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每天经历着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科研工作,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当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积极地投入当下的生活,我们收获了很多的成长。然而每当想起未来,心里总会有那么一丝迷惘,在走出校园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人生,这一段大学时光又将会给以后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很多同学都曾思考过的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师姐。
陈青,广东省广州市人。2001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2005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统分析研究所(后改名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硕士;2007年7月——2009年,北京思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
校园风物——“最喜欢老科学馆”
谈起对清华的最初印象,陈青提到,刚来时觉得清华很大,有很多树,很多花草。当时最喜欢的建筑是清华大学的老科学馆,觉得那是清华精神最凝聚的地方。因为那里走出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很多两弹一星元勋的学生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她也谈到了清华良好的生活条件,比如关门很晚的九食堂。当时计算机上机课放得很晚,那里便成为下课之后一个很好的吃饭去处。
随着年级的升高,陈青也渐渐多了一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经历。大一暑期的社会实践,她去了陕西西安杨森制药厂参观。当看到整洁的车间和工人们先进的防护措施时,她不由的感叹道那里“简直像一个电影里的生化实验室”。她当时觉得那才是现代化的厂房,很欣赏那里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
这次参观经历也令她对于一些问题产生了思考:该企业属于合资企业,但核心技术不在中方。配方是外国人设计的,中方仅仅把药粉制成药片。外国人来投资图的是便宜的地价和劳动力,以及离市场很近,对于核心技术却不会透露给中方。因此在没有技术转移的情况下,中方永远无法实现产业的进步。
大学学习——“基础很重要”
清华课程的高强度是众所周知的,身在其中的我们也时常抱怨课程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过高,同时我们也迷惘于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未来是否会发挥作用。所以在采访中我们也就此与陈青师姐进行了交流。
陈青先是提及大三结束时,水厂设计的课程和到污水处理厂参观的经历。当时对工程设计领会很深——以前学过的东西都在这里体现。“那时才感觉到以前学的基础课都是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我们学的那些知识是工程应用的核心基础。”
陈青也介绍了她现在工作中一些基础知识的运用,因为环境在IT公司里是瓶颈因素,而很多人都不懂环境领域的知识,所以我们便具有较大的专业优势。她还强调了这份专业优势是来自于课程最基本的概念。这表明,课程最基本的那些知识是必须记住的,是我们专业的核心和基础。
而对环境专业不同领域的学习同样十分重要,陈青目前的工作主要是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涉及到水、大气、噪声和生态等不同领域。专业功底及学习能力便在这时体现,可见在各个领域都有学习的必要。
陈青师姐也谈起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不同,本科主要是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今后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必须学得很扎实。研究生阶段则更多的是发现问题、设立目标、解决问题。“本科是知识的充实,研究生是知识的应用”,陈青概括道。同时她还提到研究生阶段和工作其实很像,新的课题需要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而新的工作任务,新的项目也是如此。研究和工作同样都是一个边学边干的过程。
准备未来——“多接触社会”
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陈青还参与了不少课外活动,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被问及在清华的求学过程中对个人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时,她介绍了自己在系团委做系刊的经历。
陈青一开始加入系团委就是担任系刊编辑,在一个师姐的带领下做系刊。此后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也一直从事宣传口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认真投入,因此也获得了很多终生受用的宝贵经验。她提到,一方面资料整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把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整合为有中心、有亮点的宣传稿,这十分锻炼人组织素材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后来在政策方面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另一方面,由于在团委的经历,陈青自己对于错别字、格式等有较高的要求,对于一些常用office软件的掌握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后来去公司工作时,自己写的材料非常规范工整,几乎没有什么错误,这是别人所无法企及的优势。
除此之外,陈青师姐还参加了羽毛球俱乐部,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很多同学。她说道,“很多人的思想可以对你产生影响,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生的转折点(推研、实习、工作等)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关于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陈青提到了三点:
一是学习能力。即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
二是面对困难,抗压的能力。进入社会以后,上面再也没有人给你顶着了,所以需要具有很大的责任感和抗压能力。如果你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还可以弥补,别人也会说你还是个学生,再者上面也还有导师担着。然而进了社会之后,大家不会再把你当学生看待,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负责。遇到困难,别人也未必会像学校的同学和老师那样尽心的帮你。因此必须学会独自面对压力和困难。
三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学校里都是学术界的人,而在公司里经常面对管理部门的人,他们的处事方式很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学会与不同人交流的方式。比如面对政府部门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考虑领导、部门的关系,言辞和举止都必须很注意……而且政府部门的人,有些说话可能会有潜台词,但你却听不出;你说话没有潜台词,他却可能误认为有。这些都将给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沟通方式上要多加注意。
清华精神——“严谨,太严谨了”
以一名清华毕业生的身份步入社会,是一件优越感与压力感并存的事情。
对此,陈青也很有感触。她所在公司的关键人物基本都是本系毕业的,这使得她可以很快融入,容易有亲切感。但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发展,比如非清华的毕业生有所排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容易被划入某个圈子(所谓清华派)等等。压力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因为对清华的毕业生,上司的要求会更高,期待也会更多,会觉得清华的学生,做好是应该的。
陈青也提到,在事业发展中,清华给了她最独特的优势——清华精神。
她说,别人对清华学生的评价是,“严谨,太严谨了”。
在工作时,她时常被别人认为很较真,但她自己却不以为然。“在清华,所有人都教育你必须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因此在单位,你依然会很认真,很严谨。”其实这样的员工往往更容易让领导器重,这也是大多数清华学生的一大优势。
当然,这样的性格在与同事相处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因为自己要求严谨,也容易要求别人严谨,这样容易让别人觉得不合群。当我们问及陈青师姐将来是否有被同化的可能时,她坚决否定了这种想法。她说,自己会继续坚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但这并不影响跟别人通恰的相处。有的时候也会收拾别人因为太不严谨太而留下的烂摊子,但这正是证明了清华的素质。
采访虽短,思悟却长。两个小时里,我们不仅重温了陈青师姐从初入清华到现在开创事业的历程,更重要的是倾听了师姐作为过来人的种种感悟。而这些感悟,对于在不远的将来也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我们而言,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校友语录
找到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切入点,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抓住参与项目的机会、以便了解学校以外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运作方式。与社会要有更多的接触,这样对今后走进社会,更快的适应社会的环境更有帮助。
(环境系:郑飞 李清慧)
转自 清华博学网 2009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