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钊,字勉仲,浙江海宁人,毕业于南开中学。留美归国后,查良钊于1938年应邀担任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次年出任联大训导长。他以训教合一为原则,注重教育价值,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自治启发与同情,以期营造纯朴风气。
热爱青年的“查婆婆”
查良钊生前曾撰诗《赤子吟》:“孩子头,孩子头,有颗赤子心,走遍天下不知愁。尽所能,取所需,凭着赤子心,为人服务何所愁。不怨天,不尤人,发挥赤子心,教教学学何所忧?既不愁,亦不忧,保我赤子心,观化乐天更何忧?”
“孩子头”是查良钊的自况,也是其一生不老童心的完美写照。正因如此,联大学生将“查婆婆”“查菩萨”“查妈妈”等称号送给查良钊。
联大“除夕”副刊主编的《联大八年》中,对查良钊有如下记载:“我们有名的查菩萨(潘光旦先生也如此说)。查先生主持联大的训导真是煞费苦心。查先生最了解同学的苦衷,公费第一次请不准,向他诉诉苦第二次自然就准了……查先生常为同学们的衣、食、住、行忙,从前吃公米的时候,他曾亲自跑到玉溪去弄米,有时遍跑昆明各公私机关,为同学借米。”
联大学生李凌回忆:“教育部规定了公费百分比,但查先生明白同学的困穷,批准公费额大大地超过了比例,因为种种缘故还没有批准的可以到查先生家里借钱交伙食费,吃不到饭的学生们找上查先生,他会请吃一碗米线,两个饵块。大家吵着他,围着他,像孩子们围着家长一样。”
联大学生殷海光说:“当时我们替他取个外号,叫他‘查婆婆’,其热爱青年并受青年敬爱可以想见。如果每一个学校都坐着这样的一位‘婆婆’,那么青年人将会感到多么温暖!”
热爱青年的查良钊不仅鼓励学生从军抗日,自己也数次带头为抗日将士献血。“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沉痛地写了一副挽联:“爱护国家,爱护学校,首应爱护青年,愧个人责任未尽;争取民主,争取自由,尤在争取人格,愿君等精神永生。”
一生秉持兼容豁达
抗战时期,曾有广为传扬的联语颂赞联大:“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这副对联的上联系联大师范学院教授黄钰生所出,下联为查良钊口应。联大教授浦薛凤认为,该联语“一方面形容西南联大之优美校风,同时亦为勉仲之人品风格之描述”。
曾有人请教查良钊怎样才能做好学生工作,他的回答很简单:“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弟,一切为他们着想就好了。”在训导工作中,只要学生不违背抗战大局和学校规章,查良钊对于思想上的不同观点并不横加干涉,对任何一位青年学生也从不鄙弃和轻易处分。虽然学校规定学生壁报要向训导处登记备案,但对于壁报内容查良钊并不审查,充满各种思想观点的壁报得以在联大百花齐放。
查良钊时常参加联大学生组织的远足、郊游和营火会,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并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发大家积极进取的热情。尤其是每年12月12日的师院院庆纪念日,一到晚饭后,查良钊总要约集全院师生围成圈,每人手执火把,由他带领绕室齐唱:“传播光明,传播光明,传播,传播,光明,光明,还要光明,还要光明。”坚定了师院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也彰显出查良钊一生不绝的教育精神。
1980年,查良钊自书一诗明心志:“人家气你你别气,你若生气中他计,不气不气真不气,气出病来没人替。人生何所苦,苦在不知足,求足何时足,知足便是足。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显示其一生秉持的兼容豁达的品格。
寄望昆明师院传播光明
1946年8月,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复员北上,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查良钊担任首任院长。此前,他向教育部去信,建议将学院定名为西南师范学院,以保持西南联大光荣传统的连续性,最终未获允准。
联大结束之际,查良钊与北大、清华、南开签订了合作办法,挽留一批教师留昆任教(全校180余名教师中约三分之二为联大留任者),使昆明师院的教师队伍粗具规模。在给教育部部长的信中,查良钊谈到,要继承三校重视学术价值与兼容并包的精神,以造成笃实渊博之学风;重校际合作,以开通风气和扩展眼界;要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
查良钊认为,学校如花开,需要时间扶植。昆明师院成立后,除沿用联大校舍外,还建造了“联合亭”“清华园”等纪念性建筑,并通过学风学制等方面的改革向联大看齐,为边疆培育优厚师资及各领域人才。
1947年,赴北平参加清华校庆之际,查良钊为昆明师院赋诗《传播光明愿》:“在伟大自然的怀抱中,师长、校友和学生,大家欢欣的团聚一起,每人怀着一颗赤子的心。光明磊落,活泼精诚,接受先民的文化遗产,发扬民族的仁爱精神。普及教育,唤起民众,学术创造,责在人人。每人手中高擎火炬,贡献热情与光明。在这里四季如春,在这里有爱没有恨!教学相长,互爱互敬,继往开来,努力前程!”
传播光明,正是查良钊对这所继承联大血脉和精神高校的最珍贵寄望。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讲坛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