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淮和*(1978机械)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毕业,他们将开始各自的事业。他们的智力、学习、环境都相差无几,临出门时,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郑淮和学长在办公室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对这群学生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3%有长远目标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都在社会的中层。
60%的人处于安稳的生活与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人生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时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不肯给他机会”的世界。
个人的现实境遇与人生的目标有着惊人的相似,个人的现实境遇与人生的目标设定有必然的联系;个人的现实境遇受个人人生目标的支配。这就是调查的答案,且这答案在地球的其它地区同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2008年4月27日是母校清华大学建校97周年的日子。
在建校97周年的喜庆节日,学校把毕业30年的学子邀请回母校参加庆典,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30年的历程,在我们一起毕业的同学中,变化是各不相同的,但其发展过程与上述调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志向为从政者,经过30年的历练,由士兵到将军,“封侯拜相”做到了相当的职位;
志向于管理者,经过30年拼搏,由普通职员到“总师”“总工”或“总裁”,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志向于技术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辛勤耕耘,坚持研发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同样收获到沉甸甸的丰硕果实,授权的专利、制造的成果在给全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本人带来不小的收获。
在我们这一届校友中,尽管行业领袖、社会精英不太多,且目标的锁定因人而异,各人的发展不完全平衡,但总体上还是遵循上述调查的轨迹。
1978年2月从清华机械系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后的我,到了昆明开关厂从事电器产品的工装工艺设计工作,任工艺技术员,整天干的工作是设计工装。在完成科室领导交给的工作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设计出来,第一会转,第二能用。可日常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工厂也无更适合我的专业,不可能将大一点的项目让你做,若你想做,那就自选课题,纯属业余爱好。
当时我选择了一种加工电器产品的有四工位的组合机床。一年多业余时间,设计了300多张图样。当充满心血的图样交到工厂后,除了对你的做法加以肯定外,就没有下文,不愿投资。在随后的时间里,又设计过两项针对产品加工的专用设备,也帮他厂设计过化肥的包装机等,画了很多很多图,得到的是同样结果,搁置,无果而终。
因不死心,又针对开关行业导电母线加工一种机械式折弯设备,图纸设计工作量不小,因搞出来后自己觉得不是太满意,还是没有投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本技术刊物上看到清华大学机械系,也就是我们的老师俞新陆教授的瑞士“海莫乐”公司的“三点式”弯曲的应用原理的文章,用“三点式”弯曲原理折弯母线是比较理想的方法。随后我开始设计一种称为“三点式液压母线折弯机”的专用设备,该机须具备母线加工中的下料、冲孔、折弯等多种功能,设计工作完成后,工厂对这项目还是不感兴趣,那已经是1988年的事了。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心中的目标,一种会转的机器,还有希望吗?我感到非常无奈,也没办法,人生还要折腾多少年?
同年6月,沈阳北方电工设备公司在山东泰安召开电工专用设备订货会,工厂派我赴会,在会上我认为参展的产品不太适用。
我与该公司总经理交涉:把图纸、技术送给了他们,样机试制完成送我们,他们未同意;我又提出付一半试制资金,样机给我们,也未达成协议。再往下谈,总不能白送。
1989年,工厂经多方考虑决定投资2万多元试制该机,解决生产之需,最后设备制造出来了。同年11月在河南开封400余家的大型行业会议上,受到与会者的认可和好评。
因可为行业提供一种母线加工专用设备,有市场,工厂决定小批生产投放市场。
经过11年不间断的折腾,一种会转、能用的机器终于成功了。我的目标实现了,尽管这个目标很低,但也算一种追求吧。
该产品1990年获国家专利,1991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成果奖,1992年列为机电部科技发展规划,1993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994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机电部主管所列为电器制造厂的必备设备之一。
2002年工厂把我从总工办调入为生产专机而成立的部门做专职的开发及管理工作。我在专用设备开发上又有了一个较大的突破,几种新型号的专机又获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授权。
2004年在全国的科技成果奖评选中,我设计的一种机型获三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时任副总理的黄菊同志及科技部长等领导的接见,并给予3万元奖励。因设计开发取得较大的贡献,我先后被评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昆明市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昆明市特等劳模,云南省技术创新能手、云南省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
2005年工厂改制,把该系列产品组建成了一个集设计、开发、销售为一体的独立建制的股份制公司——昆明昆开专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我在公司任总经理,占有较大股份。作为改制成果的一个范例,《工人日报》头版做了专题报道。
企业创造了平台,使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回报企业,自己也获得较高的收入。
20多年过去了,原来从未想过,也不敢想的东西,各种成果、各种荣誉、待遇全部都得到了,这得益于企业提供的条件,得益于对人生目标的树立,同样得益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
我做的这一点点事,不是什么大事,仅仅是一个普通技术人员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是对人生目标不愿放弃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学历、能力、运气、财产,都不起决定性作用,取决定作用的是积极的心态”。人生目标的定位,就像爬山,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在山脚下就休息了,这一辈子得过且过,有口饭吃就行。这种人这辈子就死在山脚下。第二种人爬到半山腰,找块空地,盖间房子住下,安于现状,对攀越顶峰,没什么兴趣,其结果是庸庸碌碌,无功而返。第三种人奋勇攀越,带着满身的伤痛向风光无限的顶峰迈进,最终获得圆满的结果”。
人生目标的确立将对个人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生目标,不懈地苦苦追求,终将会得到回报。这是我30年的人生经历,但愿对清华的年轻学子,有一点点启示。
*作者为昆明昆开专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