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追星”的一生

2009-09-18 |

  张钰哲先生1902216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19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1929年以论文《有一定平面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博士学位。1929年秋回国,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1941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1948年再度赴美进行交食双星光谱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05-19847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847-19867月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名誉台长,直到1986721逝世)

张钰哲先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陆续发现若干星历表上没有编号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为了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19788月出版的《国际小行星通报》公布,新编号的2051号小行星定为“张”(2051chang。张钰哲的著述甚多,主要有《变化小行星的光点测光》、《造父变星仙后座CZ的研究》、《哈雷彗星轨道的演化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等数十篇。

早在1928年,刚在芝加哥获得天文学硕士学位的张钰哲,就在实习的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行星。这个身处异邦的年轻中国人,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以寄托对万里之外的祖国的思念。但祖国并未给这个“追星者”一条合适的“运行轨道”。这时的中国,没有一个现代天文台,也没有一个大学开办天文系。一年后归国的张钰哲,只能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讲授天文学课程。

此时,由于国人天文学知识的极度匮乏,各种天象——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被赋予各种神秘的含义。每逢有罕见天象发生,张钰哲就在报刊上撰写科普文章,正本清源。

早在1937年初,张钰哲就成功预测出了4年后将在我国出现的一次日全食,日食带将经过甘肃、陕西、湖北,最后从福建北部入海。不久,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也证实了张的预测,这次日全食,是当时罕见的天文奇观。

  不过,科学家可以预测太阳的运行,却预测不出即将到来的战争。1941年,这条日食带覆盖的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日占区,各国天文学家也纷纷取消了来华观测的计划,这个重大的历史责任,便落到了中国同行的肩上。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食观测。以张钰哲为队长的中国日食观测队,将地点选在了甘肃临洮。这可能也是世界天文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日食观测。观测队从昆明出发,途经3000公里,沿途遭遇日军的多次空袭,所幸无人员伤亡。而在日食发生的当天,国民党军队特别派遣了一个高射炮兵团进行护卫,20余架战斗机也在空中待命,拦截随时可能出现的日机。

  在张钰哲的精心筹划下,此次日食观测圆满完成。《中央日报》将其与“明朝嘉靖二十年之日全食后,名将戚继光曾建立剿灭倭寇之殊功”做了对比,称其为“抗战接近胜利之预演”。少有人知的是,在临洮的张钰哲,怀里却揣着一封母亲病危的电报。三日后,母亲病逝,这个旁人眼中的孝子,悲恸地写下了一篇题为《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的论文,作为献给母亲的“最好的悼念”。张钰哲和母亲的感情极深,他自幼丧父,被母亲一手抚养长大。8岁时的一个夜晚,在故乡福州的家中天井,他依偎在母亲怀里,见到了天际划过的哈雷彗星,从那一刻起,这个少年便萌发了“追星”的梦想。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张钰哲就曾不断考虑开展光电测光工作,他亲自组织安排仪器试制和参加试验观测,经几年努力,直到1958年才初步建立起来。这年冬天,在他主持下,在60厘米望远镜上测出了堪与国外2望远镜结果相媲美的完整的小行星光为曲线。他领导建立的这项观测工作至今已得到40余颗小行星完整的变光曲线,为探讨小行星自转轴指向提供了宝贵资料。

  而76年后的1986年,当哈雷彗星在空中重现时,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的天文学家,又一次观测到了它,他成为中国唯一见过两次哈雷彗星的天文学家。这虽然只是历史的巧合,却也仿佛是张钰哲“追星一生”的隐喻。

  60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为人类的星空图谱捕捉了近千名“新成员”。他信奉的座右铭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如果一心只想倡惊奇论调,欺世盗名,而不甘潜心于真理之追求,为知识而舍身,在学术上恐怕永不能有何贡献。”而在身后,他的视线也不愿离开那些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深埋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个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马伟宏)

转自 江苏公众科技网 2009年8月22

相关新闻

  • 132021.08

    张钰哲:永不熄灭的“中国星”

    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张钰哲曾留下诸多“第一”——成为第一个发现新的小行星并命名为“中华”的中国人;发起并组织中国第一次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的日食观测行动,并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发表中国第一篇论述人造卫星轨道的论文;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2纪念张钰哲的邮票张钰哲(1902—1986),天文学家,中国近代天文学...

  • 122023.12

    张钰哲: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建省闽侯县人,天文学家。1919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毕业,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后又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1927年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在叶凯士天文台攻读博士,于1929年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等。他是我国方位天体学...

  • 212022.02

    “星耀中华 风范千秋”——纪念张钰哲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在宁举行

    2月16日是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重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张钰哲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南京举办“星耀中华 风范千秋”弘扬科学家精神暨纪念张钰哲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张钰哲(1902—1986)1902年2月16日出生于福建闽侯。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学习,两年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工作期间观测到了第1125号小行星,...

  • 132018.03

    那颗名为“张钰哲”的小行星 或许在今夜路过这座城

    仰望星空,那里有很多星,但有一颗小行星很特殊,名为“中华”,它是第一颗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而它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就是张钰哲。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

  • 272021.04

    清华大学天文学科创建的20周年师生校友座谈会举行

    2021年4月24日,天文系在古色古香、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船山书院举办了“清华大学天文学科创建20周年庆祝大会”。20多位校友与天文系师生欢聚一堂。因疫情原因,身在海外的校友和大部分天文系学生同步线上参会。2李惕碚院士与校友亲切交流3庆祝会现场会场中,清华天文20周年回顾视频...

  • 282024.02

    “一书未读完,不换第二书”——文学家吴宓的治学之道

    关于吴宓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总结的:“一生效忠民族传统文化,虽九死而不悔;一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由,追求学术上的独立自由,从不人云亦云。”

  • 272009.05
  • 222008.05
  • 112020.08
  • 082011.07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