清华大学 1989级

离天堂最近的事业

2016-03-08 |

主要成果:

一、发展了利用地面气象资料估算太阳辐射的普适模型,被多名国际同行称之为Yang模型或Hybrid模型。模型被写进国际同行的三本专著中,并被广泛用于水文和气候变化研究。

二、推进了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研究,不仅完善了高原地表湍流通量观测网,建立了全球海拔最高的土壤温湿度观测网,而且发展了一系列描述高原典型地表过程的参数化方案,被广泛用于改进国际主流模型。

三、提出了利用卫星数据校正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思想,并率先发展了微波卫星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显著提高了区域土壤水分的估计精度。其原创性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并被邀请到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总署(NOAA)介绍相关工作。

四、在高原气候变化对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上取得突破。结合地面资料、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机理,以及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的影响。

阳坤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近80篇,多篇发表在本领域最具影响力期刊上,数次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美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研究成果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报告和SCI期刊论文引用900余次,Science和Nature在青藏高原研究的新闻报道中3次提及他的研究成果。

阳坤曾担任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观测计划(CEOP)之水和能量平衡项目(WEBS)主席,目前任WCRP全球干旱早期预警系统工作组成员,国际著名水文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副主编。

阳坤,男,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继续攻读水力学研究生,1997年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之后投身于青藏高原水文与气候研究,2003任东京大学副教授。200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成为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卫星数据同化以及高原水文与气候研究。

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人生感言:

在这里(青藏高原),你必须学会坚韧、乐观。经过了缺氧、紫外线、无人区等艰险的考验,到了拉萨后,那里就是天堂。我们在青藏高原的工作,也就是离天堂最近的事业。

我们曾经在藏东南的冰川上不敢停步,在川藏的深谷上不敢侧视,在寂寞而暗藏危机的青藏路上遇险,也曾在藏北高原上采集雨后黄菇,在藏东南的观测站上听高山流水,在纳木错看雪山倒立,在羊卓雍错如临仙境。你能想象在渺无人烟的草原上徒步三个小时后,突然在草地上发现一颗带“梅”的麻将所带来的激动吗?在工作中享受旅行生活,享受意外惊喜,不也是一种梦想吗?

青藏高原”也罢,“天路”也罢,没有到过高原的人谱不出这样的曲,写不出这样的词。这些歌也只有在青藏高原上才听得出味道吧。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