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是很多年轻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百年清华育人无数,胡钰便是其中一位,学在清华、活在清华,与清华结下了非同一般的缘分。
清华十年,光阴如剑
1991年胡钰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本科毕业于经管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初入校时竟是电子系的学生。提及转系原因时,胡钰表示:“我其实一开始是读的电子系。到了大二快结束时,学校要在经管建立国际金融系,并从全校各个院系招一个班过去,再上三年,国际金融专业本科就可毕业。当时觉得这个专业挺新鲜挺有意思,所以我就转到了国际金融系学习。”
从电子系的工科到经管的人文社科领域,专业跨度很大,为了赶上之前的进度,他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也正因这个契机,为日后胡钰在人文社科领域深入学习和多样性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而现在已为人师的胡钰回看这段经历,纵观当下一些即将踏入大学或者是社会的年轻学子在学习和成长中,对于不同领域的探索与选择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对自己的定位和职业发展上的迷茫。对此,他认为:“在不同专业学习,兴趣是关键的驱动,勤奋是主要的基石。对年轻学子来说,立志很重要,有志比有才重要。在学习中,要善于体验自由感,提升自主感,获得成长感。”
在电子系学习的两年,加上在国际金融专业学习的三年,五年的本科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清华园的喜爱,让胡钰继续留在清华读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胡钰在清华度过了人生青春中最年轻和最重要的十年求学时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思想与生命的层面上培育了胡钰敦厚的性格和包容的思想。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1996年本科毕业后,胡钰选择继续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攻读新闻传播学硕士和政治学博士。毕业后,他先是留校教书,之后到政府、媒体工作,最后再回到他深爱的清华园,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现在,胡钰以新闻理论和文创理论作为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中国实践成为中国理论,希望中国理论成为世界理论。在胡钰看来,清华园是自己的家乡,为人师是最重要的人生符号。
胡钰老师办公室窗外一景
在清华新闻学院,许多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想到的就是胡钰老师。
胡钰老师为学子们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清华新闻学院有一个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师生交流平台——“清新一刻下午茶”,胡钰老师就是活动的发起人。“清新一刻下午茶”的时间内,同学们可以小范围、面对面、深层次地,就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困惑与老师交流,寻求指点。从2016年至今,胡钰坚持参加每月一次的活动,并且发动更多的老师加入其中,与同学们共话人生。
胡钰认为,大学教师可以承担许多社会职务,但既为教师,就要名副其实,就要把育人作为首要使命。
胡钰老师以全球化视角,从2017年起开创《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与学生们一同前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伊朗、阿联酋、南非、尼泊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调研。
谈及开创课程的初心时,胡钰表示:开设“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希望同学们以真正的全球视野看待全球的现实,以文化多样性来看待中国文化及其它文化,掌握真诚的跨文化尊重,而不是对欠发达国家的俯视、对发达国家的仰视的跨文化摇摆。在全球胜任力的要素中,在与不同文化、文明的交往过程中,提高“跨文化敏感度”,保持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平等、包容、尊重,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能力要求。
聘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女士担任清华大学文创研究院顾问
近几年他带领学生一同到不同的国家学习访问,不仅是保驾护航的老师,更像是一同学习旅行的朋友。在访问尼泊尔的时候,与学生们一同撰写了《尼泊尔的性格》一书,将所看所学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尼泊尔的议长和驻华大使专门作序。
胡钰与同学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机场
胡钰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关键在于“热爱”二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作为教师找到这种热爱的情感,就能把精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在教育事业上,这种热爱会带来一种安静、温暖的育人氛围,带给学生一种从容、自觉的成长意识。
当他回忆起带学生到访阿联酋大学的场景时,表示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专业接待水平和高效率。
“从入校开始的合影拍照,到三辆电瓶车的贴心接送,到学校演播室的专访,甚至于我们还没有离开学校,我们到访的新闻已经上了大学的社交媒体主页,效率奇高。学校道旗上清晰地宣示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创造、独特、创新、卓越、幸福(Creativity, Uniqueness, Innovation, Excellence, Happiness)
这几个关键词很耐人寻味,仔细想来,这不仅是这所大学的理念,也是整个国家的理念。这个国家极具特殊性,亲身接触后得到的认识远远超过媒体描绘的形象。”
胡钰希望莘莘学子不仅要多看多学多思考,加强对世界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更要拥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结合,要做到“用自己的脚来丈量、用自己的眼来观察、用自己的脑来思考”。
在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里,中国的青年人越来越需要具备全球胜任力,走出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中国要有更多的优秀青年人真正地爱自己的国家、懂不同的国家,如此,大同爰跻,祖国以光,才能让中国成为更加美好的国家,并与他国一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文创人才:首先要懂得文创理念
在文旅行业,文创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传播的主力军,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培育文化新业态、提高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大力培育文创人才也成了重要的一环,对于文创人才的培养,胡钰认为:“文创理念是在当代文化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新观念,也是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在文化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其根基在“文”,即文化;其关键在“创”,即创意;其目标在“新”,即基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新创造。核心特征是创新与跨界,以一个更广阔、更多维的视角推动文化发展,实现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一理念具有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内在逻辑是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并通过自主性的文化创新创造实现文化自强。文创理念的核心特征是创新与跨界,对文创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复合型、交叉性的。推动文创发展,从根本上看,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引领性文创人才。”
胡钰于2019年博鳌文博会
文创人才要有文化自觉,明白自己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归属,进而才能找到自己进行创新创造的文化土壤,才能拥有推动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有了文化自觉,只是文化使命感的基础。对于文创人才来说,核心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创新创造来实现文化自强,让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展现出具有时代感和世界性的魅力。
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拥有敏锐的文化观察力与文化想象力。观察一种文化形式,体悟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与个人经验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想象、创造崭新的文化形式。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既懂得文化又懂得科技。在数字时代,没有科技的文化是边缘的,没有文化的科技是乏味的。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既是文化人又是生意人。当代文创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文创+”的跨业态融合,是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形态,实质是将文创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
疫情期间,催生了线上教育这种新的大学教育形式。起初,胡钰对在疫情期间的大学线上教育的效果其实心里并没有太大把握,但是当这方式进行了大半个学期后,胡钰发现,“从教育领域来看,当我们最早在大学里开始进行线上授课时,对其效果并没有把握,但当进行了大半个学期后,他发现这种远程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能达到许多教育效果。”在疫情期间的研究生组会上,胡钰告诉同学们,疫情期间要做到“一上一下”:心情要上去,体重要下来。“从工作状态来看,这几个月的会议都是以线上方式进行的,不夸张地说,我现在已经喜欢上了这种线上会议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移动成本,讨论时也简洁、高效。”
不过,他认为课堂教学不等于大学教育,线上授课更不能替代大学教育。总体看,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在网上进行是顺畅的。
胡钰说:“大学对于青年的作用体现在:拓展知识的边界、合作的边界与自由的边界。”从学者到师者,胡钰一路走来,始终都在为拓展自己的理想与青年的世界而前行。
文中图片由嘉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