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回忆清华气象台及李宪之师二三事

2009-06-17 |

仇永炎*(1947气象)

李宪之(1904-2001)1936-1952年在清华大学气象系任教,曾任气象系主任,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7年清华大学气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与同班毕业留校的严开伟学长(已于1969年病故)一起,住在清华气象台的四层楼上。

193398日,气象台助理史镜清在施放探空用的气象风筝时触电身亡,当时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竺可桢所长在悼辞中称史镜清是“气象界因技术而牺牲的第一人。”

北京沦陷期间,气象台被日寇作为豢养军马、军犬的场所。台内台外,垃圾成堆,恶臭薰天,破败不堪。

抗战胜利清华大学回京时,气象台在废墟中重建,成为气象系教学和实习的基地。

1946年清华大学成立气象系。系主任李宪之教授学识渊博,他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和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并在德国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共六篇,其中关于“东亚寒潮”和“台风”的两篇论文是世界气象史上划时代的名著,曾有日本和德国的气象学家论证他理论的正确性,并冠以李先生的姓氏。1941年至1948年间,有美国、日本、中国、德国、苏联等好几个国家的气象学家将他的理论引入自己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他1936年回国至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即开出三门课程。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学校南迁,到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出六门课程。

清华气象系虽规模不大,1947年期间全部专业课只有李先生一位教授和一位待出国留学的讲师、两位年轻助教任教,师资极度缺乏;加之全系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气象台日常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的维持,以及全系的行政领导工作等,全仗李先生运筹帷幄。李先生对每项工作都抓得很紧,从不因人手少、条件差而有所懈怠。以气象台为例,当时在华北地区,清华大学气象系的资料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最可靠的。解放初期,各项建设迅速上马,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营造建设单位常到清华气象系收集资料,咨询问题,特别有意义的是:唯独清华气象台才有的深达12米的地温观测资料,对于农林发展、国防建设都有重要用途。这说明清华大学气象台不但是本系教学和科研的基地,而且面向社会,为国民经济作气象服务。

李先生爱生如子,对系里任何一位工作人员也都慈蔼仁厚。我们年轻人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里,同时也深感李先生超荷的重负,体谅他的苦衷,唯有团结奋斗,努力学习,埋头工作,希望自己快快成长,能为恩师分担忧劳。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尽力作好老师的助手之外,严开伟学长和我于毕业两年后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合开一门“天气分析与预报”课程。这门课是气象系主要课程之一。

清华大学的教授,本有每隔四年可出国进修一年的制度。当时校方已安排李先生再度出国从事科学研究,但他为了维护气象学家的摇篮,避免气象系工作受影响而放弃出国机会。到了1948年,李先生准备去瑞士作学术访问,于七、八月间已办完一切出国手续,但还在忙着聘请南方一位讲师,等他到系里工作。几乎就在此时系里一位勤杂工友张文治被怀疑为地下共产党员,遭逮捕入狱。李先生认为身为系主任有责任营救同事,他不顾自身安危,多次去国民党特刑庭,以身家作保,要求释放张文治,并到监狱探监,最后终于营救出狱,因而一再延迟出国行期,历时数月,终于失去了去瑞士作学术交流的机会。

19481213日晚上,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园内冲进不少国民党的军队,一个炮兵营长带两名士兵来到气象台,要求在台顶上架设大炮,准备轰击解放军,阻挠北京和平解放。李先生得知后从家中赶到气象台,他不畏强暴,拒绝炮兵的要求,指出:“教育重地,决不可作军事设施来架大炮”;“气象台内有许多贵重仪器,决不能被战争破坏”。李先生面对炮兵营长讲道理时,我和严开伟学长就在李老师身旁。炮兵纠缠了半个多小时,见李先生态度坚决,便无奈地走了。到午夜,李先生还不放心,又出来在气象台四周巡视,直到没有见到炮和炮兵再来干扰,才安心地回家。这一夜,圆明园一带未遭炮击,气象台也安然无恙,第二天,清华大学在静谧中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解放军包围北京(平)进行和平谈判时,解放区气象系统负责人张乃召同志(也是李先生的学生,原为清华大学地学系学生,在校时名张有年,1937毕业。赴延安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军委气象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来到清华气象台,一方面拜望老师李先生,一方面了解近期北京的天气情况。他对李先生说:“营救张文治和拒绝在气象台顶架大炮这两件事,我在解放区都知道的。”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我离开母校,随气象系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但半个多世纪来,每逢清华校庆我总要回来参加活动,总要到气象台四周巡游一趟,见到气象台挺秀的身姿,感到格外的亲切。2001年我80岁生日时,多承4851年考入清华气象系的几位同学(也都是七十岁上下的人)的美意,邀我到气象台,为我祝寿,使我有和弟弟妹妹们回家团聚的感受。

正值母校93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写此短文,纪念清华气象台建成75周年,回忆她解放前20余年的沧桑和功绩;哀思恩师李宪之教授谢世三周年和百年冥诞。

(本文由北大大气科学系陈诗闻教授执笔整理)

* 作者离休前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

相关新闻

  • 012009.01
  • 012009.01
  • 082009.06
  • 162020.11

    李宪之与西南联大 ——记忆中的父亲

    李宪之,气象学家、气象教育家,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参加西北考察团开创气象野外考察的先河,发表论著....

  • 162016.03

    春风化雨乐未央——记几位清华老师二三事

    最早接触清华是小时候在父亲微黄的影集里,在父亲盖有蒋南翔、刘仙洲大印的毕业证书上。那是多么迷人的一片乐土啊,西式的礼堂,宽阔的草坪,学生课余不仅能在运....

  • 132009.04
  • 162016.03

    回忆清华的老师们

    毕业离开清华已经有六年多了。清华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想想我们95级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届,我们是最后一届读本科要五年的,也因此和96级一起....

  • 302009.10

    回忆吴晗同志二三事

    纪念诞辰100周年回忆吴晗同志二三事我是1944年至1945年在昆明西南联大认识吴晗同志的。当时,吴晗负责民盟联系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的工作,我是民青成员,在地下党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的医药救济工作,我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组织关系。我真正参加民盟工作,在他直接领导下,是从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事情。  独到的领导艺术  从北平和平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这一段时间内,我在吴晗直接领导...

  • 102022.08

    孙玉书:回忆恩师王兆霖教授二三事

    建工系暖四一班同学在王兆霖老师家为他祝寿恩师王兆霖教授离开我们六年了,回忆起在校三年半的学习生活和毕业后与老师的相处,至今令人难忘。1974年秋,我们进校后,经过入学教育就到“二七机车车辆厂”实行开门办学。二七厂是个有革命传统的老厂,大厂,各方面基础都不错。由于居住条件有限,我们先后住过公共浴池、自建土房。最后我们将职工技校的废旧锅炉房进行了清理、打扫作为男生宿舍。王老师当时已年近六十岁了,同我们...

  • 042024.11

    邓小平与清华二三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