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刘秉正:人一己十 人十己百

2009-11-27 |

  “余资质偏鲁钝,但毅力尚佳。常以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自勉。自估尚具爱国爱人民之热忱。待人诚挚敦厚,从来痛恨权势贪腐而无所作为之辈。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底。

  ……

  余器官有能为他人所用者,一概捐赠,遗体捐赠吉林大学医学部。”

  ——刘秉正教授遗嘱

刘秉正教授(中)与学生们一起合影(资料图片)

  103,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师刘秉正教授逝世,走完了他83年的人生历程。遵照刘秉正的遗嘱及遗愿,他的妻子和三个儿子强忍悲痛在遗体捐献书上签字,将遗体捐赠给了相关医学单位,没有举办任何形式的追悼会、送别会。

  仿佛一个人就这样静静地走了。但是,当记者走进刘秉正生前的生活圈子时,却发现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悼念他,“老师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楷模!”一位与刘秉正共事数十年的老教师说;“今天在校园网上看见了老师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心痛!”一名正在外地实习的本科生发了一条短信给学院的一位老师;另外一位老师将前不久写的一篇关于刘秉正的文章发到了网上,其中一句这样写道:“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损己利人’的老师。”

  爱才心切:招收“问题”学生

  “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用于科学研究,这件事情发生在老师身上我一点儿都不感到意外,因为这就是老师为人的一贯风格:时刻为他人着想,满怀责任感!”刘秉正的学生、物理学院张雪明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

  在上世纪50年代的“肃反”运动中,正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的学生赵展岳因所谓的“政治问题”,被学校“劝退”。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一个因“政治问题”被劝退的学生几乎意味着学业的完全终结,因为不可能有其它学校会接收他。然而,这名当年北京市数学高考成绩第一的学生的遭遇,引起了当时主管物理系招生工作的刘秉正的注意。于是,便有了当年东北师大的“惊人之举”——接收赵展岳到东北师大物理系学习,这其中刘秉正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老师完全是出于爱才之心。”物理系退休教师陈世浩教授说。到东北师大后,赵展岳再没有出现任何“政治问题”,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教书育人做科研,再到后来赴港经商,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科学研究:啃最难啃的“骨头”

  “你知道为什么爱因斯坦同意去世后将遗体解剖进行科学研究吗?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充满了热爱。老师也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科学!所以,我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能够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科学研究。”原东北师大物理系主任、刘秉正的同事、退休教师周辉教授这样说。

  自上世纪80年代刘秉正将混沌理论引入东北师大以来,该校在此领域的研究一直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是此理论在学界是公认的“难啃的骨头”,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接受起来非常困难。于是,物理学院演示实验室的陈丽宏老师组织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决定开发一套“非线性电路混沌演示仪”。

  然而,课题组很快遇到了困难:演示仪研制的每一步都需要理论支撑,这就需要一位顶级学者进行指导。陈丽宏想到了刘秉正老师。电话打通后,陈丽宏说明了困难,并希望能够登门求教。没想到老师却说:“你们忙你们的,不用过来,我明天去你那里。”第二天,已经80多岁、因患膀胱癌做过手术的刘秉正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从演示仪的选题策划到理论问题的分析,逐一为课题组讲解。此后,课题组每遇到困难,他都亲自来帮助解决。最终,这台国内首创的混沌演示仪研制成功,并获得了全国高等学校第九届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讨会演示仪器评比二等奖。“他真的是乐于此道,真真正正地热爱科学!”陈丽宏说。

  刘秉正在国内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方面很有影响,他和他的学生彭建华教授共同编著的教材《非线性动力学》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甚至美国、台湾地区的一些高校也在使用这本教材。但自2004年该书出版后,刘秉正就开始着手对此书进行修订。20098月,老师因膀胱癌转移再次住进医院。此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差,但他仍然没有忘记修订工作,并将这本书带进了医院,以备随时进行修改补充。可是最终,他没能完成此项工作,只留下一本每页都写着修订内容、夹满了纸条卡片的书。“我去世后,《非线性动力学》的修订工作交由彭建华同志继续完成”,他在遗嘱中写道。

  助学重教:经常自掏腰包

  “我跟老师读研究生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满头白发,慈祥和蔼,就像是我们的爷爷一样,所以我们对他很少有那种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在学习、生活中,老师也像爷爷一样对我们关怀备至。”刘秉正的最后一届研究生、物理学院教师孟艳丽说。2001年,孟艳丽和刘老师另一名研究生的两篇论文被业内一个著名的国际学术会议收录,但每篇论文需缴纳120美元的评审费。这对正在读书、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巨款”。就在他们以为已经失去了这个机会时,大会组织者告诉他们已经有人替他们缴纳了评审费。原来,是刘秉正让他在美国工作的儿子替两名学生缴纳了评审费。

  刘秉正“为了学生经常自己掏腰包儿”,这是学院师生人所共知的事。就像孟艳丽所说的,“他就是这样,从来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让我们失去在学术上进步的机会。”一次,孟艳丽得到了一个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但让她为难的仍然是费用问题。为了不让学生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老师动用了“老关系”——向赵展岳求助。本就热心捐资助学的赵展岳非常痛快地拿出3000美元,资助孟艳丽去参加学术会议。而当孟艳丽参加完学术会议后,将剩余的1000多美元交给刘秉正时,老师却直接将这些钱如数上交给学院,作为给学生们的奖学金。

  最后时刻:再上一次讲台

  “老师永远是那个为了学生不顾一切的好老师!”张雪明教授说。退休后,刘秉正每年秋季开学后都要为新生作一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如何做研究的报告。今年9月,也就是他去世前一个月,老师又一次走上讲台,为新生们作报告。“当时,老师的身体情况已经很不好了,我知道这很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为学生们作报告,就将这次报告全程录了下来。我要将这次报告的录像放给以后的新生们看,让他们继续从中受益,更要让他们知道,学院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

  “作为一名与周光召、何祚庥等同年级的清华大学毕业生1951物理)老师1951年来到东北师大后,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的得失,甚至还数次将自己分房子的资格让给别人,在这里兢兢业业地做了一辈子教师,如果不是热爱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是很难做到这样的!”张雪明教授说。(康磊 刘文健)

转自 长春日报 2009年11月6

相关新闻

  • 242022.10

    担任吉大校长30年,他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整个学派

    2008年7月,一位科学“巨星”骤然陨落,大批科学界、教育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送他最后一程,以表哀思。人群中有一个年迈的身影,他就是已79岁高龄的孙家钟院士。他感慨万千地说,“先生是上个世纪中国化学界、乃至世界化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也是我一生永远的老师,他以言传身教引领我走入化学科学的殿堂,令我终生受益。”孙家钟院士口中的先生,就是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唐敖庆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吉林大...

  • 082018.03

    李一诺:人到四十明白的事

    这是刻在修女特蕾莎墓碑上的一段话,题目叫 Do it anyway,我想最好的翻译大概就是:无问西东。

  • 032019.01

    英诺天使李竹:成人达己的创新者

    “英诺的投资理念就八个字,一是投资创新,投资于有创新的事情;另外一个是成人达己,先成就创业者再成就我们自己。”李竹总结道。

  • 052013.02

    范绪箕:“百岁航空人”追梦七十年

    他,是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科学家;他师从冯·卡门教授,是钱学森的同门;他年至百岁仍在辅导学生从事研究,挑战了“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范绪箕教授。   1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为范绪箕教授举行的百岁生日庆祝会上,范绪箕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大家说我‘本人就是传奇’,要说传奇,就是我一百岁了还活着,我希望还能活下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努...

  • 272023.09

    严东生:“百里之行,九十为半”的材料科学奠基人

    严东生(1918.2.10—2016.9.18),祖籍浙江杭州,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1937年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39年毕业留校任教,1941年获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

  • 082006.05

    【校庆】清华化学人欢聚一堂 共贺化学系八十寿辰

    【校庆】清华化学人欢聚一堂 共贺化学系八十寿辰 【校庆】清华化学人欢聚一堂 共贺化学系八十寿辰 ...

  • 212008.08
  • 032022.08

    从清华理科“学霸”到国内音乐剧译配“第一人”,她的十年一梦

    程何是谁?2012年,这个浙江姑娘自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因为热爱音乐剧走上译配之路,成为国内专职从事音乐剧译配的“第一人”,目前担任七幕人生音乐剧剧本总监。7月30日,《程何极简音乐剧手册》新书首发会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程何说:“以前要出国才能看到各种剧,如今在国内就能拥有丰富的观剧生活,这是我作为爱好者最深的体会。而作为一名从业者,我更欣慰的是,我们有了更多优秀的演员、更多理想的剧场,最关键的是,更...

  • 212021.04

    高乔•布尔根:三代人三十年的清华缘

    高乔·布尔根(BULGAN Gochoo),蒙古国留学生,清华大学2008届博士毕业生,是第一位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蒙古国留学生。

  • 282017.02

    清华食堂的记忆——有感法国人拍的八十年代清华校园

    今天清华圈里都在传看法国人拍的八十年代的清华校园生活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回忆起当年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