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母校

解放后新清华收到的第一笔校友捐款

2017-07-12 | 孙哲(1970工物) 编辑 | 来源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

       这是一个久远而绵长的故事。说它久远是因为故事的起始点发生在抗战胜利之初的1947年,距今已有70年;说它绵长,是因为故事经历的时长有8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听我道来。

  1981年,《清华校友通讯》编辑部收到杨廷宝(1921)、童寯(1925)、曹天受(1930)三位老学长的一篇稿件(稿件刊登在1981年10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复4期),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南京清华同学会捐款兴建清华校友会所一事的来龙去脉。文章中说:

  抗战胜利后,南京清华同学尚无自有会所。当时有一位老同学捐献一块地皮作为建筑会所之用,但建筑费没有着落。嗣经集会决议向校友募捐,准备建一小楼拟命名为寄梅楼,向老校长周诒春(字寄梅)先生致敬。自1947年起募集到一些捐款,开始建筑设计,不过还远没达到足够的建筑费用。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筹建会所的计划终于落空。幸好钱昌淦老学长随时把捐款换成黄金美钞,既便于保管,又保存了币值。1948年底钱先生因工作关系离宁。临行前他把所存黄金30.97两、美钞293元移交曹天受保管。曹天受将原款随即存入上海银行南京分行的保管库内。时局动荡,人心涣散,募捐工作也告中止。

  解放后,南京清华同学会停止活动。曹天受不久即因工作调动离宁。这笔金钞也就搁置数年未及处理。1953年曹天受专程赴南京和杨延宝、童寯商量捐款处理办法。当时周诒春老校长闲居北京,当时曾经拟议将捐款直接献赠老校长为寿,因老校长谦辞而作罢。前南京清华同学会会务已停顿数年,已不可能召开会员大会。我们通过信函研究决定将所存金钞换成人民币捐赠母校。建国以后母校建设突飞猛进,所需经费统由国家拨款,愿否接受校友捐款,尚待先期联系。我们请张奚若先生向蒋南翔校长提出我们拟将捐款移赠母校的意见,得到蒋校长的同意。童寯随即将金钞在南京人民银行兑换成人民币3473.90元汇交母校接受。前南京清华同学会筹建会所捐款,也就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1955年7月23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办公室收到老学长童寯代表前南京清华同学会汇母校一笔捐款计人民币3000余元,时任校长蒋南翔复函致谢。由于事隔多年,校方会计单据现已不全,童寯所收信函收据也已散失,人民币确数难于查明。这笔捐款的由来以及汇赠母校的始末,有必要向前南京清华同学会留宁校友和散处国内外的老同学,特别是捐过款的同学作一汇报。远在国外的钱昌淦老学长是捐款保管人,也一定关心捐款如何处理。如果钱先生能得知当年这笔捐款已汇赠母校,想来也会同意并引以为慰的。

  文章中说,1980年清华校友通讯复刊,母校设立校友联络处,为沟通校友与母校联系,做了不少工作。各地校友活动也开展起来。前南京清华同学会留宁和离宁的校友,可能还记得当年筹建会所这回事。上面追述的捐款处理经过,大多数校友还不知道。为此把这一段往事扼要追记,送请《清华校友通讯》发表。如果前南京清华同学会会员(不管现在何处)对30年前旧事得以了解始末,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责任。

  以上是三位老学长讲的故事。

       从1947年南京同学会募集捐款建校友会馆到1955年把捐款赠送母校,经历了整整8年。据我们了解,这笔捐款虽然不是直接为母校捐款,但事实上已经成为解放后母校收到的第一笔校友捐款。

  故事的主人公杨廷宝先生和童寯先生是清华大学的杰出校友,都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杨廷宝,字仁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在中国建筑学界杨廷宝与梁思成并称为“南杨北梁”。杨廷宝先生1915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1927年回国。解放后杨廷宝先生参与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建设,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童寯,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21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25年升入大学部,获得留美资格。同年秋公费赴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和借鉴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他是一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早在30年代初,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我们没有查到曹天受先生的相关资料,无法飨予广大校友。

  故事讲完了,从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老一辈清华人的爱校传统,严谨作风和责任担当。让我们对老学长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