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学长(左)和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明2010年在法学院合影
“学术是不能放弃的”,“每一届校庆我都会回来。往后更是会回来”,“我很关注清华法学院的发展,也期待学院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法学院零零级校友陈贵学长如是说。
作为创办人和现任秘书长,他见证了法学院上海校友会的成长历程;作为一个有着很强责任感的毕业生,他关注着法学院每一年的发展;而作为校友和学院之间的桥梁,他不断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反馈给学院。他是一个有着强大自动力的人,总是不断推动自己去探索更多的问题,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沉稳、激情、勤勉、高效……这是陈贵学长给人的第一印象,他音调低沉柔和、语速很快,言谈间的神情总是像在凝神思考着些什么。在谈话的开始,陈贵学长就提到了他递交给院长的四五点建议,是他在前一天听过院长对学院未来规划的会后深夜整理而成。每一年的校庆对于他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他都会回来将自己的经历与见闻与院领导交流,希望能够对于学院的发展与将来的毕业生有所帮助。
清华精神伴我前行
陈贵学长在谈起了他在清华求学的那段日子,他的本科专业是国际贸易,第二专业是会计,而在清华读的是法学硕士。他在学校求学的过程,有一种很深的感受就是我们清华的学风非常好,老师治学严谨、讲课内容充实,使他学会了用法律的思维以及原理来解决问题。这对于他现在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因此他有一种深切的体会——教育更多是教会学生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定让他做什么,而是让他主动去学习。
陈贵学长的导师是崔建远老师,当回忆起导师的时候,他的脸上浮起了微笑。他说:“我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非常怕崔老师,因为虽然崔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但是他对学生非常严格。”但是这些年后,他发现这对于他们是非常好的事情。举当年写毕业论文的事情为例,当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的脸上又浮起了笑容:“记得那时我列了一个提纲给老师,老师把我的提纲给骂回来了,说这样不行。”他解释说:“因为我的论文文献写得不够多,但是最后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进行重新整理和充实,通过画图等方式来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些逻辑。”而当他再拿着这些资料去和崔老师交流的时候,崔老师接受、甚至赞同和鼓励他用与当时主流不同的观点去写他的论文。“崔老师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线索和材料,我最后花了很多精力完成这篇文章,并且得到了优秀论文奖,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崔老师。”说到这里,陈贵师兄说:“老师交给我如何去独立思考、去调研,到现在我还是坚持一点,学术不能放弃。”
学术追求受益终生
毕业后他在一家律所工作,派出在一家外资银行。1年后,他进入荷兰莱顿大学学习,并在那里取得了硕士学位。在毕业之后,这种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调研和搜索的习惯仍然对他的做事风格产生着影响。他说,在做律师的时候对于每一个案件,他都会建立一个文件夹,把搜集的背景信息集合起来,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析非常清楚。他在律所工作结束后曾经得到了律所历史上颁发的很少的个人贡献奖。“我经常和别人说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是最高的”,他说,无论比起在清华拿到优秀论文奖还是在莱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而目前他依然继续着他所喜欢的研究工作,他现在和上海交大进行一个课题研究,招收了几个硕士生,而他的手里还有几个一直想做的课题,还没有机会做,将来如果清华法学院有机会和契机,希望能回到母校来指导一些学生,一起做一些课题。而他这次也将最近个人的研究对王振民院长和车丕照老师进行了汇报——“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他和上海市领导、业界以及交大法学院的一位教授进行过交流,他们鼓励他改成了一个提案,这个提案最终上达到了全国人大以及政协。这也是一个法学院研究生能为国家做的贡献,能够发出呼吁、建言献策,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防范金融风险。目前,他正在完成上海市政府下一个局级单位委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项目,6月30日将会形成最终的科研成果。
人在上海心系清华
陈贵学长初到上海时,上海还没有法学院校友会,从那时起,他开始收集校友的信息,组织非正式的一些聚会。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到最后的两百多人。去年法学院院长、书记都到了上海,在成立的法学院校友会,在大家的推举下,他被选为法学院上海校友会的秘书长。今年4月11日,他又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上海校友会的副秘书长及上海校友会的理事。
站在一个毕业生的角度,他感受到有一点法学院做的非常好,让他作为一个毕业生非常感动。去年院领导主持回访毕业生,更多是了解毕业生目前发展遇到的困难,征集他们对法学院教育的补充建议。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接受了检验,他所学的东西是否能得到充分应用,又有哪些东西很遗憾没能在学校学习到,这些可以给学弟学妹们很多有用信息与指导。对于他个人而言,每一届校庆他都会回来。往后更是会回来的,他很关注清华法学院的发展,期待学院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注母校建言献策
陈贵师兄今年又为学院提出了四项有关学院未来规划的建议:
首先一点是扩大法学院毕业生的规模。我们清华的毕业生很优秀,在社会上很受用人单位欢迎,但是现在而言规模还是不够适应社会需求。举例而言,如果学校是一个工厂,那么学生就是学校制造的产品,假如产品在市场上脱销,那么工厂就要开足马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影响。就像梁慧星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在各行各业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这一点王院长也提到过,要在未来进一步提高招生规模,这一点是很迫切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点是结合目前快速的社会发展、转轨与变革。我们的教学要培养有综合背景的毕业生。建议法学院和社会学的院系,如经管和公管,联合进行培养,因为法学院培养的学生不只是做检察官和法官,他们未来的发展也需要法学以外的其他社会学的背景。尤其将来要从政的学生,如果他们不懂得法,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实现。而市场上很缺少既懂得经济又懂得法律或既懂得会计又懂得法律的人才。因此,在这里作为学长,他对同学们的建议是,如果你将来想要从政,那么可以去再学一些公管学院的课程,假如你想到市场上去创业,还是要补充一些经济、会计、金融的课程,都会很受益的。
第三点是法学教育应该更多成为职业教育,让学校教育更多考虑社会的需求学术人才的需求有限,一般是去各所高校成为学者、教授,这种人才我们要培养,但是职业教育将是我们调整教育思路的方向。而作为职业教育,他建议应该变成类似美国J.D.的职业教育。如果J.D.读完后对学术感兴趣,可以继续进行法学硕士或博士的教育,使他对学术研究更加深入。否则法学硕士或博士读出来,可能会存在学得很多,但是却不实用的现象。因为博士更多是做学术研究,在实践中并没有太多关注,甚至还有反作用,这是他的一点体会。
第四点是建议学院将职业能力落实在培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包括演讲能力、书写能力、调研能力以及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的能力。这是我们院领导在对人才的培养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总而言之,他认为中国法学教育只有短短的三十年,很多问题都在摸索之中,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去大胆的尝试,培养出我们高素质、复合型、创业型、国际型人才。
而针对学院目前为同学提供的丰富国外交流机会,陈师兄鼓励同学们把握住机会,打开自己的眼界,经历更多的事情,建立自己更高层次的思考。
最后陈贵师兄将充满希望的寄语给尚在求学的清华学子,希望清华大学能成为一流的工厂,生产出经得住考验的一流产品!(法学院 李琳 陆拂晓 )
载自 清华博学网 2010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