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士瑜,机械工程专家。长期从事拖拉机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导工作。专长于铸造及热处理工艺技术,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拖拉机,振兴农业做出了贡献。
罗士瑜1915年出生于天津市一个自由职业者家庭。1922年就读于天津私立第一小学。1928年至1930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后因病停学。之后于1930年8月就读于天津新学中学校。罗士瑜自幼好学上进,省吃俭用下来的零用钱全部用于购买最有兴趣的机械书籍,高中3年每学期总分都是第一。1936年毕业后,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济南齐鲁医学院,最后选定了他最有兴趣的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37年暑假,“七·七”抗战开始,清华大学工学院迁到长沙,一学期后又搬到昆明。此时正值抗日时期,如何救国,罗士瑜下决心发奋学习,用科学知识报效祖国。在校学习期间,他对钻研业务、技术很感兴趣,学习成绩在班里总在前三名,受到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的高度评价。
清华大学毕业后,罗士瑜因学习成绩好,得到系主任李辑祥的赏识,要他留下当助教,并答应两年后送他出国留学,回国后重用。但为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工厂的技术,罗士瑜婉言谢绝了系主任的好意,遂由系主任将他推荐到昆明中央机器厂工作。
在昆明中央机器厂的五年,罗士瑜把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并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研究所借阅了大量资料拓宽知识面,在他和有关同志的具体努力下,一个大型铸造车间建设成功了,其冲天炉、鼓风机、混砂机、10吨天车都由他设计制造。两年后提为副工程师、热处理车间主任。后因派系影响,不让他继续担任热处理车间主任。由于很难再实现他过去的意愿,1945年回清华大学工作。于同年6月他又考取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是罗士瑜理论与实际经验有重大进展的时期。为了更多地接触实际,他放弃了到密其根大学攻硕士的机会,先后在6个工厂实习。面对先进的技术,他如饥似渴,尽最大可能掌握各门技术。他主要学了热处理、铸造、锻造、模具设计制造等技术,为日后报效祖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7年,罗士瑜从美国留学回国,到天津机器厂工作。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接收工厂的军代表请罗士瑜担任设计科长,同年又调到新成立的华北机器公司工程师室任副主任。
1950年,罗士瑜调任重工业部中央机器工业局技术室科长、工程师,执笔编制了机器工业“一五”发展计划。1952年,调任一机部第一设计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1955年,调任一机部第五设计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这期间,他负责搞了大量的工厂设计,经常深入实际,选厂址,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为我国机械工业的振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958年5月,罗士瑜调到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担任副厂长、总工程师,1979年,兼任党委副书记。建厂初期,为解决订购不到非标准设备问题,使工厂尽快投产,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搞了大量非标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节约了大量资金,为一拖的提前投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使一拖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罗士瑜对原设计的单一产品54型履带拖拉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先后新建了一些分厂和厂房。此外,他还根据市场要求开发了轮式拖拉机和其它一些新产品,使一拖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为解决生产过程中质量与数量、生产与维修的矛盾,罗士瑜在对生产过程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工厂的生产过程为主线,创造了“五大计划”平衡,保证了生产过程的科学运行。
编制机器工业“一五”计划和创立工厂设计机构
1951年,我国要编制机械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此时正值罗士瑜在重工业部中央机器工业局担任技术室科长、工程师。中央机器工业局的领导经过研究,决定由罗士瑜执笔,编制机械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国家刚解放,机械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所有机床设备只有8000多台,大部分在铁路修理厂。且都是老式的皮带传动。如何使我国机械工业尽快崛起,制定好“一五”发展规划至关重要。罗士瑜接到这个任务后心情很振奋,他看到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逐步走向兴旺发达,他感谢领导和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他也深感责任的重大。要设计一个国家的机械工业发展计划谈何容易,更何况是白手起家。为把计划编好,他把自己关在一个8~9平方米的办公室,每晚都干到11~12点。由于当时强调计划的保密性,规定除他执笔外,只能同正、副局长研究,这无形中加强了工作的难度。他夜以继日,仔细研究,并参照苏联机器工业情况,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机器工业、汽车、拖拉机、农机、动力机械、矿山机械、重型机械、石油钻探机械、柴油机,到具体的车床、钻床、磨床、铣床、通用机床占发展总数的比例,夜以继日进行科学分析,同局领导一再反复研究,于1952年第三季度,将我国机器工业“一五”发展规划全部编完,得到重工业部和国家计委的肯定,为我国机器工业的早期发展立下了头功。
1953年初,罗士瑜在一机部第一设计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这期间,他又根据重工业部的要求,创立了工厂设计机构。使我国的工厂设计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厂设计机构成立后,负责设计重型机械、矿山机械、汽车、拖拉机、农机、轴承、仪表等大量生产专业厂。由于他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主抓业务,因此在设计分局六年期间,共负责组织设计了大连机车车辆厂、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江西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兰州石油机械厂、苏州动力机厂等22个工厂。
为使工厂设计工作有条不紊,罗士瑜反复研究、设计、编制了一套工厂设计程序和规章制度。从项目的立项、审批、投资规模,到产品图纸、部批设计任务书、以及生产什么零件,需要什么设备,搞那几种车间,达到什么规模,动力系统,运输系统,土建等,都做了具体要求,使设计工作有章可循,按科学程序办事。
组织设计、制造一拖投产的急需设备
罗士瑜于1958年调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拖)担任总工程师。当时正处于一拖的筹建阶段,土建工程尚未竣工,大量设备需订购、安装。罗士瑜作为总工程师,他主抓工装和设备,可是偏又遇上1958年三季度“大跃进”,全国大炼钢铁,国内生产非标设备的厂家因大炼钢铁而使合同告吹,这直接影响一拖的按期建成投产。对此,罗士瑜心急如焚,他根据厂内的情况反复考虑后,会同厂领导商量,最后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武装自己,充分发挥第一批完工的辅助工场、有色修铸工场、锻工工场的设备能力,自制非标准设备。于是,罗士瑜把在国外所学知识与厂内实际结合,亲自组织厂内工程技术人员和几千名技术工人,自行设计制造非标设备。当时制造的主要非标设备有:造型机、泥芯机、铸工输送器、加料机、锻造加热炉、锻件退火炉、热处理马孚炉、加工线专用设备、清洗机、生产线滚道,装配线等。到1959年,自制非标准设备3209台,占全厂所有非标准设备的97%;自制标准设备640台,占全厂标准设备的6%;自制电动机2766台,25068千瓦;自制工装20484种,占全厂所需工装总数的99%。前后共节约费用7000多万元,并使一拖提前一年零两个月交工验收,这当中,罗士瑜身为总工程师,起了主要作用。
开发、设计多系列、多品种的产品
罗士瑜在一拖担任总工程师期间,对产品开发工作极为重视。经过他的努力,一拖先后设计、试制了75型履带拖拉机、54/75型履带液压悬挂拖拉机、60/60TJ履带式推土机、54型宽/窄履带式变型拖拉机、75型履带式电起动拖拉机、35/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54G/75G排灌机、160马力工业用履带式拖拉机、40型轮式拖拉机和150型小四轮拖拉机、665越野汽车、704产品、自行车等。
75型履带式拖拉机是在老产品54型的基础上改进的,其改动零件较少,工艺继承性好,作业生产率提高45%~50%。
54/75型履带式液压悬挂拖拉机,为54/75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变型产品,配装液压悬挂装置,机动性能好,耕作效率高,节约劳动力。
60T/60TJ履带式推土机,是为满足农村平整土地和水利化建设需要,在54型履带拖拉机为主机的基础上改进的。特别是60TJ,既所谓的“前推土后悬挂”型,既可推土,又可作为农业拖拉机使用。
作为厂里总工程师,罗士瑜感到,一个大厂仅生产单一的履带拖拉机是危险的,万一没有销路,工厂就要关门。他翻阅了大量国外资料,没有一个拖拉机厂是专搞履带拖拉机的,美国、苏联的拖拉机厂都是轮履并存。而分析我国的具体情况,如马力太小,难以深耕,马力太大,也不适宜,他选定了搞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在征得部领导同意后,1964年,在罗士瑜的组织下,一拖根据我国广大农村多种作业的要求,开始了40型轮式拖拉机的研制工作。1965年1月至9月,进行全套图纸的设计、工艺审查,并试制出3台样机。1965年12月至1966年4月,进行修改设计的技术攻关,同时进行生产准备。1970年正式投产。
150型轮式拖拉机,是罗士瑜针对广大农村承包经营后的需要而开发的新产品。1979年,他几次到部里找部长汇报,最终得到了许可,但开发费用由厂里自筹。于是,在他的组织下,150轮式拖拉机样机仅9个月就试制出来了,1983年正式投产,现年产达6万台,深受农民用户喜爱,至今仍是一拖的主要吃饭产品之一。
1966年初,罗士瑜还根据国家计委和一机部的指示,开发设计了665越野汽车,1968年正式投产。
1966年8月16日,第一辆“东方红665”越野载重车诞生,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不能生产载重越野汽车的历史。
1969年4月,罗士瑜又根据国家计委和一机部、五机部要求,开发、设计了704坦克。1981年经验收合格,1982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1981年,在罗士瑜的组织下,还试制成功26英寸和28英寸自行车,1982年投入生产。
在罗士瑜担任总工程师的24年间,一拖生产的产品由原来的单一产品发展成5大系列13个品种,即75型履带式拖拉机系列及其变型产品6种,150型小四轮拖拉机1种,704产品1种,665汽车3种,自行车2种。截止1981年,一拖共生产履带拖拉机259977台,其中推土机33826台,40型轮式拖拉机31625台,665汽车1844辆,704坦克25辆,发电机组24990台,排灌机11324台。
创造生产管理“五大计划”平衡
1961年一拖产品质量一度下降,经查原因是设备、工装因生产忙,没及时维修,造成精度下降。为了正确处理生产与维修、当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罗士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生产技术管理五大计划平衡。即对全厂的生产计划、设备维修计划、工艺装备制造和修理计划、模具调整与毛坯鉴定计划、工艺检查和零件升级五个方面采取分别编制,逐月统一汇总,统一平衡,分系统归口管理,分别进行调度和考核的办法。
“五大计划”平衡的主要程序是:每月28日前,分厂生产调度科根据生产调度处下达的三个月滚动计划(第一个月是执行计划,第二、三个月是作业准备计划),组织分厂各科室检查生产条件。分厂各科室查对,核实影响生产的问题,先在科内平衡解决,科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每月10日前提交分厂平衡会解决。分厂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每月12日前按系统上报专业职能处。每月15日各专业职能处召开本系统科长会议,组织系统平衡,平衡结果于18日前后反馈到分厂并报生产调度处。每月20日,分厂厂长召集各专业科进行分厂“五大计划”平衡,分厂解决不了的项目,由生产调度科系统分类汇总,于每月22日报生产调度处。生产调度处进行复核,转交有关处、室,并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由厂长或生产副厂长在每月25日召集有关处、室(分厂)进行平衡和定案。
每月3日,各分厂(处)将上月的“五大计划”完成情况报生产调度处,作为考核依据。
罗士瑜创造的“五大计划”平衡,把生产和技术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不会因质量问题或设备维修而影响生产,也不会因生产忙而使设备年久失修,影响产品质量,较好地解决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屠守岳 邱一凡)
简历
1915年10月4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36—1940年 北京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
1940—1945年 昆明中央机器厂副工程师。
1945—1947年 赴美国留学和工作。
1947—1949年 天津机器厂副工程师。
1949—1950年 华北机器公司工程师室副主任。
1950—1952年 重工业部中央机器工业局技术室科长,工程师。
1952—1955年 一机部第一设计分局副总工程师。
1955—1958年 一机部第五设计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1958—1981年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副书记、副厂长、总工程师。
1981—1987年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顾问。
1987年 退休。
摘自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学编 机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