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宁,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通信与微波研究所所长。1989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3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保送直接攻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获1996年度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1997年博士毕业,获得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其论文被推荐参加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1997年至199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ADC电讯公司任高级研发工程师。2000年起在清华大学电子系任教,并曾兼任清华华环公司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领域片上系统、面向通信系统高速信号处理的芯片设计、超宽带传输与组网技术等。
接到采访电子系获特等奖学金校友葛宁老师的通知时,我已经在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另一校友的“清华生活回忆”一文中领略过葛老师在读书时代的优秀。该校友写到,“电子系学生出过很多牛人,好像有人做过一个排名,仿佛梁山泊好汉排座次一样……葛宁是这些好汉之一……”再得知获特等奖学金如此不易后,我愈发对葛老师充满了敬仰之意。10月12日午,阳光明媚,我终于见到了葛老师。葛老师非常和蔼,在述说学生时代的故事时面带微笑,神情淡定,仿佛那些情景历历在目。我也随着老师的讲述走入了他的成长成才历程。
投身科研 勤于实践
葛宁老师读博期间导师是冯重熙教授。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培养我国能独立设计专用集成电路的系统工程师,争取实现民族电子产业能独立发展,不再仰人鼻息。在这样的发展需求下,1988年冯重熙老师等人自行设计的大规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THMTOOI、THMROOI两种复接器电路首次加工成功,获得了国家科委的高度肯定。名师出高徒。拜师冯重熙老师后,葛老师也积极投身到实验室的科研实践中。当时实验室有四台电子设计工作站,葛老师以前从未接触过这些设备,只能从头到尾自学高层次综合技术。葛老师回忆起那段学习时光时说:“技术的理论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持久。”
对于自己的研究生时代,葛老师说,当时学校整体学术科研的氛围相当好,周围同学都很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研究,心无杂念。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少,各个不同院系的同学也能毗邻而居,可以经常与外系同学交流各自的专业知识,对于拓宽个人的知识面很有帮助。而对于大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葛老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那时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加工受国内条件所限,只能将专用电路和设备的设计和应用放到国内,而加工依靠国际,即“两头在内中间在外”。这也导致芯片设计与开发风险大、成本高,设计者必须一次成功。有一次,葛老师设计了一个集成电路,花费了50万元交到国外加工。本来春节可以拿到芯片,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海关扣住。最后历经周折拿到芯片,知道加工成功了,葛老师和他的同学们才松了口气。“当时感觉做集成电路有点像赌博,成功与否谁也无法事先预知。”葛老师幽默地说。
天道酬勤。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葛老师作为第二完成人终于设计出了跳群专用集成电路HMX3101,首次实现了复接设备在硅片设备上的系统集成。在电子部鉴定中,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集成电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科研上积极投入,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葛老师的各门功课成绩也十分优异,多门功课超过90分。为此,葛宁老师获得了学校1996年度“特等奖学金”。接踵而来的荣誉坚定了葛宁老师在该课题领域继续深入挖掘的决心。博士毕业后,葛宁老师从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后到ADC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再到回校执教,一直都从事这一课题方向的研究。当我问到为什么能从众多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学金的殊荣时,葛老师谦虚地说,其实当时大家都一样优秀,只是我的导师研究方向比较好,容易出成果。但是从与葛老师的对话以及他讲述的求学经历中,我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葛老师对他所研究的科学领域发自肺腑的热爱。正是这份投身科研的激情,以及孜孜不倦的努力实践,造就了葛宁老师的成才成功之路。
认识自己 到最需要的岗位去
谈到自己的工作经历,葛老师说,在国外工作的三年时间里,虽然一方面感受到国外的生活环境、物质水平确实比国内优越,另一方面也明显发现到归属感的欠缺。每当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这种与周围环境的脱离感就愈发强烈。而当时导师冯重熙老师和清华华环公司也亟需建设技术队伍,向远在美国的葛老师发出了聘请。时隔三年后,葛宁老师结束海外生活,回到了清华。回首返校任职的二十年,葛老师感慨良深地说,“清华给我最独特的感受就是,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崇高的追求,同时还有踏实的办事风格。真正做到了校训说的‘行胜于言’。”
对于清华学生毕业后流向的问题,葛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是看清个人的兴趣爱好,找准个人定位。国外环境较国内而言,略显清静悠闲,适合静下心来做科研。若去企业工作,就应该站得更高一些,从国家的层面上做长远考虑。一般来说,去国企更有发展前景,更容易找到成就感。还有部分同学抱着一种高尚的理想去基层去西部,也很令人敬佩。这个社会也需要这样有崇高理想的人才。”
身体、知识、能力三驾齐驱
葛宁老师认为,现在的清华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应该为将来的事业和人生积累的有三样财富:身体、知识和能力。身体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清华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非常有智慧。大学阶段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在这么宝贵的时光里,学生应该努力积攒知识。另外,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多从事实践、科研活动。关心时事和前沿,了解社会需求,不当书呆子。
清华百年华诞在即,葛宁老师对母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献上了四个字“以人为本”。葛宁老师说,“清华最大的资源在于人的素质。清华的学生是全国最优秀的一批,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电子系:邹丹)
转自 清华博学网 2009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