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邱大洪这个名字,许多大连的年轻人也许不太熟悉。说到两个地名,我国最大的渔业基地大连渔港和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原油输出港大连新港,大家一定都知道。其实,担任这两个港口设计技术的总负责人,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邱大洪。
邱大洪,1930年4月生,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土建勘查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
邱大洪曾拥有的称号和荣誉都是他成就和贡献的见证: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辽宁省优秀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他著书很多,编著的《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1989年获交通部港航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与他人合编我国第一本港口工程专业教材《港及港工建筑物》,主编了通用教材《工程水文》,与他人合著《波浪渗流力学》。1979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他1992年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设计两大港 赤胆创新篇
1951年,邱大洪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曾跟从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钱令希院士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港工程专业的创建工作。后来,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投入火热的建设实践中。
1958年,邱大洪出任大连渔港海上工程技术总负责人。这座渔港年卸鱼量12万吨,可以同时停靠300艘渔轮,海域面积5万多平方米,防波堤总长1327米。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渔港,在当时是亚洲最大的渔港。大连渔港规模大,而且完全敞海,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
担此重任,邱大洪如履薄冰,全力以赴。他与相关人员到烟台港、青岛港考察,汲取有关经验;他跑遍市郊海区选择港址;主持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进行港口整体模型等的试验,施工中经常深入现场帮助解决技术上的疑难问题。1966年,拥有现代化的卸鱼浮码头、上冰上箱码头、修船码头等设施的港口胜利建成。经国家验收,港口质量优良,完全达到了国家标准。
1973年,邱大洪参与并主持了大连新港、我国第一个10万吨级油轮开敞式深水码头工程设计。在设计中,根据地质条件,邱大洪提出了19个码头墩和栈桥墩都采用重力式圆柱形沉箱结构方案。按设计,沉箱高19.7米,直径9米,自重780吨。这个庞然大物足足有六层楼那么高,在我国建港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既造不出来,又难以运送到位。为了解决这双重的困难,邱大洪多次与施工单位研究,提出了两次浇注的方法,先浇注到12米高,然后拖运到码头边,坐底再接高到预定高度。
十多海里的拖运路程的水深不够,如何把这庞然大物运送到位呢?经过多次模型试验,邱大洪提出在低潮时把沉箱中的水抽空,并加以密封,然后利用涨潮时的浮力让它倾斜,以减少吃水的方案。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上部结构中采用数百吨重的大型空心方块,这在中国建港史上也从来没有先例。实践证明,他的方案是成功的。这座油港年通过能力为1500万吨原油,具有同时停靠10万吨级和5万吨级油轮的离岸式码头,于1976年“五一”建成。气势非凡,蔚为壮观。投产三年半,就收回了建港的全部投资,23年来安然无恙。这项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后来相继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上世纪70年代优秀设计金奖。
以后的秦皇岛油港、某地海军浮码头、连云港集装箱码头、深圳赤湾集装箱和散粮码头、海南岛油码头、广东珠江崖门出海航道工程……无不凝结着邱大洪的心血。
桃李满天下 攻关不怕难
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原本可以留校任教的邱大洪毅然要求去当时急需人才的东北参加建设。这个江南生江南长的人从此把根扎在了东北,走上了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的讲台,耕耘半世纪,桃李满天下。他送走的本科生研究生已很难统计,以他为主要学术带头人的海岸工程学科(专业)于1988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专业)。
邱大洪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到海岸工程现场,在工程实际中学习。不少人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岗位的领导力量和业务骨干。在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梯队。他多次带领团队攻关,取得胜利成果。
1983年,为开发我国南海北部湾的石油资源,原教育部接受国家经委“六五”科技攻关任务,成立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五校教师组成的联合设计组,开展混凝土钻、采、储、运可重复使用的多用平台可行性研究。大连理工大学为组长单位,邱大洪为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他成功地主持、组织了139名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14项专题试验研究,编制了17项专用计算机程序,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完成了扩初设计,主编了6册可行性研究报告。他们提出的钢筋混凝土多用平台结构,在国家教委科技司组织的鉴定认为,属于国内首创。这项成果1986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解决大连主城区和新市区之间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并为后备集装箱深水港的建设奠定基础,邱大洪院士提出隧-岛-桥跨海交通、建设人工岛和深水港、整治大连湾的综合开发利用大连湾的战略构想,并主持了整个项目的研究,相关课题包括社会经济影响、跨海交通概念设计、人工岛概念规划、海洋生态环境影响、通航安全影响、潮流数学模型及潮流物理模型等,对大连湾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论述,得到大连市政府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重视。作为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围绕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指导了设计研究院三项重要的战略性规划研究工作《大连市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大连港“一岛三湾”和新港区总体布局规划》、《长海县、皮口、金石滩陆岛交通港区总体布局规划》以及多项设计工作。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作为一个有眼光的教育家,邱大洪教授深谙教育的辩证法。他遵循“教学相长”的古训,经常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并真心地鼓励和帮助学生超过自己。大连渔港的设计工作就是他带领着许多应届毕业生作为毕业设计完成的。许多毕业生将自己费尽心思设计的图纸交给他,他开始进行初审,删除、修改后将所有人劳动结晶结为一体,形成了最后可以施工的图纸。当时,这个毕业设计可以和清华大学密云水库的毕业设计相媲美。他调侃地说:“这些青年力量不把我们拍在沙滩上,中国还靠什么进步? ”
如今,邱教授已年近耄耋,却依然奋斗不息,坚持辛苦的科研工作。围绕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需要,邱大洪院士现在全力投入到“大连湾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中,提出了“开发三山岛,整治大连湾,建设人工岛”的长远发展方案。
邱大洪说:“赶上了新一轮的腾飞发展,时不我待。我要只争朝夕,在有生之年竭尽所学,为大连多做些事情。” (苏航)
转自 大连晚报 2009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