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5岁。杨绛先生的仙逝使我们清华人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杰出校友,清华学子失去了一位倾心关怀的人生导师。全社会对杨绛先生的评价“有口皆碑”,但是最令我们晚辈清华人感动的是先生设立的“好读书”奖学金。
2001年9月7日上午,在我校主楼举行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将钱钟书、杨绛夫妇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现金72万元及其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时年90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出席捐赠仪式。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贺美英回忆说:
我和杨先生交往,是在清华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的时候。2001年学校90周年校庆前夕,杨先生通过吴学昭老师,找到学校的老书记李传信同志,说杨先生想设一个奖学金。那时我是学校党委书记,还兼任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因此传信同志就找我一起去,与杨先生见面商谈。
杨先生对我说,在钱钟书先生病重时,她们一家三口人商量,把今后的稿费在清华设立一个奖学金,资助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奖学金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而叫“好读书”奖学金。因为她们一生都爱好读书,最爱清华图书馆。当时决定把她和钱先生当年的稿费72万元及以后他们所有作品的报酬,全捐到“好读书”奖学金基金。
杨绛女士在仪式上谈到,她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代表她自己、已经去世的钱钟书和他们的女儿钱瑗向母校捐赠的。她说,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是我们一家三个人的意愿。在1995年钱钟书已经病重时,我和钱瑗到钱钟书的病榻前,我们商量好了,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谈到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杨绛指出,“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升学很方便,可是贫穷人家的儿女,尽管他们好读书,而且有能力好好读书,可是他们要上中学就有种种困难,上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好读书”奖学金就是要鼓励、帮助这些家庭贫寒的学生。
杨绛先生语重心长地对获奖学生提出了期望,她说,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求知识,学本领;“厚德载物”是一个道德标志。我们努力求知识,学本领,为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没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去承担重任,那我们的努力就失去了价值。“自强不息”是“起”,起点的“起”,“厚德载物”是“止”,止于至善的“止”。这8个字就是我对“好读书”奖学金获奖学生的希望。
那一年,杨先生已90岁高龄,身材瘦小,头脑却非常清楚。很快,我们就签署了协议,第二年就发了奖学金。到今年,已积累奖学金基金达到2434万元,获奖受益学生达614人。
我校中文系教授徐葆耕回忆:
我有幸拜谒杨绛先生,当问及基金何以设立在清华时,先生答道:“我们一家三口都最爱清华大学。”杨绛先生“三进清华”和清华为钱钟书“两次破格”的佳话都已广为人知。对他们的女儿钱瑗来说,清华园是她童年美梦的摇篮。清华园的魅力何在?在于“读书”。初降世间就倾情于书的钱钟书,一迈进清华就被“邺架巍巍”的图书馆迷住。他读书之博,见解之精,令同辈叹为观止。杨绛先生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钟书”。因爱读书,而爱爱读书的“钟书”,因爱钟书而更爱读书。她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读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兴会无穷。可见杨绛在读书上也是一位饕餮者。“好读书”可以说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也是联结两人情缘的一条红线。石遗老人于钱、杨结婚时的赠诗中有“旁行书满腹,同梦笔生花”,可以作为他们六十余年相伴相随的写照。
“好读书”奖学金协议由杨绛先生和时任校党委书记贺美英代表双方签字,由清华大学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