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钧(1912.12.13-2005.9.1),江苏省常熟人,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资深院士。时钧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1938年回国后,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兵工大学等校化工系任教授、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系主任。1957年开始从事“瑞流塔”、膜分离等技术的研究,80年代后又对化工热力学和无机膜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常务副主编,曾任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撰写过《窑炉学》《工业化工学》等教材。2001年2月16日下午,时钧在90岁高龄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化学家也曾为《吴县日报》编副刊
清华岁月谱写浪漫篇章
时家是常熟莫城当地的读书人家,父亲应试未中,便一直寄希望于子女,更是要求子女认真读书,成为有学识的人。1912年,时钧出生,他在年少时便显现出过人的才智。据其自述,五岁便入学,年级稍微高一点的时候,就爱上了阅读,那时书包中常常会藏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章回小说。有一次,他与同班一个名叫潘尚贞的同学互不服气,于是打赌,看看谁能背出更多的小说回目,两人年少气盛,谁都不肯服输,结果三国的回目全背完了,又接着背水浒一百零八将的诨名。时钧后来当科学家有惊人的记忆力,恐怕也和小时候的记忆锻炼离不开关系。
1924年,时钧小学毕业,跳班考进孝友初中二年级,1926年毕业;1927年随苏州工专附中班转入苏州中学高中部理科班学习。因为爱好文学,他在高三时还曾经被《吴县日报》聘为业余编辑,负责副刊《冬青》的编辑并撰稿,每周1期,一共编辑了近20期。
时钧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东吴大学读书,但因种种原因,他决定退学重考,并于次年报考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最后因为成绩名列前茅,被两校同时录取。几番考虑之下,时钧决定进清华。在填报系科志愿时,因为化学考分最高,于是便报了化学系。在清华大学求学的四年时间里,所学课程几乎都是“优”或“优+”,在此期间还获得过“裴克”奖学金。
时钧美丽的爱情也始于清华时代。他的爱人也是苏州人,当年在离清华不远的燕京大学(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求学,两人年龄相当。热恋时,时钧常常往返清华与燕京之间,他甚至找到一条便捷的小路,每每下课以后,就抄近路奔赴燕京……93岁那年,时钧向在座记者回忆起自己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浪漫情事,言谈之中依然不乏得意之情。
大学毕业之后,时钧随即报考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因为成绩好,录取毫无悬念。夫妇两人携手赴美,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还生下长子时权。
27岁即是“娃娃教授”
一手创办中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
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发榜时规定,学习造纸工程,须先在国内实习1年,随后由导师指定进美国当时唯一设有造纸专业的缅因大学深造。时钧在缅因大学攻读两学期后,获得造纸专业工学硕士学位,随后又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七·七”事变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怀德曼(Whitman)教授盛情邀请时钧留在美国,但被时钧婉言谢绝了。尽管有良好的学习深造机会和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放在眼前,但时钧觉得这些都不重要,祖国正在深重灾难之中,正急需他这样的学子回国报效。
時钧于1938年5月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6月抵达汉口,经清华同学推荐,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化学兵队任教官。当时日本侵略军进攻武汉,时钧自长沙出发,一路长途跋涉,经湘西、贵州,并于1939年2月到达重庆,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一生的执教生涯。
年仅27岁的时钧,先后受聘在中央工专、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兵工大学及动力油料厂研究生班任教,主讲“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工业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经济”等多门课程。抗日战争胜利后,在1946年时钧回到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系主任,同时兼任重庆大学化工系教授和系主任。时钧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授课时常常广征博引,又因条理分明、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的敬重与爱戴。
1952年,新中国高等院校调整,时钧任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同时受命创建我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他以前苏联的教学计划为蓝本,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水泥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1956年秋,时钧与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联名上书高教部,建议在化工系设立化学工程专业。1957年初,高教部同意试办。同年4月底,高教部在北京召集有关会议,制订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由时钧任组长。当年暑假,天津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开始招生。
可以这么说,时钧是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创导者和开拓者,他对吸收、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化工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1956年春,时钧作为科学技术专家,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订工作,和严东生等共同负责制订硅酸盐组的课题;后来他又同汪德熙、张建侯、余国琮等共同拟订了第五十六项(基础研究)中有关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规划。1957年春,时钧被国家科委委任为硅酸盐组副组长。
新中国成立不久,时钧又正当盛年,可正要大展才干大干一场,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时钧又历经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人生路程。在逆境中,不论是劳动锻炼,还是在实验室工作,他都兢兢业业,埋头工作,尽心尽力,严于职守。而且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和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还进行了湍流塔试验和膜分离技术的研究。
一生诲人不倦,亲手培养16名院士
“文革”给高等教育造成了巨大创伤,化学工程专业未能幸免,时钧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可正是这位十分爱惜人才的大教授,即便是在自己沦落之时,都不忘提携后辈。当时,有一位姓肖的实验员非常聪明好学,时钧见他很有上进心,于是有意辅导他做进一步的深造,并且亲自还教他学会英语。这个年轻人后来进步很大,从实验员起步,直至当上了高级工程师。
1978年以后,时钧终于得到平反,而此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只因感觉时光宝贵,他无暇顾及一切恩怨,只是埋头工作,力尽所能挽回"文革"造成的损失。当时,他在学校一连开设了《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单元操作选论》等课程并重登讲台,有时甚至不辞辛苦连上四节课。
从1979年起,时钧着手重建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并担负起系主任的繁重任务。在他主持带领下,学校建成了化学工程博士点,并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学工程研究所。进入本世纪以来,他还每年招收1-2名博士研究生,并坚持亲自为学生审阅论文、主持答辩。除此之外,有关科研项目申报、学科建设规划、学校发展方向等,时老也都一一把关。
令他身边工作人员最敬佩的一点就是,老人气度非凡,即便是面对曾在文革中冲击过自己的人,他非但不记仇,而且还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重要的飞跃。
六十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有些已是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还包括16位两院院士。
1998年,时钧主持完成了《化学工程手册》新版以及《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的编撰工作。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其中,他还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
院士有异于常人的晚年生活
90岁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京化工大学副研究馆员王莎莎女士受学校委托,自1996年开始一直在时钧身边工作,直至院士去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莎莎用了“慈祥儒雅、豁达大度”这八个字来概述她心中的“时先生”。
王莎莎来到时院士身边工作的时候,时老已是八十岁出头的老人,那时他已经是资深院士,但给王莎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两个——第一是他看起来很年轻,走路非常平稳,根本不像是那个岁数的人,第二就是淡泊名利,不喜欢使用任何特权,“学校派了一辆车给时先生,时先生一直在学院上班,他完全可以在上下班时使用那部车子,但他不要,坚持每天走路上下班。”时钧住在青石村的时候,每天步行到校,路上要花上近四十分钟的时间,后来搬得近了些,不过每次也要走上十五分钟的时间。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尽管已是耄耋老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早就应该颐养天年了,但时院士仍然没有停止工作。王莎莎回忆,时先生每天九点左右去学校上班,主要是处理一些学科建设上的事情。此外就是接待他的拜访者,拜访者实在太多,以至每次都要王莎莎事先安排。每天中午,他常常是最后一个走出办公室的。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活动,时院士下午一般就在家中度过。时院士年轻时爱好体育锻炼,到老依然喜欢观看各种体育赛事,尤其是足球赛,碰到重要赛事,他甚至会跟年轻人一样,通宵达旦观看。
特别有趣的是,与他执手偕老的爱人,最大的爱好竟然是看武侠小说,“而且看完之后还要和他们的二小姐讨论情节与人物,我们在边上听着,会觉着特别有趣。”时夫人对武侠小说的痴迷,听起来倒与时院士幼年时的爱好异曲同工。时夫人当年在燕京大学读的是中文系,虽然两人后来的事业各有侧重,但他俩兴趣相投,携手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光阴,琴瑟相合。
时夫人至今健在,已是98岁高龄。和时院士一样,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一些,眉眼之间依然可见盛年时期的风采。两人共有七名子女,除了大儿子时权在北京,其他子女都在南京。平时,这些子女轮流住到父母家,照顾父母,这个大家庭特别和谐,晚辈们也都特别喜欢这两位老人。“其实时先生的身体保养得特别好,他最后是因心脏衰竭去世的,但他从来没有心脏方面的问题,每次体检,医生都说他的身体年龄好像只有五十多岁,唯一的健康隐患是糖尿病,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王莎莎女士在接受采访中,一再表示时钧晚年的健康状况很好,因为年轻时注意锻炼身体,所以即便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2001年初,年近九十的时钧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不是他第一次提出申请,其实早在1956年初,他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但是没有如愿。直至2001年2月16日下午,时钧终于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90岁这一年,时老还捐资设立了“时钧奖学金”。每年都会奖励一些优秀的学生,每到12月13日(即他的生日),他还要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激励他们矢志攀登科学高峰。至今,已经有4批20名学子获得了“时钧奖学金”。
2005年9月1日,时钧因病去世,享年93岁。为了让后来的学生都能了解这位杰出的化工科学开拓者,南京工业大学特意建造了一个“时钧园”,并且还在化工学院开设了一个“时钧班”,招收的全部都是尖子生。而为了让更多的家乡人了解这位化学家、教育家的生平,常熟市档案馆也于近年通过各种途径,征集了一百多件时钧的档案材料,其中包括他的著作、论文、资料摘录卡、讲义、笔记、证书、评论介绍、照片以及他生前用过的实物等等,现在这些档案已被永久珍藏于档案馆的名人档案库。(褚馨)
转自 姑苏晚报 2009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