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永志讲述与钱学森的故事倾诉报国情怀

2009-09-16 |

20031016623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在举国沸腾的那一刻,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我第一件事是给钱学森打电话:“您给我的任务完成了!”他在电话里连声说:“好呀,好呀!我高兴!”

对我来说,钱学森就是我的老师。1961年,我调入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受到他的亲自指导。他是研究院首任院长,25年后,我成为第6任院长。风雨40载,在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不懈奋斗的过程中,我见证了他呕心沥血为事业、甘为人梯育英才的风范。

“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

1961年,我从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导弹设计专业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我非常高兴,因为钱学森就领导着该院工作,并担任过首任院长。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已经全面恶化,苏联撤走在华全部专家,我国刚刚起步的导弹研制工作确实是“难于上青天”。

领导们经常给我们打气鼓劲:“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挨打,我们就得有还手之力。所以,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搞出战略火箭导弹,给中华民族争气。”这些话语激发起我们为国争光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

那时三年自然灾害进入最困难的时候,定量供应的粮食不足。领导经常给我们讲,全国人民都在想方设法支援我们,我们绝不能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作为一个刚刚回国参加国防科研工作的年轻人,我心中充满了报效祖国、为了神圣使命而奋斗的豪情壮志,艰苦的环境反而更加激发了我们的斗志。

钱学森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那时,尽管他工作非常繁忙,还是经常挤出时间在小礼堂给大家开讲座、作报告。他眼界高远,知识面宽,大家每次聆听都受益匪浅。

当时主管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提出,国防科研,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专家。组织上在研究院的年轻人中挑选了72名同志重点培养,我也有幸名列其中。后来,其中的许多人成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里的著名专家。

“那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19646月下旬,我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第一次飞行试验。计算火箭的弹迹时,发现射程不够,大家考虑是不是多加一点推进剂,但是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

我们结合当时炎热天气对推进剂密度的影响,经过周密分析计算,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导弹就能达到预定射程。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还要往外卸?在场的专家认为是天方夜谭。

我不甘心,鼓起勇气向时任发射场技术总指挥的钱学森直接汇报。钱学森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想法后,眼睛一亮,高兴地说:“马上把火箭总设计师请来。”后来他对总设计师说:“那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卸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3发,都进入了目标区。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加快研制洲际导弹。准备进行全弹试车时遇到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火箭试车台。钱学森和其他领导带领我们一起开会研究到后半夜。我提出一个建议:搞分段试车,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测试。钱学森反复斟酌后说,可行。果然,试验非常成功,不仅节省了大量投资,还赢得了时间。

19719月上旬,洲际导弹准备试射,推进剂已经加注挺多了,指挥部突然通知停止加注,因接到气象部门报告,在预定发射时间,发射场将出现非常浓密的云层,影响光测系统侦测导弹轨迹。是否按时发射指挥部难下决心。我讲了自己的看法:推进剂已经加注,如不发射火箭有报废的危险;云层影响光测,我们可以用雷达测量和无线电遥测;另外,应该加快速度准备,争取在云层到来前发射。钱学森表态说:就按王永志的意见办,继续加注,准备发射。910,导弹如期成功发射。

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始终贯穿在我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和有关专家经过详细研究,决定跨过国外初始阶段的单舱飞船,一步到位瞄准三舱飞船,让中国飞船与世界最先进的飞船并驾齐驱;我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做大动物试验、飞船选点溅落解决海上救生难题等设计思路,确保了工程顺利开展。

必须重视培养“接下一棒”的人才

我有过许多老师,惟有钱学森老师指导我一生。

我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弹的时候,钱学森建议:第二代战略导弹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钱老向组织提议我当总设计师,后来还专门写信给我,交代应注意的问题,使我深受感动。

现在,我越发感悟到钱学森当年百忙之中,还要挤时间讲课的心情了。是啊,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但国防科研事业却是个永无止境的接力工程,必须重视培养“接下一棒”的人才。

1992年,我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同时还在带博士研究生。有的人不理解,说我这么忙,还带研究生干什么?现在看来,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当年带的博士潘腾,已经成长为“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了。2004年,清华大学成立航天航空学院,我受聘为院长,力争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多培养接班人。

钱学森关注年轻人的每一个闪光点。当年,我作为他的下属做出了一点成绩,几十年过去了,他一直念念不忘:“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没错,此人年轻时就露出头角,他大胆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前几年,我们也在工作中发现了周建平、王忠贵等一批优秀的年轻骨干,经过长时间的一起工作,他们现在已承担起了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的重担。

1999年11月20,“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升空。12月11,是钱学森88岁寿辰。那天,我特意赶到他家,送给他一张贺卡和一个“神舟”号飞船的模型。我要让他放心,载人航天工程进展顺利,国防科研后继有人。

(夏洪平、高志文 整理,仓小宝 题图设计)

转自 解放军报 2009年9月16

相关新闻

  • 052009.11
  • 192016.09

    王永志院士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在中秋节晚上成功发射“天宫二号”后,王永志非常兴奋。面对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他说,空间站作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和太空独特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实验平台,在建....

  • 032021.06

    祖母讲述的梅家故事

    如今,梅家“贻字辈”的老人皆已作古,“祖字辈”的老人也已老去,梅家人在北京和我交往最多的是梅祖武的子女梅志宏和梅平。今年5月9日,讲述西南联大学生的纪录电影《九零后》举行首映礼,导演徐蓓邀请了梅志宏出席观看。在西南联大抗战从军学生题名碑上的834位从军学生名单里,就有梅贻琦校长的独子梅祖彦、次女梅祖彤和梅贻瑞之子梅祖培的名字。

  • 262021.07

    王永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王永志

  • 162024.09

    清华大学杰出校友王永志获“共和国勋章”

    国家主席习近平13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清华大学杰出校友王永志获“共和国勋章”。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

  • 212022.02

    “星”光因梦想闪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舱门打开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变成那个站在发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则新闻,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片星空,承载着王永志的青春与梦想。为了推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从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成功发射,到今天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担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 272008.08
  • 182024.06

    实现民族飞天梦,培养航天接班人——深切缅怀王永志院长

    2024年6月11日,敬爱的王永志院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清华航院全体师生万分悲痛,深切缅怀。20年的时光荏苒,王院长领导清华航院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大批航天航空人才的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永存。谨以此文,致敬我们的院长,激励师生继往开来。以航天精神办教育2004年5月18日,为适应国家需要,清华大学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聘请1952级校友王永志院士担任首任院长,在清华大学复建了自1952年院系调整、航空学院整体迁出组建北...

  • 162004.04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6                       2月20日上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黄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友刘冬生(42地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友王永志(52-53航空)双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

  • 112020.0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曹禺的女儿万方《你和我》讲述父母故事

    戏剧大师曹禺的女儿万方,和父亲同为作家和剧作家。在这部交织着记忆、追踪、梳理、求证的长篇回忆作品中,作者真实地讲述了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万方一次次回到父....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