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胡芝风:勇于创新 敢于攀登

2009-08-21 |

胡芝风小传

  193812月出生于上海。 195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两年后肄业成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关门弟子。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她以一出 《李慧娘》,为传统京剧改革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受到戏曲界的首肯和盛赞。不久,已经是一级演员的胡芝风又从舞台走到了课堂,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在胡芝风除了辛勤笔耕出版专著外,就是忙于海内外导戏、讲学。胡芝风为七、八、九、十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胡芝风以其一出京剧《李慧娘》轰动梨园,风靡全国。殊不知,到了90年代,胡芝风又一跃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一次与我市宣传文化部门的老领导钱璎谈起胡芝风时,这位见证胡芝风艺术成长的受人尊敬的钱大姐脱口而出:“胡芝风啊,她和其他的许多演员是不一样的!”钱璎这句带有肯定和褒扬的精炼话语,在我阅读了胡芝风于2009年再版的《艺海风帆》后,终于领悟了“不一样”的真正含义;而我的脑海里,也就顿然展现了一位少小年华就痴迷京剧艺术,以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终于成为文艺界的一位难得的传奇人物。

少小痴迷京剧毅力非凡

  “带着刀枪上清华”,这是指胡芝风带了刀枪把子,风尘仆仆地前往清华大学上学的饶有兴趣的故事。它反映了胡芝风酷爱京剧艺术,立志舍弃一切终身从艺的志向和抱负。她那非凡的顽强、执着、坚定的毅力,终于使她成就了一代京剧名家。

  胡芝风的父亲胡选斌,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专职秘书,他有意从多方面培养胡芝风的艺术素养。胡芝风6岁就学习钢琴和舞蹈,并进了著名芭蕾艺术家胡蓉蓉举办的芭蕾训练班学习芭蕾。约在10岁时,开始学京剧。先是跟着开老师吴继兰学花旦戏。接着又有盖派武生刘君麟教练武功,还有朱庆辉等老师操琴吊嗓。在胡芝风上了初中后,由周信芳点将请来了正在上海戏曲学校任教的梅兰芳的大弟子魏莲芳教梅派戏。

  看到胡芝风自小就接受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有艺术天赋,也有灵气,小小年纪又生性执着,不怕吃苦,周信芳不仅多次为她讲述表演程式和如何刻划戏曲人物,还亲自为她排练了《宋江杀惜》、《打渔杀家》等几出戏。胡芝风从此也就常到周信芳家的小剧场,聚精会神地观看周信芳指导其儿子周少麟练功和排戏。在周信芳的建议下,胡选斌又为女儿请了昆曲界极有声望的朱传茗和方传芸两位老师,教了近10出昆曲代表性的剧目。

  胡芝风在学戏的同时,也不时到工厂、新村俱乐部、大学演出,竟然成了上海小有名气的小票友。至于在校读书的情况,胡芝风说:“那时逼着自己上课思想高度集中,我要比别的同学化上更多功夫,作出更大的努力。”所以,1956年考大学时,她也就以高分被录取在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系。全家为之高兴庆贺,可胡芝风却感到左右为难。因为她那时已经学会了三四十出戏了,舍不得放弃,心里很是矛盾。只是在父亲的同意后,胡芝风就带着刀枪把子,踏上了赴北京的列车,来到了清华园。

  胡芝风在清华大学学习刚好两年,当时的党委书记何东昌就对她说:“你是个演戏的料子,我们认为应该人尽其才,学校经过商量,特准你休学一年,你可以到专业剧团去实践,假如适应,就正式办理退学手续,至于还想回来,我们照样欢迎你”。于是,经上海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老领导杜宣的举荐,胡芝风就南下广州京剧团作艺术实践演出。

  可是,也就在这个时候,周信芳发出话来了。他对胡选斌说:“芝风应当继续深造,不要留在广州了,那里的京剧观众也少。 ”胡芝风一回到上海,周信芳又讲了一个令她惊喜的想法。周信芳说:“你今后有望成为优秀演员,但要注意提高气质,要有名师指点。你应该向梅先生去求教。我给先生写封信,介绍一下你的情况。 ”不久,梅兰芳果真就给周信芳回信,他表示乐意收胡芝风为徒弟。

  当胡芝风兴冲冲来到北京护国寺大街1号梅兰芳府上时,梅兰芳一看到胡芝风便和蔼可亲地说:“你为了学戏,决心可真不小呀!好啊,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学生了。 ”梅兰芳接着对胡芝风说了句风趣的话:你是“大学生,小徒弟。”随后,梅兰芳夫妇特地带了胡芝风来到王府井中国照相馆拍了师徒合影,又一起前往丰泽园举行拜师仪式。那天,胡芝风平时所仰慕的欧阳予倩、荀慧生、萧长华、姜妙香、俞振飞、言慧珠等,都来到了拜师现场。胡芝风恭恭敬敬地向梅兰芳夫妇行跪拜叩头礼。梅兰芳高兴地向酒席上的同仁说:“我年纪大了,本不打算再收徒弟了,可是,芝风是大学生来从艺,又是周院长特地来信推荐,我心里也高兴,就破例再收一个,算是关门徒弟吧。 ”

1959年梅兰芳和胡芝风在王府井照相馆拍的师徒合影

  拜师仪式后,梅兰芳为胡芝风这位特殊的弟子,满腔热忱地手把手地亲自传教。梅兰芳的殷切教诲和细微指点,胡芝风仔细聆听,凝神细观,深刻领悟,认真表演。在梅兰芳身边的四五个月时间里,她的收获很大,演艺渐进。

  创新《李慧娘》耳目一新艺惊四座

  1979年初夏绽放于京剧舞台的《李慧娘》,是胡芝风以锐意改革的勇气所精心打造的一出传统京剧。它以耳目一新的无限生机,走出了一条京剧改革的成功之路。

  19608月,当时还只有20岁的胡芝风,正式加盟苏州市京剧团担纲挑大梁。她在剧团的20余年里,总共演出了6000多场戏。胡芝风的演艺日臻成熟和提高,逐渐形成了她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一些京剧名家认为:胡芝风在舞台上的表演,文中有武,武中有文,真是文武绝妙糅合;她又注意将芭蕾舞的一些美学特质恰好地嫁接到京剧里来;同时,她在表演中还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地方剧种的精华。谁知,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胡芝风却因“文革”前演出过《红梅阁》这出鬼戏,及与梅兰芳、周信芳等大师的关系,竟然被诬蔑为牛鬼蛇神受到冷落批判,使她白天低头过着委屈的生活,可晚上又安排演出“样板戏”,让她在舞台上昂首挺胸充当“英雄”。

  粉碎了“四人帮”,苏州市京剧团决定重排传统戏《红梅阁》。可这时胡芝风已年过40,精力也大不如以前了。但是,她的一股献身京剧艺术的激情,使她又顾不得这些了。

  为了演好已更名为《李慧娘》的这出戏,胡芝风首先抓了剧本这一环。她将塑造一个不屈抗争复仇的李慧娘,作为美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封建顽石压迫下突兀傲然挺立的一枝红梅花,确定为全剧的主题。在表演上,作为李慧娘的饰演者,她在继承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花旦、青衣、刀马旦、武旦等行当。为追求李慧娘的舞蹈美观,她大胆运用了芭蕾舞。为了演好“追杀”一场戏中的“跪转”的高难度动作,胡芝风以膝盖当做足尖,几经磨破,但她始终坚持忍着熬着,直到练就了这个硬功夫为止。其它,诸如所涉及的表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也一并作了精心的改革。然而,胡芝风对《李慧娘》的艺术革新和探索,却被有些人斥之为对京剧的“离经叛道”,极力反对。在这关键时刻,钱璎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了胡芝风。她坚定地对胡芝风说:“你不要有顾虑,大胆去实践,戏曲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走点弯路也是正常的;就是失败了,责任也由我们领导来负。”就这样,胡芝风坚定信心,竭尽全力地舍命投入到《李慧娘》的改革攻坚之中。

  《李慧娘》终于继轰动上海后,应文化部的邀请,由钱璎率领闯入天津,进军首都。出人意料的是,京津剧场出现了演出欲罢不能、戏曲名家争看《李慧娘》的热腾景象。接着,文化部安排了去香港演出。又是在钱璎的带领下,剧团在香港演出了9场《李慧娘》。1982年的金秋季节,应友好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市的盛情邀请,还是由钱璎率领苏州戏曲代表团,前往意大利演出了14场《李慧娘》。

  在胡芝风演出《李慧娘》期间,大陆的许多艺术大师和专家学者纷纷盛赞《李慧娘》。他们说:胡芝风演出的《李慧娘》,“给古雅的京剧灌注了新鲜血液,在北京观众中产生的影响,就像当年四大徽班进京,冲击了宫殿艺术,推动了京剧改革。”报界赞誉胡芝风的表演是“艺惊四座,誉满京华”。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副部长周巍峙专门接见了《李慧娘》剧组的演员。两位部长高度赞扬了胡芝风作出这样突出的成绩,认为她为京剧改革树立了典型,创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文化部为此特别嘉奖了苏州市京剧团。

  夕阳无限再谱新篇章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胡芝风为研究探求中国戏曲艺术之规律,推动新形势下戏曲的发展,又毅然从舞台重新回到了课堂。经过她又是20多年的锲而不舍的辛勤努力,终于成功地迈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里程,出色地摘下了戏曲理论之星的桂冠。

  198210月,胡芝风在演出《百花公主》时出现了第四腰椎峡骨骨折。在养伤的半年多时间里,她目睹戏曲舞台由于受到多种门类艺术的挑战和威胁,所呈现的萧条委缩的境况,对此,向来视舞台为生命的胡芝风,深感痛心和不甘心。她越想越感到有必要去系统地、全面地了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趋向,从中总结探索寻觅振兴中国戏曲的道路。中国艺术研究院支持和鼓励有着实践经验的胡芝风学习戏曲理论的想法和要求。于是,胡芝风经考试合格,满怀信心地来到研究院所在地——当年清廷恭亲王的府邸,开始了她的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

  1987年的7月,胡芝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学习期满毕业。 1989年的金秋季节,胡芝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表导演研究室盛情挽留,正式成为我国戏曲艺术高级理论研究机构的一名戏曲理论研究成员。

  现在,胡芝风很是忙碌,不是多方奔波去导戏,就是连续不断四出讲学,再是操弄键盘辛勤笔耕。胡芝风把导戏作为她舞台生命的延续,艺术研究的又一个广阔天地。她常常是人一到剧团就投入工作,因此,胡芝风也就有了个“风风火火胡芝风”的雅号。对于导演费,胡芝风是毫不在乎的。她说:“只要戏导好了,我也就比什么都高兴。 ”河北省原戏剧家协会主席刘仲武撰文说:现在,河北省的许多颇有盛名的演员,“她们一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师,戏排不下去了找老师,要排新戏了找老师,要去参加什么赛事、参赛剧目需要加工提高找胡老师,要拍电视、拍电影,艺术上的把关找胡老师,总之,只要她们在艺术上遇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她们都会想着去找老师。 ”

  10多年来,胡芝风导戏的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导戏的剧种有京剧、豫剧、粤剧、评剧、梆子、蒲剧、晋剧、越剧、雁剧、花鼓戏等10多个。所导演的20多出戏中,有14名中青年演员在参与梅花奖角逐中,都获得了梅花奖项。胡芝风由此也被戏曲界誉为“夺梅专业户”。

  胡芝风发表了《戏曲演员如何创造角色》、《漫谈戏曲身段程式的出新》、《戏曲演员的舞台气度》等论文,先后出版了:《艺海风帆》(再版)、《胡芝风谈艺》、《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论》、《戏曲艺术二度创作论》、《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等,发表改编了《李慧娘》、《百花公主》、《灰阑记》、《双玉蝉》、《杜十娘》等5个剧本以及40多万字论文和评论等。戏剧界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评价说:胡芝风的著述,有理论有实践,两相结合,它对于继承和发展戏曲艺术,改变戏曲当前面临的困境,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胡芝风在频频外出导戏和辛勤笔耕的同时,还忙于海内外讲学。

  胡芝风常常铭记戏曲名家阿甲的一句至理名言:“戏曲舞台的表、导演需要重视理论指导,而理论研究工作者也要联系舞台实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规律和理论。”于是,一个由戏曲理论家、评论家、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等方面人员参加的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经过她的一番奔波,终于应运而成立。会长阿甲去世后,胡芝风接任会长。她说:“过去我只会演戏,现在的心思全在导戏、讲学和写文章上,什么跑关系、走门路,这些我还未学呢?”表演学会工作开展得很是活跃,举办的年会、学术研讨会、表演艺术进修班等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

  胡芝风这些年来人在京华,工作很是紧张忙碌,但她却始终心系苏州,怀念姑苏。所以,她只要有难得的空闲时间,就会赶回苏州,看望老领导、老朋友。每每在这样难得相聚的场合,胡芝风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我是苏州的女儿,是苏州培养了我,我所取得的成绩是苏州给我的,苏州是我艺术成长的摇篮。 ”胡芝风对苏州依然怀着深深的感激情愫。 (沈伟东)

转自《姑苏晚报》200989

相关新闻

  • 062019.06

    “胡芝风戏曲资料室”揭牌仪式暨分享座谈会在清华举行

    6月4日上午,“胡芝风戏曲资料室”揭牌仪式暨分享座谈会在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从清华园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胡芝风向....

  • 222022.08

    刘一锋:时代大潮中,勇于创新一起追梦

    在清华大学读大二时,我开始创业,也由此与KAB项目相遇,至今已有8年。2015年,我参加了由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并获得了当年的创业扶持资金。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我逐步学会撰写商业计划书,懂得了公司治理结构,甚至还掌握了如何融资、运营公司……创业的想法可以付诸实践,获得的奖金也全部用到了产品研发上。我创业的...

  • 072017.04

    刘自鸿:“柔性显示”创新源自敢于想象大胆追求美

    3月15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17年“全球青年领袖”入选名单,全球100位入选者中有9名来自于中国,刘自鸿名列其中,评委会给出....

  • 122020.08
  • 112020.08
  • 232024.02

    黄志毅 | 算法险峰的攀登者

    哪怕是没有攀登的日子,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黄志毅的思绪也会围绕着“岩点”——思考如何完美地调动指尖、脚掌、身体核心,想象动作的姿态与前后的衔接。热爱攀岩,很大程度上因为这项运动与他从事的事业——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里不确定信息下的优化问题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面面陡峭的岩壁,就像一道道充满挑战的开放问题,都需要大脑和身体的密切配合,恰到好处地应用工具、审慎地规划总结、针对性...

  • 182013.02
  • 022008.12
  • 302010.06
  • 252023.07

    侯伯宇:理论物理山脊上的攀登者

    “以创新湮灭顽疾之痛苦,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攀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这是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侯氏理论”创立者、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在日记本里的一段话。这位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物理学的科学家,在弥留之际,依然心系我国理论物理事业发展,依然要向科研“顶峰”攀登。“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侯伯宇1930年生于天津,曾就读于北平清...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