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走向深蓝——海军装备部副部长赵登平少将专访

2010-04-14 |

赵登平,197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少将军衔。主要从事海军装备的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

20081228930分,中国海军“武汉”号、“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随舰百名特种兵组成的护航编队经西沙、南沙群岛,驶离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走向印度洋。此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在亚丁湾以及索马里海域过往船舶和人员的安全。

作为中国年轻的一代,当我们看到威武的舰队在海上航行,当我们看到全世界注视的目光,激动与崇敬,也促使我们想更多地了解新中国人民海军的情况。我们翻开“科学中国人”杂志顾问委员会专家推荐的采访名单,找到了海军装备部副部长赵登平少将的名字,于是在2008年岁尾的一天,我们来到赵副部长的办公室,请他来谈谈新时代的中国海军,特别是他亲历的海军装备发展的艰辛历程。

建设海军 经略海洋中国的未来在海上

“谈海军首先要谈海洋,”赵副部长说到:“我国濒临浩瀚的西太平洋,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历史上曾经拥有过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缘环境和文化特点,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所实行的禁海政策,致使中国历史上长期闭关自守,国民海洋意识淡薄,始终未能成为一个海洋国家。”

赵副部长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至今也已有六十年的历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和拼搏,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海上武装力量。有一句话:三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说的是建设海军不容易,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烈的需求和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是不可能建设强大海军的。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利益和安全空间已从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拓展到海洋和太空领域。其中,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和安全空间拓展的重要领域。为什么?因为地球表面三份之二是海洋,海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效地维护保障沿海地区安全以及国家海洋权益已成为事关国家发展长远利益的迫切需求,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

赵副部长继续介绍有关国家海洋权益的基本情况:“国家海洋权益就是国家在海上所拥有的权利和利益的统称。通常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我国在海洋方向拥有巨大的战略利益,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海上。同时我们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在受到侵害,未来对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也主要来自海洋方向。”

赵副部长说到:“世界各国在海洋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和安全空间的控制。面对在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与周边国家存在的诸多争端和矛盾的严峻现实,我国政府的一贯原则立场是:宣示主权,和平解决。我们始终是希望通过协商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间解决任何问题都是要讲实力的,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后盾,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难以按有利于我方的原则合理解决争端。同时,国际间诸多事实表明,有效地运用海上力量对我所属海洋国土以及争议地区和海域实施实际控制是宣示主权,并朝向有利于我方最终解决争端最主动的办法。此外,保护我海上运输航线,特别是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安全,同样需要强大的海上力量。因此,建设强大海军,充分发挥和平时期海军在国际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方面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最重要的保障。最近,中国政府决定派遣海军舰艇编队到亚丁湾海域保护我国过往船只,充分体现了我们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有决心、有能力捍卫自身的利益,同时有义务、有责任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积极参与维护海上运输安全和打击海盗的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全球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古不泥 持之以恒 装备的发展在创新

建设强大海上力量的基础是先进的装备技术。赵副部长长期从事海军装备技术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处长、副局长、部长、海军装备部总工程师,参与拟制了海军武器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领导了多种型号武器装备的研制、试验和批生产,经验丰富,造诣很深,为海军装备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下面,我们请赵副部长就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尤其在创新发展方面谈一谈有关情况。话题从赵副部长的母校说起。

《科学中国人》(以下简称“科”):我们了解到,您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请您谈谈当年求学时候的往事好么?有什么留下深刻印象的?您又是如何走上海军装备事业之路的?

赵登平副部长(以下简称“赵”):清华是我的母校,四年大学生活历历在目,而清华教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立身做人,让我受益终身。印象深刻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当时的同学们学习都很用功,但很多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上课认真记笔记上,课下还要再誊一遍。教我们无线电原理的常同教授在课下跟我聊天的时候说,理工科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是事半功倍,否则是事倍功半。理工科学生上课时应该是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记笔记上,要注意听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是怎么推导的,特别是推导过程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假设、简化、代换等方法、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得到解决。常教授一席教诲,对我启发很大,从此培养了我多年注重正确的思想方法的能力。

第二件事,毕业前我的一位辅导老师对我说,清华的传统要做到两条,一是先到基层工作,二是先立业后成家。这两条我都做到了。当时如果我做些努力分到北京的大机关也是有机会的,但是我按老师嘱托分配到了外地的一个军工厂,从最基层干起,先学习焊接、装配,再干分机调试和整机调试,并很快担任了全车间技术含量最高的调试组长。在工厂的五年,没有虚度。这一段基层技术工作的经历对于我今后做为海军装备技术管理者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清华很重视通才教育,注重打基础。刚到工厂时,与有些从其它院校毕业专门针对某些型号装备学习过的同事相比,我上手不如他们快,但是当更换新的型号装备后,我就比他们上的快,因为换一个型号对我来说从基本原理上大同小异,根本无需从头开始学习掌握。

说到底,大学的几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仅仅是打基础,更多的东西还是要靠工作实践中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为此,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十分重要。

在工厂干了五年后,当时为了加强装备论证工作,我又被调入海军某研究所干了五年,此后作为优秀的年轻干部调到装备部机关。可以说我一生全部的工作经历都和海军装备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您前面说过,建国以来,海军装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经为我海军部队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新型武器装备,请您介绍一下您所主持研制过的具有代表性、印象最深的项目。

赵:我多年来组织领导研制完成了很多型号的武器装备系统,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是一型舰载武器系统。去年,我作为该项目研制工作的参加者和主要负责人之一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主席接见,是习副主席为我颁发的奖励证书。这是填补我军装备空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也是我所干过的方案争议最多、协调关系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工程最艰巨的项目。这个项目从论证开始到研制完成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过程曲折,非常艰难。从开始论证的时候就涉及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配套装备的技术方案选取,各方争议很大,当时我组织制定并力主的一个方案,反对者众多,争论的焦点是技术体制和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确定,特别是我主张的技术体制比国外现役同类型装备还先进。“连国外先进国家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能做到吗?”上级机关为了平息争论就请当时的科技委副主任,“两弹一星”元勋陈方允老先生提出意见,如果陈先生都说我坚持的方案不合理,自然就被否掉了,争论也就可以结束了。陈老先生不愧为科学家,在写意见之前,专门听取了我的意见。那天,我只带了两个年轻的同志,到陈老先生的办公室陈述我们的观点,陈老先生认真听完后说:“看来海军同志的意见还是有道理的呀。”他的权威意见,使我的方案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经过六年的争论,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直到上级机关最终按我主张的技术方案批准了这一项目立项。至今,我很怀念和感谢已故的陈老先生,他是真正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的。

这个项目立项后的研制道路更是充满艰辛。一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技术非常复杂的装备从开始研制到完成各种陆上和海上试验并提供正式装备交付船厂装舰,科研、试验、生产高度交叉并行,技术风险和进度风险都非常大,经过研制单位以及各有关单位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最终完成了全部科研工作和装备生产,并配合武器系统成功完成了海上设计定型试验。

该武器系统以其先进的技术体制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有一点要说,当上级同意按我的方案立项后,我第一个行动是到当初反对我的方案的单位去邀请他们一起干。因为我深知事情是要大家一起做的,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再者,他们也是秉承对装备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正是有反对意见才使我主张的方案不断改进完善,因此无论最初的正方还是反方后来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都对项目的最终成功做出了贡献,而且其中的很多人后来彼此都成为了好朋友,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在设计定型审查会上,回想十几年的奋战过程,十分感慨和激动,上级机关一位领导对我说:“老赵,你可真是走了一着险棋呀!”的确,至今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如履薄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都难以想象,当初哪来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要坚持到底,也许这就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支配下的执著吧。

再讲一件事,海军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从2000年开始,主管信息化装备系统的研制和系统集成建设,这是海军第一个功能要素较完善的作战信息系统。我首先认真研究分析了历史上同类系统研制建设的经验教训,与我的团队一起首次采用了基于系统顶层设计的原形系统方法,首次建立了覆盖岸基和海上系统真正意义上的大总体,确定了科学合理的体系结构和信息流程,制定了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原形系统研制与装备系统集成建设的平稳过渡和技术衔接问题。这些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都是第一次,克服了很多困难,很不容易的。因为受现行管理体制限制,作战信息系统装备建设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太多,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仅岸基系统和海上系统就执行各自不同的技术标准,长期搞不到一起。我的理念很清楚:这套系统建设的基础在岸上,重点在海上,成败之关键就在能否建立一个岸基和海上统一的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多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然趋势,系统集成和体系建设是装备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坚持通过大系统顶层设计做“统”的工作,通过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做“统”的工作,通过每月召开各部门人员参加的工程协调例会做“统”的工作,在这方面,海军首长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共同的工作中,大家逐步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调,尽管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但各部门的同志在共同的事业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顾全大局,各尽其责,建立了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的研制和装备系统集成建设,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全军第一个真正实用化的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不失时机地抓紧开展后续建设,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海军作战信息系统的基本体系。

回顾这段工作经历,我的体会是,事在人为,无论多复杂,多困难的事,只要理念正确,方法对头,团结协作,总会成功的。熟悉了解我的同志都说,在工作中我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确,我每做一件事,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得尽可能好,有人说我不会“当官儿”,就会“傻干”,我不这么看,当“官”是为了做事,在位必须尽职尽责。说实话,我这人还真的挺喜欢干点儿富于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当克服重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成就感和愉悦的心情不在其中是无法体会的。

科: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您能和我们谈谈您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么?

赵:好,我就谈谈有关导弹试验的事情。导弹是我们海军主战武器之一。由于导弹试验与其它装备试验最主要的区别是一次性成败,因此,导弹的研制试验成本是很高的。每次导弹试验都是慎之又慎。但即使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谁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因此临发射之前的现场气氛都非常紧张。我这些年来参加了很多次导弹试验,每次发射前要说心里不紧张是假的,每当这个时候,我只有七个字告诫自己和同志们:“平常心,荣辱不惊。”事实上,我既品尝过试验成功的巨大喜悦,也承受过试验失败的巨大压力。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某型导弹的陆上系统试验。记得当时第一发弹试验就失败了,接着,第二发、第三发又失败了,到底还试不试下去?试验现场压力很大。我没有简单地看这件事情。经过对失败的每一发弹的故障归零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后,我得出结论:三发弹相继失败的原因中没有管理问题、没有低级质量问题、没有同一故障重复出现的问题,没有本可以避免却未能避免的问题,总之,都属于本来就需要通过外场试验来暴露、验证、解决的技术问题,换句话说这也正是外场试验的目的之一。于是我就表态:“虽然前面失败了三发,但是问题都找到了,这也正是外场试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我认为应该继续试下去。”后来该项目后续的试验,全部取得成功。

多年来,我在签署武器装备研制试验的有关文件时,经常把“圆满”、“顺利”这些词划掉,而换成“发现、暴露、解决了问题”,“达到试验预期目的”等词句。我认为,科研工作遇到失败挫折是正常的,我们都希望成功,都不愿意失败,关键是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不怕失败,去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成功。

科:质量是装备工作永恒的生命线,请问您在工作中是如何抓质量的呢?

赵:好,我就说说“十年磨一剑”的事。我刚被任命为海军装备部电子部长的时候,当时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水平非常低,从试验现场到使用部队,到处反映质量问题,可谓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致使机关的同志忙于“消灾救火”,疲于奔命。我和部里的同志经过认真分析,找到电子装备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一是研制生产单位质量意识淡薄,有章不循,不按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做;二是改革开放初期,为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曾在部分研究所实行过科研项目承包制,从元器件采购到研制生产都由项目组人员负责,这种承包制弊端很多,不利于科研质量管理;三是由于在一段时期内,军品订货量锐减,大多数研究所出于本单位利益考虑,不愿再按过去的规定将自己研制的装备交给批生产质量管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工厂去生产,而是由研究所自己生产,但当时大多数研究所既不具备装备批生产的条件,更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科研的人员和管生产的人员混在一起,装备质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问题找准了,就对症下药,逐一解决。我首先搞了个规定,今后具体质量问题主要由军代表系统组织研制单位负责解决,机关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质量管理的宏观控制和建章立制上,而不是当消防队到处“救火”。接着,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电子装备质量,变被动为主动?我和我的团队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第一个措施:要求各研制单位必须严格按军标规定实施可靠性鉴定试验,把好装备“出口”关。所谓严格按规定就是必须在施加综合应力条件下进行可靠性鉴定试验,而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装备都号称做了试验并且都通过了,但是鉴定定型后到了部队投入使用,仍然暴露了大量的质量问题。都通过了试验怎么还有这么多问题呢?一调查才知道,虽说试验都做了,但是大都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施加综合应力,什么叫综合应力呢?就是在试验时同时施加按一定周期变化的电源、温度、湿度、震动、冲击等应力,以验证装备能否在恶劣条件下正常工作,而很多质量问题在良好的条件下是暴露不出来的。在此之前,几乎所有单位都以试验条件不具备为由只在单应力(选择一个简单的应力环境)或组合应力(分时而不是同时施加)条件下作试验,甚至不施加任何应力。要知道,应力条件和环境不同,试验严酷程度和结果相差很大,只有几种应力同时施加,对设备的考核才是最严格、最全面的。这招其实够狠的,真正推行起来阻力是很大的,很多单位又开始讲没有试验条件,能否适当降低要求,我说:“不行!必须要综合应力,你这里没有条件就到有条件的地方去!”就这样硬顶着压力执行下去。我记得当时有一部装备按预先确定的可靠性鉴定试验方案只要出现的故障数不超过两个就算通过,结果按施加综合应力条件的要求做下来,出了32个故障,这下可“炸窝”了!很多人担心如何收场?我说“暴露问题是好事情啊,否则这32个故障和问题不就全都带到部队去了嘛!不要怕出问题,只要解决了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个措施:要求严格按军标规定实施元器件、电路板、分级和整机在综合应力条件下的可靠性筛选,以尽量暴露早期故障,剔除不合格的元器件和部件,把好“入口”关。

第三个措施:要求严格按军标规定狠抓研究所生产装备的质量管理。敦促研制单位取消项目承包制,实行科研和生产分线,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等等。在抓“软件”的同时,支持研制单位加强“硬件”建设,逐步具备完善的加工、测试、试验手段和条件。

第四个措施:请国内专门从事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某研究所作为第三方全面参与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可靠性文件审定、可靠性试验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可靠性试验结果评定,以及故障失效模式分析等,并直接向机关负责,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基于第三方的监督机制。该所同志出色的工作不仅确保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而且以其良好的专业素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促进了各单位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我和我的团队坚持落实四项措施不动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化、完善,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大幅度提高,由过去的“重灾区”变成了“模范区”,得到了总体单位和使用部队的充分肯定。很多同志对我说,多亏当初我们及时抓了质量管理和可靠性工作,保证了我们这些年所承担的高新工程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与此同时,我还把电子装备质量管理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其它装备领域,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顾这么多年抓装备质量工作的过程,我的体会: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工程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和把握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是仅靠一般性地讲重要性,一般性地提要求,一般性地检查,单纯用行政手段干预所能奏效的。如,电子类、机械类、光机类等不同类别装备的故障失效模式、所遵循的故障概率分布规律以及所采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就不尽相同,装备系统的质量管理与单部设备相比又要复杂的多。此外,搞好装备质量管理和可靠性工作重在实践,不在于编写了多少文件,制定了多少规定。说实话,目前颁布的各种标准、规范和要求已经足够多了,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认真执行,并持之以恒。

科:您作为海军装备部门领导,可否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海军装备发展的现状,以及我们的海军装备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赵:这可是一个大题目,我简要介绍一下:海军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等五大兵种组成的战略军种。同时也是高技术装备密集的军种,其装备种类是各军种中相对最多,技术最复杂的。

新中国人民海军历经六十年建设,已从一支近岸防御的“黄水”海军发展壮大为多兵种合成的,具备从近岸作战到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并逐步走向“深蓝”。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海军的总体规模和装备数量已居世界各国海军前列,但在武器装备的总体性能和技术水平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国家利益和政治、经济、外交战略需求决定了对海军使命任务以及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要求。当前,海军面临全面转型,转型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关系到海军发展与运用的新战略,关系到海军使命任务的新拓展,关系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转变。今后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必须符合海军转型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说到创新发展,我理解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国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个就是跨越式发展。坦率地讲,我们的装备这些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技术层面上大多是追赶式发展,真正属于自主创新的还不多。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不鼓励创新,培养的大都是同一思维方式的人,连考试都要标准答案,还谈何创新?二是我们的文化不愿意承受失败,做什么事都要求一定成功,确保成功,而创新是有风险的,是有可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有关创新的思维方式问题。近些年,我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吸收借鉴了很多好的技术,促进了国产装备性能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装备发展创新思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距。举几个有关俄罗斯装备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水阻力远大于空气阻力,目前普通鱼雷在水下的航速最高也就是五六十节(每小时100公里左右),而且特别怕螺旋桨高速推进时产生气泡,导致“空化”现象,这样既增大鱼雷航行噪声,又降低螺旋桨推进效率。而俄罗斯人偏偏在鱼雷头部装一个向后喷射的气泡产生器,使鱼雷在水中始终被一层气泡包围,相当于鱼雷在空气中航行,阻力大大减小,结果研制出世界上唯一的超高速鱼雷,水下航速可达200节(每小时370公里左右)。再如,普通微波雷达在海上使用时,因受电波传播路径上气温、湿度、盐度的影响,在特定条件下会使本应直线传播的电波发生折射,导致雷达探测距离超出视距而大大增加,即所谓“大气波导”现象,过去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因超出雷达距离量程都做为异常传播加以剔除。而他们恰恰利用这一物理现象,研制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舰载微波超视距雷达。第三个例子,传统鱼雷在水下大都采用声制导方式,这种方式易受干扰。他们则利用任何舰船在海上航行时必然产生尾部航迹这一现象,研制出西方所没有的跟踪舰船尾部航迹的尾流制导鱼雷,抗干扰性能很好。当然,我们自己也有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只是还不够多。其实很多事情,窗户纸一捅就破,一说就明白,但我们就是想不到。所以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尽量减少趋同性,要鼓励逆向思维和“奇思妙想”。

科:近年来,海军装备部积极为青年干部的成长搭建平台,涌现出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优秀人才,有力保证了海军装备任务的圆满完成。请您谈谈海军装备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赵:海军装备部在海军党委和首长领导下肩负着组织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任务,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装备人才队伍,对推进海军建设转型,实现海军装备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统筹装备建设与人才建设的关系,在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和生产的第一线培养人才,在执行重大任务中锻炼队伍,以人才的高素质确保装备的高质量。

一是坚持高起点引入和培育人才。海军装备复杂,高技术密集,对装备系统干部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规定凡进入海军装备部系统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目前,海装系统本科以上学历已达96.5 %,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1%。从2006年开始,我们开办了新军代表培训班,安排新军代表下部队代职锻炼,通过培训锻炼,切实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打牢思想政治基础,使他们牢固树立献身海军装备建设事业,勇于承担装备建设重任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突出高层次培养,坚持重大任务牵引磨砺人才。我们紧紧抓住海军装备大发展这一战略机遇期,让年青军代表挑大梁、唱主角、受锻炼,努力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在高新工程重点项目中的锻炼,为海军装备建设培养了一批技术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涌现出了杨超、黄加强、刘勤等先进人物典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人才培养锻炼力度,积极培养一批水平更高,综合素质更全面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物。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良好的机制造就人才。良好的机制是造就人才,保留人才,盘活人才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人才建设的基础,着眼军代表队伍实际,以培养选拔行业专家队伍为突破口,制定了总代表交流规定、军代表考评办法等。从2003年开始,海装在青年军代表中组织开展“成长、成才、成功”活动,先后有40多名优秀青年军代表和机关干部被评为“三成”标兵。同时积极改进技术干部评审工作,完善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骨干队伍的激励机制。注意发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和高新工程人才特殊津贴的激励作用,较好的调动了一线科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科:谢谢您的介绍。我们感觉您不仅有学者风度,更有军人的豪爽,最后能谈谈您的业余生活吗?都有什么爱好?

赵:谢谢你们。我这人穿了大半辈子军装,当然要有军人气质,同时,我的朋友们都认可我是一个性情中人。工作之余,我的业余生活很丰富,兴趣爱好也很广泛。我喜欢读书,这是我终生的爱好,特别是政治、文学、历史和人物传记类的书籍。我喜欢音乐,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学校乐队成员,歌也唱得不错,还获得过海装机关第一届歌咏比赛第一名。我喜欢写东西,参加各种业务性会议,我基本不要求下面为我写讲话稿,都是自己拟个提纲,重要文件亲自撰写,多年来已经形成习惯,我认为写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总结归纳,最终上升为理性思维。至于体育运动更不必说,从年轻时开始,练过田径,打过乒乓球,踢过足球,后来喜欢打排球和网球,虽然样样不精,但多年来始终坚持体育锻炼,信不信?现在很多年轻人走路跟不上我。最后,还有一个爱好与职业有关,我喜欢大海,到部队出差绝不轻易放过随舰出海的机会,闲暇之余,总要到海边静坐或漫步,看着大海,你就知道什么是宽广辽阔、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美;看着大海,你就知道什么是渺小和微不足道,个人那点小烦恼和小挫折又何足挂齿?总之,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也不论处于什么年龄段,都应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保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物的能力,保持对生活中各种美好事物的洞察力和感悟力,使我们的生命之树常绿。

(伍泠豫)

转自 《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三期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