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魏承谟:漫漫清华忆 半生电力情

2009-09-02 |

作者 刘晓亮

魏承谟,杭州人,1934年出生,1952年从杭高毕业后进入北京俄语专修学校学习,1953年进入清华学习,入热力机械系,1958年毕业。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电管局、承德发电厂、邯郸马头发电厂、蓟县电厂、天津电力公司等单位工作。曾任原天津市电力工业局总工程师,能源部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华北电力设备诊断协会副会长。

杭高一号文凭

“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润心身。吾侪同学,负斯重任,相勉又相亲。五载光阴,学与俱进,磐固我根本。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这首由夏丏尊作词、李叔同谱曲的歌曲,正是杭高(现杭州一中)的校歌。杭高是一所全国著名中学,从这里走出了沈钧儒、鲁迅、李叔同、朱自清、叶圣陶、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等一大批文化名人。19527月,当盛夏来临的时候,18岁的青年魏承谟,正式从杭高毕业了,作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拿的是杭高一号文凭。

这是全国第一次普考,当时每个学生可以报89个志愿,魏承谟只报了两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当时很多人不想到北方来上学,而魏承谟为了参加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考到了北方。录取名单公布后,没有他的名字,魏承谟坐不住了,难道落榜了?之后他被告知,他已经被录取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

魏承谟感到很奇怪,自己报了清华,怎么被录取到俄语专修学校了?对方这时才告诉他,由于他的成绩很好,且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专门录取进来学习俄文,准备出国留学的,属于留苏预备班,只收100名学生。弄清楚以后,魏承谟来北京上学了。当时从杭州到北京坐火车,花了他40多个小时。学校坐落于北京鲍家街,他入了29班,和吴运铎同班,后来的国家领导人李铁映等也曾在这里学习过。

在俄专学习了一年后,由于种种原因,魏承谟没能去前苏联留学。当时有人问他,你愿意去哪里,并提供了两种选择,可以去当俄老师,也可以当翻译。魏承谟表示,我哪里都不去,我还是去上我的清华,本来我报考的就是清华!就这样,1953年,魏承谟来到了清华,专业是热能动力装置,属于热力机械系。一年后,他又被选上去前苏联留学,这次他主动放弃了,说自己一年前就有机会去,现在也不想去了,且比较来看,清华的教学质量不比苏联差。当时他的不少同学去苏联留学了,常给他写信。

难忘的清华印迹

进入清华后,一读就是5年,直到1958年毕业。谈起清华,魏承谟提到了以下几个关键词:“抢”图书馆、一勺对虾,音乐教室。当时他所在的班级有30多人,专业共3个班,有90多人,热83,其中8是准备毕业的年份,3是班级。后来做了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的妻子劳安,当时在电机系上学,专业课大家分开上,而物理、化学这些大课都是一起上的。在清华读书期间,魏承谟中间只回过一次家,还是在一个暑假,他在家待了半个月就赶回来了,因为舍不得功课。在他的清华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早晨“抢”图书馆。

“图书馆条件好啊,桌椅好,光线好,找书方便,我早晨六点多就去排队,八点开门,晚上七、八点钟回来,第二天又排队。不能替别人占位置。这个环境底下,可以全心全意的看书。当时胡志明来,到图书馆参观,我们都不站起来的。下午四点钟,锻炼回来继续看书。晚上回到宿舍,十点钟熄灯,我熄灯后,还去厕所里看一会儿书,那时觉得时间不够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把一段看完,今天讲什么就看什么,那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都是团员。毕业时我们班是先进集体。学校的学风好,我们90个人进去,毕业时是70个人,中间有开除、退学的,学业很严。”

提到清华的食堂,魏学长难掩兴奋,“那个时候,食堂进门就是一勺,那时候吃对虾、炖肉、素菜,都是一勺,吃饭不要钱,大家都一样。现在上班了,对虾也吃不起呀。到考试时,哥哥姐姐怕我营养不够,给我写信,寄点钱,要我买点好吃的。俄专时发工资,53年第一年在清华,我请客,一块钱,买一大盆螃蟹,在体育馆二楼平台吃螃蟹,那里开阔。清华食堂一直比较好,吃了不够再添点,直接给大师傅说。当时还有专门的病号食堂,身体如不好,可以去吃病号饭,软一点。当时学校的确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魏承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了各项文体活动,这些如今也成了他的珍贵回忆。“当时陆以循是音乐教室主任,我是音乐教室的常客。比如一堂课,讲贝多芬第几交响乐,给你介绍一下,发材料。”,“中学时我就是杭高学生文联主席。所以进去一年级就是清华大学学生会文化部副部长,管军乐团、摄影社等三、四个社团。给我一台摄像机,公家的。胶片都是电影胶片的零头,铰下来。一年两次天安门游行我都参加了,我是军乐团成员,吹小号。过天安门时,前面是马队,然后就是我们,我在仪仗队里,不在清华队伍里面。五年十次,十次都参加了。马约翰,多冷的天,穿白衬衫,冬天穿毛背心。下午四点开始,教室里就空了,同学全上操场,我是四百米接力运动员,得过第一。每天跑五千米,体育馆兜一圈,就跑到荒岛去了。我们毕业之前,修了游泳池,参加了挖土,就是现在的西湖游泳池。”

对学校里的老师,魏承谟印象较深的是何成钧、曹富田、冯俊凯三位老师。老师是物理学教授,属于物理教研室,那时功课好的同学,觉得你还有能力、有时间,会另给你科学研究的题目,让你来做。何成钧老师当时就给了他一个有关哲学与物理学关系的题目来思考。冯俊凯是三、四年级时的专业课老师,世界上有名的权威。毕业后有时国外有专家来找老师咨询,老师就会介绍去找魏承谟,帮助他成长。“那时教授很年轻,冯俊凯教授当时只比我大67岁,从国外留学归来。”

电力生涯

1958年毕业后,魏承谟被分到了北京电管局,这在当时是比较好的单位,他也由此与电力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领导他的是三个技术权威,都是从英美留学回来的。不久,电力部要在承德筹建一个大型发电厂,魏承谟与一批老工程师一起,参与了购买机组的谈判。他虽然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但由于基础扎实,在清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也按工程师来对待。

买来发电机组后,开始建厂,这是一段艰苦的日子,“当时住在耕地里,睡的是农家的土炕,34个人一副炕,单位送很多煤、柴火,有时不小心把被子都烧糊了,窝头当当硬!晚上能听到狼的叫声。”魏承谟一点点看着厂子建起来的,一直做到了厂长。厂里人称他为活地图,那时他还是小魏。也就是在承德的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后来相濡以沫的妻子孙彩云。当时同一个家属院里有个日本人,先生是中国人,她在医院工作,是护士长,对他很好。孙彩云当时是医院里的护士,经过介绍,双方就这么认识了。最近承德电厂(现在叫承德滦河发电厂)要举行厂庆,还发通知给他,请他回去。

1982年左右,华北局调魏承谟到河北邯郸马头发电厂,当时是北方机组容量最大的电厂。在那里一共待了四年,也做到厂长。在厂里工作时,魏承谟总是早晨六点就去了,中午就在食堂吃,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来,没休过星期天。他重视使用知识分子,同时很照顾厂里的工人,单身宿舍都实现了旅馆化,每个房间都装有电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他当厂长以后,由于工作忙,没有陪妻子看过一场电影,马头离邯郸市并不远,可是妻子孙彩云从来没有去城里玩过。正因为如此,魏承谟心里感到歉疚,他不喜欢养狗,而妻子喜欢,退休之后,他同意了妻子在家里养狗,算是一种补偿。

1986年,华北局又让魏承谟到蓟县发电厂主持工作,筹备建厂,既做总工程师,又做厂长。这个厂子是前苏联设计的,依然是由魏承谟负责与对方谈判。华北局派了一个副局长,和北京两个发电厂的厂长,来协助他一起合作建设蓟县发电厂。在建设期间,他考虑到自己的年龄,离退休没有几年了,可能完不成建厂任务,就主动给华北局打报告,提前打了招呼。华北局接受了他的建议,派他到天津,做天津电力工业局(现天津电力公司)的总工程师,一直到1995年正式退休。退休之后,魏承谟又被聘请到广东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李嘉诚投资在广东佛山建了一个电厂,请他过去做工程经理,负责建设,他一干又是7年。2002年前后,魏承谟终于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电力生涯,在天津家中与老伴一起安度晚年。

魏承谟学长夫人孙彩云

采访后记:

在访谈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魏学长从清华培养出的认真的性格,他做事爱较真,一次嫦娥卫星发射,白岩松负责解说,讲卫星怎么发射的,其中有一点解释错了。他直接打电话给白岩松,白岩松讲,我有很多顾问,你有什么根据呢?他就直接打电话给在北京的同班同学,两院院士过增元,让他给魏学长证明,魏学长有资格。过了会儿又给白岩松打电话,白岩松说可以,你有资格了。魏学长对白岩松印象很好。

他告诉记者,同学见面时说,“魏承谟,你这个人,这么多年了,还是老一套!”,“其实就是认真,学校校风就是这样。”毕业后,魏学长的同学遍布世界各地,大家有通讯录,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相互之间很真诚。“能帮忙就帮忙,没什么藏着掖着,同学录一有更改,就发新的。”魏学长1993年获得国家特殊贡献奖,现在每月均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本文作者刘晓亮为我校2008届人文学院硕士、天津《渤海早报》记者。

相关新闻

  • 062012.01
  • 272024.05

    李立浧:服务国家需要 勇登电力高峰

    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和实践中,李立浧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许多特大型输电项目的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以及项目审查和验收——“西电东送”关键技术,我国第一条330千伏、第一条500千伏、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世界第一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第一条±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经历和见证了我国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

  • 172021.06

    做清华精神的传承者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这些年每年校庆,我都会抽空回母校转转,见见老师、老同学、老校友,还要专门到工字厅、荷塘、大礼堂、清华学堂、二校门等地标打卡驻足,这些熟悉的经典建筑见证了我们成长过程的青葱岁月。

  • 262016.10

    桑里田:难忘清华情(诗)

    春风柳絮轻/又顾赏紫荆/你我千万里/难忘清华情

  • 062018.06

    翟有吉:忆清华

    戊戌狗年阳春天,清华园里多景象。 母校诞辰107年,学子齐聚清华园。 同贺毕业四十年,水动五班话当年。 昔日友情永难忘,而今年岁过花甲。

  • 242008.09
  • 132017.12

    高鸿信:传承清华体育精神

    三位清华人,同一面国旗,我看到的是清华体育精神的传承。

  • 202015.03
  • 102017.05

    谢邦鹏:“三清”博士主攻电力技术高地

    谢邦鹏:上海市劳模,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一线电力工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国家....

  • 192018.03

    老照片中的清华情

    一张在贵州都匀拍下的军人合照,照片中共有14人,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清华同学?什么时候在都匀拍照的?这张照片有什么历史意义呢?这都值得发掘和....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