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国瑞纪念集》
翻阅由宋敬国任主编、安志宏任副主编,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的天水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冯国瑞纪念集》,看到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学者,与冯国瑞先生谋面或未曾谋面的作者,用文字的影像,似过电影一样将冯国瑞先生生前的故事、所做学术和对麦积山、炳灵寺石窟的贡献,一点一点回放在我们眼前。
1941农历四月初八,冯国瑞先生约好友何乐夫、吴作人等6人,徒步向隐没在深山中,少有人知晓的一座巨大佛龛走去。麦垛一样山峰上的大佛,一定早就期盼着这一行人的到来。1500多年以来,第一次由一批专业知识分子,对麦积山石窟文物进行了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科学考察。自从冯国瑞先生伴着天水“历史”的第一次行走,其专著《麦积山石窟志》发表,从此,天河注水之地——天水与麦积山石窟,一道从历史长河中浮现。一颗屹立于丝绸之路、世界东方一角的明珠——天水麦积山石窟,成为世人皆知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冯国瑞(1901-1963)甘肃省天水人,字仲翔,号麦积山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梁启超先生誉之为“美才”、“奇才”,认为“百年以来,甘凉学者,武威二酉堂之外,迨未或能先也。”清华大学毕业后,冯国瑞先生曾任国立兰州大学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兼任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青海省政府秘书长,陕西省政府顾问等职;建国后,历任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委员等职务。冯先生一生精于金石龟甲、考据词曲,著有《绛华楼诗集》、《张介侯先生年谱》、《麦积山石窟志》、《炳灵寺石窟勘察记》、《水木怀想室记》等,辑有《守雅堂稿辑存》、《麦积山石窟大事年表》、《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麦积山石窟的古代民族文化艺术》等五十余种专著。
2011年是冯国瑞先生诞辰110周年,天水市政协自2009年开始深入青海、陕西和兰州等冯先生工作过的地方征集稿件,向冯先生的门人、家人、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社会各界征集文字稿160余篇、图片200余幅、最后选用16篇回忆文章、23篇学术研究文章,选录冯国瑞先生作品13篇,附录后人有关冯先生文集序和冯先生捐赠目录6篇编纂结集,纪念为天水文化乃至西北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冯国瑞先生。
《冯国瑞纪念集》其文字、理路沉雄劲锐,穿透力极强。文章华滋勃郁,情文并茂感人肺腑。论证分析的文章,多有独到见地,能够发人所未发,见人所难见,为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冯国瑞先生,起了直接引导和启迪作用。从冯国瑞先生门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守忠先生回忆文章中,我们看到一位青布衣的年轻人,正在北大的讲堂上,低头专心致志的认真做笔记。而梁启超先生的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便是这位认真的学生冯国瑞和同学周传儒在清华大学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从冯国瑞先生门人张举鹏先生的怀念文章中,我们可以跟冯先生学到写楹联需要注意的四点:切时、切地、切事、切人。周宜兴、赵小刚、刘雁翔、王劲等作者的文章,特别是张文轩等很多研究性的文章中,都能让我们闻先前未所闻,知以往未所知,详细的了解到冯国瑞先生生前为天水的诸多贡献。
3000多年前,在天水牧马的秦祖先,他们的历史便是冯国瑞先生通过天水地方史研究,利用考古文物提出天水是秦人发祥地的观点。并先后著了《秦州记》、《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等专著。
天水甘泉镇那两颗见证历史发展的古玉兰树,它们是冯国瑞先生发现鉴定其为唐代所植,并倡议修建了现在的双玉兰堂。1937年,冯国瑞先生力劝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时任陕甘主席的邵力子将其藏书捐给天水,并于炮火威胁中从西安亲自护送藏书安全抵达天水,在天水图书馆专辟“邵力子先生纪念室”珍藏。今天,天水图书馆能成为国家二级图书馆,以邵力子先生赠书中的丰富的典藏为重要因素。
《冯国瑞纪念集》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文集中选用冯国瑞先生书法、书画作品50余篇,捐赠珍贵拓片图片若干,为研究、欣赏和了解冯先生生平,提供了更直接的感官资料。《冯国瑞纪念集》从先生学习、生活、治学、工作等各个方面,详尽的为读者展示了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所在。这本文集是至今较系统全面反映冯国瑞先生的一本经典文集著作,从先生的智慧人生中,给我们许多启迪。
“奇迹真层出,千山重复重。飞楼宽鸟道,深窟现龙宫。漫涣馀残碣,青苍夺晚红。相忘同校录,期不负游踪。”岁月如何让一代又一代人们,来来又往往,今天,当我们踏着冯国瑞先生曾经行走在天水历史上的脚步,站在蜚声中外的麦积山上,我们始终怀念为天水历史文化传承做过重要贡献的冯国瑞先生。他和邓宝珊先生一样,是天水现代史上的“文武双璧”,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天水历史的丰碑上。这座丰碑,让我们从思想的记忆里,看到一位巨人,有一双巨大的脚印,永远伴着天水历史走向未来。(汪彤)
转自 天水日报 2010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