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
田彩凤*(教)
叶企孙(1898—1977),1913年考进清华学校。1918年毕业赴美留学。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士,继入哈佛大学学习,1923年获哲学博士。1924年回国,在东南大学执教。1925年应聘来清华大学工作,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调入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金属物理教研组主任,校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副会长、会长、理事长等职。
叶企孙与清华学校同班同学在清华学堂大门口合影。右起第2人为叶企孙
叶企孙与挚友在住宅前合影,时间约在1929—1930年间。左起:陈岱孙、施嘉炀、金岳霖、萨本栋、萧遽、叶企孙、萨本铁、周培源
叶企孙出身于书香之家。父亲叶景沄是清朝举人,曾于1914年在清华学校教国文。童年时代的叶企孙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史书籍,打下了扎实的治学根基。
叶企孙在清华园里度过了五年的学习生活,于1918年6月毕业。同年毕业生58人,毕业典礼在体育馆举行,除发给文凭外,有外交总长训辞,有军乐队和铜管乐队助兴,代理校长赵国材讲话,校长赞扬“该级历年三育并进,屡得锦标”。1918年8月,叶企孙和同学们在上海乘中国邮船公司新“南京号”赴美。是日送行者异常众多。9月4日到达旧金山,到美后入芝加哥大学学习。
在美国求学,既无校章之约束,又无父兄之督责,正如扁舟游行于狂涛骇浪之中,全凭舵工之正其方向,偶一不慎,溺即随之。叶企孙在此,严其高尚人格,精其鉴别之卓识,择彼所长,补己之短,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1921年,叶企孙和他的导师W. Duane及H. H. Palmer合作测定普郎克常数值
h=(6.556±0.009)×10-27尔格秒
在美国专门期刊上发表。他独自进行的高压强流体静压对铁、镍、钴磁导率的影响研究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23年,叶企孙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从1923年10月至1924年2月,在欧洲游览参观了英、法、德、荷、比五国一些物理研究机构。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任清华学校物理教授。当时物理教授只有梅贻琦、叶企孙二人,助教三人,1926年物理系成立,叶企孙被聘为系主任。作为系主任,他深深感到,广纳人才是办好物理系的主要条件。叶企孙为物理系聘任教授,没有门户之见。他有意识地请非清华毕业生来校任教,以吸收他校之长。如聘任来自东南大学的吴有训、萨本栋。赵忠尧教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专攻物理学,获博士学位,国内争聘赵先生的大学不下四五处。然而,叶企孙求贤心切,终于把赵忠尧教授聘到清华来。这样,物理系已有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这样强大的教授阵容,为物理系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叶企孙非常重视基础科学。清华物理系规定:“选修大学普通物理的条件,凡入数理化及工程各学系的学生,均须必修本系所开之大学普通物理,但修习该课程的,入学考试的物理分数应在60分以上,否则须补读高中物理,凡大学一年级所读普通物理期终成绩不到70分者,不得入物理系。”
物理系所设的课程,均在着重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科目之分配,则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上,大都以实验科学为主要发展方向,这在当时国内实验科学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是比较新颖突出的。叶企孙在教学上身体力行,他教的课程有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分子运动论。他讲课有条理,立论富有由浅入深、引人入胜的妙招,使学生印象深刻,多年不忘。同学们若有不明白的问题,他可以反复讲三遍、四遍,尽他的力量,用种种启示,给你找出一条出路。给学生布置习题时,并不要求做太多的题目,但每题都含有深刻的含义,必须用缜密的思考,才能做得出来。他所希望的是彻底的了解。叶企孙在培养人才上,特别重视质量的要求。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回忆说:“叶先生1933年给我们班讲热力学,他把概念讲得非常清楚,在那些重要而关键的地方,不厌其烦地重复讲解。他讲课时有参考书,但从来不按书上的内容宣读,他在两三年时间给不同的班讲热力学,每年所举例子几乎不重复。叶先生备课非常认真,几乎都是用热力学最新发展成果的例子来作讲课的内容,与国外高水平的教授讲学相类似。他教课的过程,就是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发挥他自己见解的过程,至今我们这些老学生谈起来,仍觉得叶先生独创性的教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科学伟业,非一人成之。1929年,清华校刊上登载物理系全体教师(教授)致罗家伦校长函:“本校物理系全体教授,因鉴于发展本系之重要,乃一致议定,自下学年起,概不在外兼课,专力于教授及研究,以后如有别校向学校接洽者,请一概谢绝。”
清华物理系全体教授专心致志,研究学问,培养人才,有良好的学术风气,使当时的物理系成为全国学术研究中心之一。
叶企孙科学研究面向宽广。从1918年开始研究建筑声学。清华大学礼堂建于1917年,内外完全用罗马式的建筑图案,屋顶穹隆,空气流通。然而当初建筑时,为了省钱,把消灭回声的设备取消,以致回音很大。礼堂内每一个小声浪的来源,都足以反射传播出去,以致讲演时,听众不能听得清楚。学校决定让叶企孙研究改良办法。叶与赵忠尧、周明群、王慎名等师生,经常在星期六晚上做实验,用仪器测试,常常做到深夜。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分析了大礼堂的形状、材料、容积及总面积,最后得出结论:一部分原因是吸收声音的材料太少,以致余音时间太长。另一原因是因为形状关系而发生回音,故改良方法统归于增加相应之吸音材料于相宜地位。最后提出改进方法所用的材料,也参考了俄国及美国对于建筑声学方面的研究,叶企孙与北京仁立地毯公司联系用制造音毡方法着手解决。先后用两年时间,解决了大礼堂的音响不良问题。
知识以互换而广,学术以观摩而明。清华物理系于1927年9月成立物理学会。它是物理系全体师生的组织,叶企孙认为:“人各有知,有不知,组织一学会。平日则会萃一堂,高论宏议,以互换学识。”“选材于市难,选材于森林容易,聚数百英俊之士,为同一之目的,平日浸渍熏染,切磋琢磨,必有出类拔萃者出乎其间。”物理系为了交流科学知识,不断公开学术演讲。著名科学家林家翘是物理学会成员之一,他叙述当时物理学会的情形,把它比作朝气逼人的形式:“每次开会之前,先由某个同学事前预备试验,到开会时当众表演,这种表演不是一般的试验,而是以前物理学家做过的。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试验技巧与兴趣,并且可以重新看到实验,看到几十年以前物理学家发现的现象,除增广见识外,实现了本系的主张,抛弃了死读书,养成了自己动手的习惯。”除实验表演以外,常有读书报告与讨论。物理系学生周同庆、施汝为、王淦昌都是学会中的表演人物。
叶企孙具有渊博的学问,懂德、英、法三种语言。他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从事系的领导工作,他认为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学校,必须开展学术研究。因此,他积极筹备实验室、金工厂和图书室。从德国请到一位技术精湛的技工,来清华制做试验仪器。当时,物理系有实验室七所,金、木工厂各一所,图书千余册。
1929年,物理系开办研究院,招收国内大学毕业生,从事专门高深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物理系先后建立了X射线、无线电、光学、磁学等研究室。物质磁性研究由叶企孙教授指导;X射线问题由吴有训教授指导;无线电学由萨本栋、任之恭教授指导;理论物理由周培源教授指导;原子核物理由赵忠尧、霍秉权教授指导。物理系仪器设备充实,教授人选精当,同学借此良机,在教师指导下,努力研究。师生曾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刊登于国内外杂志。
1929年,清华理学院成立。设置理学院的目的,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材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学术独立。叶企孙曾说过:“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在立脚得住。”叶企孙被教授会推选为理学院院长。他首先为理学院延聘学术造诣较高的教授。如算学系教授熊庆来;化学系张子高、黄子卿、萨本铁;生物系李继侗、陈桢。再加上一批物理系的教授,理学院的教授阵容已属国内前列。在叶企孙任院长期间,对理学院各系力求持平,都得到相当的发展,使院中各系并驾齐驱。他做事公正,不偏袒任何一系,为发扬清华精神起见,经理学院教授议决,创办一种科学杂志《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以刊登本院各系教授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当时国内较高水平,如算学系熊庆来关于亚纯函数论的研究,孙光远在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物理系吴有训关于X射线,赵忠尧关于原子核物理,周培源关于广义相对论等方面的研究,化学系黄子卿关于热力学及等张比容之测定方面的研究,生物系陈桢关于金鱼的遗传的研究,李继侗关于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地学系袁复礼对中国西北地理的研究等等。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对国内科学工作都作出了贡献。
1930年9月,叶企孙休假到德国进修一年。在这期间,他曾在哥廷根大学听过Heitler的量子电动力学,Born的热力学,曾向Heitler请教有关分子结构和van der Waals力的问题;在柏林大学听过Schrodinger讲场论,Nordheim讲金属电导论;还曾与柏林高工的铁磁专家Becker讨论有关磁致伸缩问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难当头,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务繁忙。在这时候,代校长翁文灏请事假,校务由叶企孙暂行代理。他身兼数职:校务委员会委员,评议会会员,聘任委员会委员,奖学金委员会委员,招考委员会委员。吴有训曾说过:“清华有一批人,把自己和学校结为一体,物理系的叶企孙影响最大。学校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站出来,把学校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1931年,本校教职员公会成立成府小学,因捐款不甚踊跃,使学校经费发生困难。叶企孙和翁文灏代校长,将自己的工资800多元,捐给成府小学,使校务得以正常进行。同年11月,叶企孙以国立清华大学教职员公会名义,致电黑龙江省主席及全体将士,慰劳拒敌守土之功,并汇款1000元,犒劳战士。
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第一任会长为李书华,叶企孙任副会长(1936年任会长)。8月,全国物理学会及数学会在清华大学科学馆开会,宣读论文。1933年4月,教育部召集天文、数学、物理专家会议,目的是确定各科译名及大中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等。这次会议,共有国内科学专家62人,北平被请14人,清华参加9人,叶企孙、周培源、杨武之、吴有训、孙光远等参加了专家会议。
叶企孙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当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清华理学院提出,要配合时代的需要,对救亡运动各方面提供科学上的常识。多做些国防上的研究,物理系学生熊大缜研究的“赤内光线照相”,用于远距离及光线不足时拍照,对军事侦察极有价值。物理系学生许孝慰和杨龙生研究“方位测量器的制造及试验”,方位测量器利用空气传音之理,以测定发生地点之方向及位置,应用于军事上,则可借炮声以测炮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叶企孙在天津清华大学办事处负责支应清华师生南下的工作。当时天津南下的海陆交通几乎断绝,只有极少数外国轮船有时在大沽口作短暂停留。叶企孙就在日本人的眼底下,冒着生命危险,为冀中抗日根据地输送物资及人才。当他了解到抗日根据地缺乏作战物资时,毅然决定借用清华公款万余元,购买医药用品、黄色炸药等运往冀中根据地。他和物理系学生熊大缜等一起研究生产炸药,制造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多次炸毁敌人火车、桥梁,受到军区首长聂荣臻同志的高度赞扬。叶企孙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教育了青年人,一些高校学生和技术人员纷纷到冀中根据地参加抗日。蔡元培先生的《杂记》手稿里有一段记载:“企孙言平津理科大学在天津制造炸药,轰炸敌军通过之桥梁,有成效。第一批经费借用清华公款万余元,已用罄须别筹,拟往访孙夫人(宋庆龄)嘱作函介绍,允之。致孙夫人函,由企孙携去。”叶企孙为抗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8年,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仍与抗日根据地人员有联系。他曾以“唐士”为笔名,在1939年1月1日出版的《今日评论》上发表题为“河北省内的抗战的情况”的文章,介绍了根据地人民艰苦抗战的情况。
叶企孙在西南联大期间,任物理系教授兼领导。在这动乱而艰苦的年代,叶企孙除教授物理课外,积极筹划在清华大学建立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航空、无线电、金属、农业和国情普查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主任委员。物理系教师有着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那样艰苦的年代,研究不辍,同时指导研究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这时期的学生。
1941年9月至1943年7月,叶企孙曾在重庆中央研究院任总干事,后来,因厌恶重庆的反动政治气氛,又回到联大当教授。在1945年发生的“一二·一”运动中,叶企孙代理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亲自主祭“一二·一”运动中牺牲的烈士,并主持组织法律委员会,处理与惨案有关的控诉事件,保护学生。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叶企孙拒绝有关方面南逃的邀请,毅然留下迎接解放。1949年5月,他受命担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校务。他号召:“清华教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改革课程,能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密切配合,教师要加强政治学习,端正自己的立场,在业务上理论联系实际,多参加实习,参观工厂,研究实际问题。”清华大学师生愉快地接受政府机关交给的各项研究任务。1952年院系调整,叶企孙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叶企孙一生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他在培养选聘人才上,一向乐于聘请他认为超过自己的人来任教或任职。1937年,他主动让位推荐吴有训担任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生活俭朴,他的钱多数赞助给他的学生和周围有困难的同事。叶企孙为新中国培育科学人才,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深受物理学界的尊重和爱戴。
(选自《一代宗师叶企孙》)
*作者为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史研究室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