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清华83级水工32班励学基金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一位舐犊情深的老师,为了寄托一份30多年不变的同窗情谊,也是为了清华水利人“上善若水”精神的传承。
当我们找到83级水利系32班的左传长学长想了解这段故事,他却一再说,同学们只是尽自己一份心而已,不必宣传。说起来,这项励学基金的设置,貌似是一份“无心”之举,但这背后的故事和情谊,却让人动容。2013年,水工32班当年在校时的班主任何德芬老师不幸罹患癌症。班里的 同学知道后,就商量着一起为老师尽一份心意。同学们自发捐款,为老师筹了近 20万元用于治疗。
何德芬教授夫妇与学生(中为何德芬老师)
“其实我们也知道老师并不一定缺这些钱,主要想表达我们的一份心意。”左学长说。这个班级同学间和师生间的感情之深,令人敬羡。在水工32班的博客里,同学们将何老师称为“老师、慈母和挚友”。透过一段段回忆老师的文字,那些值得追忆和感动的往事都跃然纸上。
“1983年秋,刚入学的学子都想念自己的家乡父母,有的甚至想离开清华回到父母身边。何老师为他们擦干眼泪,想方设法联系他们的父母亲人一起作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他们振作精神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记得1983年中秋佳节,何老师推着自行车 从家里带来饺子面馅,和全班30多位同学欢聚包饺子,这是多么大的工程啊!师生们像一大家人,有以何老师为中心干活的,有在走廊里说笑唱闹的,不时到清华13号楼102号宿舍厨房看看包好的饺子,咽一咽口水,又不好意思地退出来。工程过半,何老师下令开火下饺子,大家高兴啊!第一锅下的饺子比煮饺子的水还多,饺子开口生气了,大家见势不妙赶紧出手打捞,吃的很香,无论生熟。何老师高兴地笑了,就像慈祥的母亲。
毕业20年校庆重返母校,大多数水工32班同学像长大的孩子又坐在何老师身边,把各自工作生活的事情向亲人畅谈。大家决定水工32每年全班聚会一次。 转眼又接近十年,水工32的同学都遵守着这个约定,每年一聚就像回家过年看亲人,可是创建这家的妈妈却走了,孩子们有理由相信:母亲仍在清华园向着她的学子们微笑,因为她为她建造的水工32之家而骄傲!”
……
一段段文字,诉说着一份份思念,一份份真挚的情谊。2013年底,何老师病重不治,不幸去世。逝世前,她特意叮嘱老伴、同在清华水利系执教的彭守拙教授,一定要将水工32班捐款的余款还给班集体,由同学们自行决定这笔余款的用途。
何老师辞世后,家属们几次与班级同学沟通,转达何老师的心愿,同学们却对这笔余款坚辞不受。几经往复,最终彭老师决定代表何老师将这笔11万元的余款捐赠给校友励学金,以水工32班集体的名义设立励学基金,每年的利息用于资助水利系有志于从事水利事业、家庭贫困的学子。
同学们知道后,提出基金应以何德芬老师的名字命名,以示对老师的纪念。彭老师却说:“不,一定要突出你们这个班同学间的友情。只要你们有心,只要你们班同学们和老师的感情还在,就是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而今,30余年过去了,这个当年学校的优秀班集体,依旧延续着深厚的情谊和超强的凝聚力。从百年校庆开始,每年同学们都要带上家属大聚会一次,或在江南,或在西北,或在草原 ……更有意思的是,家属们也都因此结缘、彼此熟识,夫人们建起了自己的朋友圈,孩子们也都彼此成了朋友。“这对子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左学长笑着说。所谓言传不如身教,从父辈们彼此的交往、联络中,从班级聚会时追忆往事的欢叙里,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清华人的精神。
是的,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但是同窗、师生、校友间的情谊,在这园子里却从未间断,年复一年静默流转,如静水流深,历久弥甘。(原载《水木清华》2016年第4期,作者关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