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2002级

国家信息化规划的执笔新秀 ——清华大学[2002级博后] 单志广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从北京科技大学学士,到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他完成了人生中一次华丽的跨越——


国家信息化规划的执笔新秀

——清华大学[2002级博后] 单志广 访谈纪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徐致靖


【单志广简介】

单志广,男,现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兼规划研究室主任。2002年6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进行博士后研究。曾任清华大学第16届博士后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荣获第七届十大“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2005年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2007年连续作为唯一获奖人荣获国家信息中心“创新奖”;2008年荣获国家信息中心“突出贡献奖”,2009年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五一前夕,我们一行四人前往国家信息中心与单志广学长进行此次访谈活动。到达的时候,他已经在门口等候了。受宠若惊的同时,大家紧张的心理情绪也得到了的放松。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中心会议室。坐定之后,他关切地询问了我们每个人的情况,然后就饶有兴趣地向我们讲起了他进入大学后的经历。


辛苦的大学生活


   1993年,十八岁的他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提起大一的生活,学长用了“辛苦”两个字来形容。他说,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之后就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到处玩。与他们不同的是,从迈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四年后如何迈出这座校门。虽然一时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是这却成为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那个时候,对于将来,他其实并没有一个宏大的规划。但是对于自己,他却有着明确的定位。他说自己是智商并不比别人高的普通人,在学习能力这方面上并非特别出色。因此,要想取得好成绩,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周围的同学在玩的时候,他却坐在图书馆里自习,周末也是如此。就在日复一日的苦读中,大一的时光转眼过去。

   意想不到的是,大二刚开始,他竟然被同学高票推举为班长。由于要组织班级活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少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开始反思高效学习的方法。改进方法之后,他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大四的时候,总成绩已经进入到全年级120多人中的前四名了。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和社会工作是一对矛盾体。然而他并不这么看。他说,大一的时候,基本上是在死学,付出那么多的辛苦,学习成绩却并不是特别好。后来时间少了,促使自己提高效率,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提到当班长的一年,他说,对自己来说,那是一个起点。特别是现在到了工作岗位之后,他更认为智力只是一个方面,能否取得成绩还要看综合素质。说起为什么说当班长是“意想不到”,学长说,其实他当时根本没有任何竞选的打算。但是不知为何,大家投票海选的时候他就被选了出来。“可能是大家觉得我比较实在,不像有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学长笑着说,“后来我也确实花了很大的心思给大家做了很多事情,比如给每个过生日的同学送集体签名的贺卡、对班干部实行严厉的挂科就辞职的制度等,这些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大二的班长,到后来分团委编辑部部长、博士班党支部书记、博士后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以及工作后参加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曾任两届副主席并当选候任主席。这些社会工作的历练对他影响非常大,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偶遇林闯教授


   1997年,他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并被免试保送读本校的研究生,后来又获得硕博连读的资格。他的博士研究实际上是由北京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导师联合培养的。在确定博士研究方向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北京科技大学的导师建议的图像处理,而是希望做自己比较喜欢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最初,他非常想联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张尧学老师,希望能得到他的指导,但是许多努力之后,还是没能如愿。1999年秋天,他从《计算机世界》上看到林闯老师的文章,就通过编辑要到林老师的联系方式,并给林老师写了一封信。那个时候林闯老师还在国家信息中心工作。后来林老师让他过去见面聊聊,对他印象不错,于是答应让他跟随自己开展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与性能评价方面的研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这样,他成了林闯老师最早期指导的博士生之一。2000年,林闯老师回到清华工作。三年的博士论文研究阶段,他都是在林老师的教导下度过的。

   2002年,他从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并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同年9月,他又来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期间,他担任了清华大学第16届博士后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在博士后期间,他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绩,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拜到林老师门下,是改变我人生的重大机遇”,他由衷感慨道。


勇担国家信息化规划执笔重任


   2004年8月,他博士后出站。林老师非常希望他这位得意弟子留在清华任教,但是最终他谢绝了林老师的邀请,选择去了国家信息中心。对于这个选择,学长有不同的看法。他说,留在清华就是选择学术,虽然这样也很有意义,但是总觉得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限于现实原因,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却看不到实用价值,这让他感觉颇为苦恼。思量再三,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时因为他帮助某单位编写了一本《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的畅销书,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领导主动找到了他,邀请他加盟,作为引进人才参与国家信息中心当时正在开展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金宏”工程等国家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这样,他走出了清华园。

   初到国家信息中心,他从事的是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项目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对待工作,他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加之自幼文字功底就比较好,他有机会参与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总体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并担任了起草工作组副组长,逐渐起到了骨干的作用。2004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负责的国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工作启动,国家信息中心作为国家发改委的支撑单位,也承担了很多相关工作,专门成立了国家信息中心规划研究和起草工作小组。在单位领导选择工作小组组长人选的时候,他也被纳入视野,成为备选人之一。但毕竟他到单位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知道他能否承担起牵头规划研究和起草工作小组的重任。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作为清华人的自信给了学长很大的帮助,他当时鼓足勇气说自己一定能行。这样充满自信的回答,让领导颇为欣赏,经过综合考虑,领导决定给这个充满自信的年青人一个机会。作为工作小组组长,他身先士卒,经常不分节假日加班加点,甚至在办公室里通宵工作。工作小组的表现获得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和好评。2005年2月,他通过竞聘当选为发展研究部电子政务研究室主任(正处级)。此时,距他正式进入国家信息中心工作仅七个月。

   谈到现在的工作,他坦言说“非常累”。他说,现在我看起来很轻松地坐在这里和你们聊天,其实手头还有多项任务需要完成。除了从事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他还活跃在学术界,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从清华走出来的人,他每件事情都要做到让自己满意,而不是敷衍搪塞。“没办法,其实就是咬牙坚持”,他笑着说,“身体很重要,我在清华的时候经常晚上在西操跑步锻炼;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清华良好的体育传统,我可能难以背负这么重的压力。到国家信息中心工作之后,由于工作忙,锻炼身体的时间少了。我现在专门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早晚分别骑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上下班”。


清华,带给我什么


   当被问到清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的时候,单学长说,主要是精神上的激励。他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牢记自己是一名清华人,这样就多了很多信心和动力。从清华走出来的人,身上都有一股敢打敢拼的精神。说到这里,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在清华的时候,有一次他和林闯老师一起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当时,会场一楼安排的都是外宾,国内的学者都在二楼就坐。由于二楼离讲台较远,听讲效果差很多。这时,看到一楼还有一些空着的座位,林老师就拉着他径直来到一楼前排,迎着周围许多诧异的目光,林老师坦然地坐了下来听大会报告。这件事让他感触颇深。“如果没有清华人的底气,没有敢闯敢为的精神,一般人恐怕没有勇气面对那么多双看过来的眼睛。”

   提起就业的问题,他说,最重要的是“适合”。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绩,关键在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是否能和他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工作适不适合,这是一个匹配的问题。每个人禀赋不同,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所以,对清华的同学来说,不管是读研、出国,还是工作,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反之,盲目攀比,非要和自己较劲,不但会很累,而且可能真的就是做不好。

   当被问及清华同学身上最缺乏的是什么的时候,单学长说,清华的每个同学都很优秀。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优秀,经常会不自觉地抬高对自己的判断,同时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一旦出现一些学业或生活中的波折或逆境,有些人往往心理承受不起,不能正确对待。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考验、挫折甚至磨难,人就是在不断砥砺中成长成熟的。因此,逆境和挫折绝不是坏事,摆正自己的心态很重要,把自己的定位放低点,伸展没有负重的自由的翅膀,应该会飞得更高更远。


【同学感悟】

    “如果没有清华的底气,我不敢面对那么多双眼睛。”单学长的话,解决了很多人“大学带给我们什么”的疑惑。多年以后,我们也许忘了清华教给我们的知识,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自信,融入到我们血液里的勇气,却将一直陪伴我们,成为激励我们清华人一生的不竭源泉。

——徐致靖

   学长让我们明白,大学时光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一个人能否取得成绩,关于在于他能否将自己的优势和所从事的事业结合起来。因此认清自我,找到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孙路

相关新闻

  • 192016.03

    清华园里走出的全国十佳村官 ——清华大学[2002级] 周倍良 访谈纪实

    2006年5月,在即将毕业之际,周倍良学长和同学们都面临着人生事业的选择。身边很多同学选择了外企、律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等去发展,周倍良学长却毅然放弃了....

  • 232016.03

    科研情,中国心 ——清华大学[2001级研] 孙飞 访谈纪实

    “当看到分子链完美地缠绕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时,我决心去弄清楚这其中的奥秘”,孙飞学长读本科时的一次参观经历,使他深深地被生物之美所吸....

  • 232016.03

    文理兼修,方圆共举 ——清华大学[2003级] 谢宁 访谈纪实

    谢宁学长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招收本科生之前的二学位校友。2005年,谢宁学长从软件学院二学位毕业后,主动申请到新疆某军事基地参与军事科研工作。自从我....

  • 192016.03

    用行动诠释清华精神 ——清华大学[2001级] 陈斓杰 访谈纪实

    一直以来陈斓杰学长是我们的榜样,很荣幸能够邀请到他与我们进行交流。离开清华大学多年,陈学长收到我们的邀请,很爽快地答应了此次访谈,并且将访谈地点定在软....

  • 172016.03

    肩负时代的使命 ——清华大学[1977级] 林炎志 访谈纪实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国家的这个决定一夜之间影响了当时数十万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还在北京电子显示仪器厂工作的林炎志学长。在1977年冬天举行的那场....

  • 212016.03

    回家的感觉 ——清华大学[1980级] 李稻葵 访谈纪实

    李稻葵学长出生在北京。童年时,跟随父母下放,辗转到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16 岁回到清华园读书,是清华经管学院第一届本科生。大学五年,是李稻葵学长人生....

  • 182016.03

    拳拳报国心,悠悠赤子情 ——清华大学[1985级] 施一公 访谈纪实

    2016 拳拳报国心,悠悠赤子情 ——清华大学[1985级] 施一公 访谈纪实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熏陶,从小聪颖过人的他对数学和物理有浓厚兴趣。1985年高中毕业时,学习成绩优异的施一公同时收到了来自清华、北大等....

  • 112020.08

    校庆纪实:2002级本科生毕业十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1.06

    清华大学2020年十大新闻揭晓

    2021年1月14日,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的“清华大学2020年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结束,经网友投票和专家评议,10条新闻入选“清华大学2020年十大新闻”(按照发生时间排序):1. 在抗击疫情中坚守教书育人职责,在线教学及融合式教学铸就教育教学新气象。2.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清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一大批科研成果有效助力疫情防控。3. 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陈冯富珍担任学院首任院长。4. 成立五个书院统筹推进强基计划人清华大学2020 年十大新闻揭晓才培养,首批录取 939人。5.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全面助力脱贫攻坚。6. 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实现《自然》类脑计算领域“三连发”,2020年清华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7.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2020年会议致辞祝贺委员会成立20周年。8. 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单位,校长邱勇当选联盟创始主席。9. 综合改革顺利收官,“双一流”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10. 第十四届党委校内巡察全覆盖。

  • 212016.03

    心系国家的环境人 ——清华大学[1982级] 张全 访谈纪实

    每个清华人都有一种难舍的清华情结,张全学长也不例外。虽然事务繁忙,但他也不忘时常回学校看看。学长说,每次漫步在校园中,看着学校的变化,一种亲切之情与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