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是中国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专攻明史长达四十年,成效卓著。国学大师胡适引之为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毛泽东与其晤谈“朱元璋”,称赞“成就未可限量”。吴晗师承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明史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影响深广。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吴晗就在《胡惟庸党案考》中指出,胡惟庸并无谋反之心,只不过是明太祖借机废除宰相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幌子而已。这一观点,论述严谨,为学术界认可。《百家讲坛·明十七帝疑案》解读明太祖时,专家仍然沿袭这一说法。
胡适的慧眼
1931年春,吴晗以数学0分、英语和文史满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给清华大学代理校长和教务长写信,夸赞吴晗是“很有成绩的学生,中国旧文学的根底好。他有几种研究,都很可观”。这封信不仅解决了吴晗学费无着的后顾之忧,同时,决定了吴晗一生的学术研究之路。
胡适之所以敢大胆举荐吴晗,是因为之前他读过吴晗的《胡应麟年谱》。胡应麟是明代后期的文学家。关于胡应麟的卒年,胡适“大胆假设”其卒于知天命之年。1930年,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吴晗,通过翻阅大量线装书,考证出胡应麟卒于万历三十年,享年五十二岁。吴晗把《胡应麟年谱》寄给胡适,请他费心多多指点。正是这份《胡应麟年谱》,让胡适看到了吴晗深具学术研究的潜质,并有意栽培他。
大学期间,吴晗就在《清华学报》、《燕京学报》等最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主持《清华周刊》的文史栏目。他还以一名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和朱自清、郑振铎等知名的文学教授一起担任《文学季刊》的编委。清华三年,吴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发表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清华大学深以有吴晗这样的高材生为荣。1934年《清华年刊》特意刊发了吴晗的大学毕业照。
明史是吴晗的专长,离毕业尚有几个月,当时顶级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就向清华要他,北京大学也力邀他到北大任教。最终,他选择留在母校。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他担任助教之上的教员,月薪一百元,比一般助教高出四十元。不久,升任讲师。清华大学还为吴晗创下了全国高校开设明史课的先河。由吴晗主讲《明史》和《明代社会》。在开课之余,吴晗发表了《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明代之农民》等二十余篇论文,学术界公认他是“年轻的明史学家”。
毛泽东的赏识
吴晗是朱元璋研究的拓荒者。在《朱元璋传》里,彭和尚是一个功成身退的起义军领袖。在他的身上,寄寓了吴晗自己的人文理想——在民主政治实现之日退回书斋,专心著作。
《朱元璋传》手稿
1948年11月,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毛泽东两次约见吴晗,对《朱元璋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毛泽东认为,彭和尚是“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该有逃避的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毛泽东在给吴晗的信中,委婉地写道:先生似乎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在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吴晗虚心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他的明史研究从此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无可避免地纠结缠绕在一起。学术研究应具的独立品格,在很多时候被强大的政治力量吞蚀。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宣传海瑞敢于直言的精神。作为明史研究专家,吴晗当仁不让写下了《海瑞骂皇帝》、《清官海瑞》等一系列文章。毛泽东对这些作品大加赞许,并把自己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送给吴晗。吴晗也因此名重一时。1961年1月,由吴晗编剧的《海瑞罢官》在北京公演。毛泽东在家里接见剧中饰演海瑞的马连良时,还说,“戏好,海瑞是好人,《海瑞罢官》的文字写得也不错”。然而,就是这出戏让吴晗撞上了历史的枪口。伴随政治生涯的终结,吴晗的明史研究也在凄风苦雨中走到了尽头。(金小玲)
转自 义乌商报 2009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