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赫崇本: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海洋人

2009-09-09 |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后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历史时期。经过80余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所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 、研究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几代海大人艰辛努力的结果。已故海洋学家赫崇本教授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评选中,赫崇本教授入选“海洋成就奖”十大海洋人物。

为能及时回国,放弃第二个博士学位

赫崇本教授(1908年~1985)辽宁凤城人。早年,赫崇本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得意门生。抗战期间,赫崇本辗转任教于河北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后在恩师吴有训的支持下赴美留学。

到美国以后 ,赫崇本首先选择了物理海洋,因为中国的海岸线非常长,而在这方面又是个空白,所以他就选择了物理海洋。但是,在美国,如果要学海洋就必须先学气象,因为海上的变化和气象密切相关。赫崇本就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气象系读博士,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赫崇本就马上转到了海洋上,到加州大学斯科瑞普斯海洋研究所一边攻读物理海洋,一边从事海洋与波浪研究工作。

1949年,赫崇本提交了物理海洋学的博士论文,申请物理海洋学的博士学位。恰在这时,他得知了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的消息,这一下子使他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因为按照美国的规定,博士论文提交以后,要到第二年才能授予博士学位。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敌对的政策,走晚了就有可能回不去。怎么办?心系祖国的他再也等不下去了,他毅然放弃了第二个学位,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航程。他有自己的想法:新生的祖国需要他。

19492月,冲破层层阻力的赫崇本终于踏上了他眷恋的祖国大地,来到了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回国时,赫崇本没有多余的行李,把自己所有的钱都买了书,还向朋友们借了钱买书。所带回来的几箱图书资料是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所必须的。

创办中国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

回国后,赫崇本教授为了创办中国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耗费了很多心血。当时中国的海洋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条件十分艰苦。赫崇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开展海洋研究,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只有这样,我国的海洋事业才有希望,我国才有朝一日能跨入世界海洋科学之林。于是,他将从事海洋研究的巨大热情转化为培养学生的热情,坚定地为祖国培养、储备海洋科技人才。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山东大学仅保留文理两院而建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令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分师生来到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赫崇本担任第一任系主任。这是我国创办的第一个以开展海洋调查为目标的物理海洋专业,为我国培养向海洋进军的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面对图书匮乏,仪器缺损等诸多困难,赫崇本教授没有气馁。没有图书资料,他南下广州、上海亲自搜集、购买;他组织筹建了图书馆、实验室,并购置了仪器设备;由于海洋学是新兴学科,很多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赫崇本总是以诚相“求”,晓之以理,动员更多的新生到海洋系这个空白学科来学习。

1958年秋,山东大学奉命迁至济南。海洋系何去何从?赫崇本也曾忧心忡忡,因为发展海洋学科,离不开海洋。但是,赫崇本以战略科学家的目光,看到了海洋科学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海洋系不能离开海边前往济南,留在青岛,利用青岛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会更加有利于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于是他上书中央建议以海洋系为基础,加上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专业组建海洋学院。中央不仅很快批准了这个建议,而且还把海洋学院定为全国十三所重点大学之一。从此,我国第一所以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为主的重点大学诞生了。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成立后,赫崇本先后担任教务长、副院长,为中国第一所以海洋水产为特色的大学的建设呕心沥血。

生活节俭待人随和

在学术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做人和科研道德上,赫崇本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可是在生活上,他却从来没有过分的要求。他是大科学家、老教授,在当时的条件下,工资待遇比一般人高出很多,但是他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掉到饭桌上的米粒他一定会捡起来吃掉。在他的孙子赫勇的记忆里,爷爷赫崇本一直是一个慈祥随和的老人。晚年他的身体不好,曾经因脑血栓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行动不便,他每天都拄着一根拐棍坚持锻炼,坚持上班,指导学生制订科研计划,帮助他们修改论文。在家里,他对每个人都很随和。保姆到他家工作后,他要求她和家里人同桌吃饭,他说,进了家门就是一家人。在自己的吃穿上,他也从来没有提出额外的要求。赫崇本一生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他逝世后,学校师生自动集资为他在海洋大学院内树立半身石雕像,誉之为我国海洋科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是无愧于此殊荣的。(杨洪勋)

转自 半岛都市报 2009年9月9

相关新闻

  • 152017.08

    何兆武:漫谈历史与历史学

    我们所说的历史学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些事情告诉、传达给别人,是传达一种知识。把这种知识传达给别人,不是....

  • 032009.02
  • 212018.11

    《西南联大》再现群星闪耀的历史

    今年,西南联大迎来在昆明建校80周年。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西南联大》为观者呈现了群星闪耀的联大历史,并提炼出这所伟大学....

  • 292022.09

    历史是什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12022.02

    史料•史观•史学——漆侠先生与他的历史研究

    漆侠(1923—2001),原名漆仕荣,字剑萍,山东巨野人,历史学家。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抗战胜利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53年转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任教。曾任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先后担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

  • 102008.12
  • 022024.04

    王拓:用历史的素材讲现在的故事

    “我不是一个做历史的人,也不是一个做电影的人,我只是借用历史事件讨论其他的事……重点在于用历史的素材讲现在的故事”

  • 122022.08

    历史学家——吴宓被忽视的身份

    吴宓在中国首创比较文学学科,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文学上的成就已是国际公认。可能是因为文学成就的光芒过于耀眼,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几乎被掩盖,吴宓历史学家的身份常常被人忽视。除一二学术掌故偶有提及外,学界对这位大学者在历史学研究上的贡献往往语焉不详。笔者在准备撰写历史学家林志纯年谱时,偶然从《吴宓日记》中读到大量有关他在历史系任教时的记录,知道吴宓先生曾在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世界古代史专...

  • 162011.05
  • 082010.10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