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诞辰100周年,笔者满怀崇敬的心情探寻吴晗的人生历程。
“八一”建军节之际,在上溪镇苦竹塘村吴晗故居浏览遗迹后,其催人泪下的情感、刚正不阿的品格、可歌可泣的思想转折,洗礼着大家的心灵,令人心潮澎湃、慷慨万千,伫立大门上方嵌有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题写的“吴晗同志故居”青石匾额前睹物思情,吴晗与国家领导人交往的一幕幕画面浮现在脑海里……
毛泽东:“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吴晗与毛泽东直接对话,缘于《朱元璋传》,并由之产生一个史学家对一个精通历史领袖的崇敬和信任。
1948年11月,吴晗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政协的号召,从北平辗转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将准备再版的《朱元璋传》修改稿送请毛泽东阅正。毛泽东向来爱好读书,于是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仔细阅读了书稿,阅读中有了感触,还约请吴晗深谈了两次。毛泽东对书稿中关于元末农民大起义领袖、西系红巾军领导人彭和尚的一段描写提出了疑问。
隔了几天,毛泽东在退还《朱元璋传》原稿时,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从1954年开始用了整整一年时间重写了《朱元璋传》,并再次呈送毛泽东以博指教。毛泽东读后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晚年应该写得好一点。”吴晗为更好地解读毛泽东的批评,曾花大力气读了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著作,特别是毛泽东著作。
1953年,毛泽东亲自委托范文澜、吴晗组织校点《资治通鉴》,并对吴晗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俱。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1954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和吴晗谈起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吴晗想起清末杨守敬编绘的《历代舆地图》,一朝一册,凡见于诸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符合毛泽东提出的配合读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议在标点《资治通鉴》的同时,也应把杨守敬编绘的地图予以改造,绘制出版。毛泽东赞许他的意见,改绘“杨图”的工作经吴晗推荐,由谭其骧负责。《资治通鉴》校点本出版后,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反复阅读,不但作了批注,还作了许多标记和圈点。
毛泽东将亲笔题签的《毛泽东选集》赠与吴晗
1959年4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作风提出了批评。有一次毛泽东看湘剧《生死牌》,对剧中的南包公海瑞大加赞赏,提倡要学海瑞敢讲真话、敢骂皇帝的大无畏精神,要找几个历史学家写写海瑞的文章。胡乔木将毛泽东的意思跟吴晗讲了,吴晗很快就写成了《海瑞骂皇帝》发表在1959年6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紧接着又写了《海瑞》、《清官海瑞》、《海瑞的故事》、《论海瑞》直到《海瑞罢官》。
1961年初,《海瑞罢官》公演后,立即在首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海瑞扮演者、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并请他吃饭。毛泽东还称赞了吴晗的剧本。
后来就是“文革”,此时就把吴晗学者的属性剥得精光,变成一个“反党”、“反人民”、“反革命”的可怕政治人物。1969年,吴晗被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
周恩来:“这事就托付给你了,也算替我办的吧,一定要办好。”
吴晗与周恩来的第一次见面是1946年7月17日、18日晚上在张君励的住处。由于李公朴、闻一多的被害,周恩来大义凛然地从南京来到上海招待中外记者,严厉谴责反动派的罪恶行径。
1949年11月,时任清华大学军管会副代表、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的吴晗到苏联访问。回国途中,突然从广播中听到自己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的消息,立即给周总理发了一个电报,要求不当此职,想“继续从事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吴晗回国后,周总理亲自找他谈了一整夜,热情引导他,要他顾全大局、服从革命的需要。吴晗出任北京市副市长后,毛主席指示吴晗“要钻进去”,彭真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吴晗以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很快摆脱了一时的被动,进入了副市长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但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一直在考虑一件大事:为在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们选一处永久安息的地方;又能作为教育后代的场所,现任高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有一个合适的安葬处。1949年12月的一天上午,吴晗没想到周恩来会为在北京郊区挑选革命公墓地址这事亲自找他。
“你不要觉得这是小事情,这是件大事情。我们不能坐了江山就忘了打天下牺牲了的同志……”周恩来动了感情,起身在屋里来回踱步,不时停下来,借助手势加重语气。
“你们在北京找块好地方,建一座公墓,把烈士们的遗骨迁进去。让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让后代时时不忘胜利来之不易。”
吴晗问:“您有什么具体要求?”
周恩来重新回到座位坐下,说:“我想,一是不要太远,交通要方便,今后群众还要去搞纪念活动;二是环境要美,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再有就是尽量不占用农田……”
吴晗在本上一一记下,怕坐久了耽误他的工作,站起身问道:“总理还有其他事吗?”
周恩来站起身握住他的手:“吴晗同志,我代表烈士家属先谢谢你了。另外我派典礼局的余心清同志协助你们,有事你们多商量。”他握住吴晗的手用力晃晃,语重心长地说:“这事就托付给你了,也算替我办的吧,一定要办好。”
周恩来对战友、对同志的深情厚谊更使吴晗感到责任重大,他再次握住周恩来的手:“这些事我一定落实,回去就开始工作。”
吴晗踏遍京郊,最后选中八宝山建公墓。
邓小平:“那个海瑞的戏我看过,没什么错误嘛。”
邓小平、万里等平时和吴晗都非常熟悉,小平叫他“教授”,万里叫他“吴老晗”。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十分爱打桥牌。坐上的常客除万里外,就是他称为“教授”的吴晗,两人配合默契,时常赢牌,因此被一些人认为是邓小平阵营里的人。
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邓小平对批判吴晗很不赞同,当彭真对他说吴晗心理有负担时,他说:“马连良演的那个海瑞的戏我看过,没什么错误嘛。有些人总想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对别人一知半解,抓着一点辫子就批半天,好自己出名,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你告诉教授,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照样打牌嘛。政治和学术一定要分开,混淆在一起是最危险的,会堵塞言路。”
从容自若的邓小平,照样请吴晗打桥牌,见吴晗心事重重,总是出错牌,就安慰道:“教授,别这么长吁短叹,凡事都要乐观。怕什么,天还能掉下来吗?我今年61岁了,从我参加革命到现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都熬过来了。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了。有我们给你往前顶,你可以放心了吧!”
然而,吴晗的事并没有完,《海瑞罢官》的事并未就此罢休。吴晗竟为此含冤而死。
清华园内由邓小平题写的“晗亭”
1984年,清华大学为纪念吴晗,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修建了“晗亭”,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晗亭”二字。(何恃坚)
转自 义乌商报 2009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