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初会互相仰慕
34年的秋天,在北平市养蜂夹道的肺病医院,一间灰墙斑驳的病房里,孤零零地躺着一个27岁的女子。她叫袁震,出生于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袁冲乡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23岁的她考进了清华大学。一进清华就显露了不群的才华,成为清华园中有名的才女。1934年春,就在她行将以优秀成绩毕业时,却由于学习太刻苦而生活又太艰苦而染上了肺病。由于病情严重,卧病太久,清华大学不得不取消了她的学籍。
吴晗和袁震结婚照
有一天,袁震的好友蒋恩钿到医院来看她,身后跟着一个儒雅的年轻人。蒋恩钿向袁震介绍:“这是我的朋友吴晗。听说我要来看你这个才女,便自愿跟来了。”
对吴晗这位同届的同学,袁震早有所闻,他是清华历史系的佼佼者,尚在读书期间就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受到历史系系主任蒋廷黼和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之的青睐,都争相要他毕业后在本校任教。
蒋恩钿说:“吴先生已正式被本校聘请留用,蒋主任十分器重他,免了助教这一台阶,直接破格聘请他为教员。”
袁震钦羡道:“吴先生,你真是春风得意啊!”
吴晗谦逊地笑道:“哪里,哪里!袁女士过奖了!”
接着,袁震就谈起吴晗发表过的几篇论文,吴晗惊异道:“你看过我的那几篇拙作?”
袁震笑道:“非但看过,还颇有印象哩!”
吴晗就叫她谈谈对那几篇论文的看法,袁震也不推辞,侃侃而谈起来。
由于她学识渊博,又受过董必武、陈潭秋等革命志士的影响,接触过历史唯物主义,发表的见解独到,令吴晗这个一直关在书斋的学子耳目一新。吴晗不由得击掌称道:“你真不愧是一个才女!令我辈汗颜也!”
庄重表白默默相助
自这一次见面后,吴晗对袁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不到袁震这样一位患重病的人,对生活还是那样豁达乐观,特别是她的博学强识,即使在博学的男士中也少有。不知怎么,吴晗心里再也放不下这位身卧病榻的女才子了,隔几天就到医院去看她一次,每有新的学术著作也拿去让她指点评介。每一次从医院回来,吴晗都兴奋不已,与袁震的交流不仅对他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而且有一种喜逢知音的欢愉感。
渐渐,吴晗对袁震产生了一种难舍难分的爱慕之情,但他又深恐袁震婉拒自己,不好当面贸然向袁震启口,便托蒋恩钿向袁震转达了对她的爱慕之情。袁震得知后惊喜不已,她对吴晗的才华学识也是十分倾慕,她想不到吴晗这位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佼佼者会看中自己这位病卧在床、比他还大两岁的大龄女子。袁震尽管对吴晗十分有好感,但她又不愿以自己的重病之身拖累这位才华出众、前途远大的学子。于是她强忍心中的感情,婉言谢绝了吴晗的求爱。
当蒋恩钿向吴晗转述了袁震的婉拒后,吴晗明白,袁震是怕连累自己,由此对袁震更是倾慕,也更坚定了爱慕之心,他往医院跑得更勤了。
吴晗热忱执着地追求一个瘫痪在床的大龄姑娘的消息很快在清华园传开了,大家都匪夷所思。也曾有好友带着满腹的不解问过吴晗,吴晗却认真地答道:“袁震是有病,且是瘫痪在床,可我喜欢和追求的是她的人品、学识,她的人品、学识并没有瘫痪,而照样熠熠生辉。”
确实,吴晗每次和袁震谈话,都不像和一个病人交谈,而感觉就像和一个同窗学子、好友知己在娓娓而论。有一次,吴晗在和袁震讨论一个学术问题时,吴晗引证了他当时十分佩服和敬重的胡适之的观点,但这个观点被袁震驳倒了。吴晗在袁震的旁征博引面前不得不心悦诚服,袁震看着他那笑着低头不语的样子说:“你怎么老是在胡适之面前矮三尺呢?”吴晗听了抬起头来哈哈大笑道:“那么,我在你袁震面前就矮了一丈!”
吴晗在北京找了一位瘫痪在床的姑娘做未婚妻的消息传到了他在浙江义乌乡下的母亲耳中,他母亲心急如焚,立即从义乌乡下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劝说吴晗放弃这桩婚事。吴晗耐心地跟母亲解释,极力称赞袁震的人品学识,母亲见儿子爱得如此之深,并声言他除了爱袁震以外不会再爱别人,只好带着复杂的心情回乡下去了。
鸿雁传情抗战联姻
正在吴晗和袁震热恋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各大院校都开始外迁,吴晗也应云南大学之聘要到昆明去,他很想带着袁震同去,可袁震此时病情虽已稳定,但还不能下地行走,为了不拖累吴晗,她决定自己暂时留在北京。两人依依惜别,吴晗深沉地说:“我这一去虽关山万里,但绝不会忘怀你,也绝不会别情它移!你要充满信心,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康复,一旦你能下地行走,我就来接你到昆明去。”
袁震也情深意切地说:“你放心地去吧!我一旦能下地行走,一定会想方设法飞到你的身边!”
在去昆明的路上,吴晗每到一地就给袁震写一封信,报告自己平安的讯息,以免病床上的她牵挂。在昆明教学期间,吴晗除了每月照常给袁震寄去生活费外,每隔几天就要给她写一封热情似火、情真意切的信,鼓励她战胜病魔。而每一次的来信都使身在敌占区而又孤独卧床的袁震感到温暖。这激起她对生活的无限希望和信心,给吴晗回信也成了她最大的快事,她把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尽情倾汇于尺幅之上。一封封两地书飞跃重重关山,把昆明和北京的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吴晗对袁震执着的爱情像一副天下最好的良药,使得袁震一天天康复起来。1939年春,袁震终于能下床行走了,她万分欣喜地给吴晗去了一封信,并决定立即动身去昆明。5月,她在姐妹的搀扶下,从天津乘船来到了越南海防。吴晗专程赶到这里来接袁震,两个相爱的人终于在分别两年后在异国他乡重逢了。
吴晗搀扶着袁震来到昆明后,让她拜见了自己的母亲。吴晗的母亲见了在病床上已熬得苍白干瘦、且仍要人搀扶的袁震后,十分难过,特别是在了解到袁震因病不能生育后,更是五内俱焚。这天,她把吴晗特意喊到一边,痛哭流涕地说:“这个姑娘端庄大方、彬彬有礼,是个好姑娘,但她已病成这个样子,又不能生育,你怎么能同她结婚呢?只要你答应不同她结婚,我可以把家乡的房屋田产全部变卖了替她治病,替你尽心!”
吴晗也含着热泪说:“母亲大人,我和袁震的关系不是因她病而生同情而能尽心得了的事!我们是真心相爱!是因为我们今生今世互相不可缺少,我不能没有她,她也不能没有我,这种同生共死的感情是世上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
吴晗殷殷泣血的话语最终打动了母亲的心。
为了照顾大病初愈、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的袁震,身为西南联大名教授的吴晗自己动手做饭、洗衣、挑柴、买米;晚上他把袁震扶上床安寝后,才开始挥毫著述。尽管十分辛苦,但吴晗心情却格外快慰,特别是每天晚饭后,他都要搀扶着袁震去散步,二人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夕阳的余晖中,畅谈学术,畅想人生……
在吴晗的精心照料下,袁震渐渐可以自己走路了,渐渐地也可以料理自己日常的生活,脸上慢慢有了红润之色。
1939年10月的春城昆明,金桂飘香、姹紫嫣红,不是春天胜似春天,而立之年的吴晗和年已32岁的袁震在经过种种磨难和深沉的心与心的撞击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们长期用心血浇灌、培育的爱情之花终于结果了。他们在简朴的小屋举行了婚礼,向世人昭示了爱情的伟大和力量。
渊博顾问贤惠内助
结婚后,袁震觉得吴晗的历史研究是推进人类进步的一种动力,于是她放弃了自己的所长,一心一意充当了吴晗的助手,一边精心照顾吴晗的生活,一边为吴晗的文章润笔誊写,吴晗成了全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他的身边有这么一位学识渊博、见解独到、默默无闻的家庭学术顾问。
吴晗曾经说过:在我的每一篇文章里都有袁震的心血。
吴晗还说过:袁震对我倾向党倾向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经袁震的介绍,吴晗认识了董必武,开始为党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袁震放弃了可以到大学当教授和到大机关工作的机会,依然默默地为吴晗整理文章,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
当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风浪铺天盖地袭来时,吴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担心袁震因此受到连累,便劝她回光化老家隐居,袁震却坚决地说:“即使天塌下来,我也要和你在一起!我们不求同生,但求同死!”
1969年春,吴晗和袁震双双被迫害致死。1976年,党中央为吴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春风一展10年去。1979年,吴晗和袁震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吴晗和袁震一起重新走进了人们的心间。
(摘自《党史文汇》第6期,作者汤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