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江山万代传,洽平天下重科研。院庭埋首攻关事,士子功成可震天。
中华民族振兴壮大,祖国江山代代相传。这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不断提高,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其中科技是不可忽视的领域,从事科技攻关的科学家更是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黄祖洽,则正是我国核物理界的有功之臣。
4月15日下午,阳光灿烂,黄祖洽院士依然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的办公室,打开电脑,从事与他理论物理、核物理研究有关的现代物理学前沿现状的课题。
办公室在6层,东面的书柜、西面的书架上装满关于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输运理论、基本粒子物理学等中外专著,书桌上摆满了有关的材料、资料,旁边的沙发上也散放着一些有关刊物和书籍。正如老人自己说的:“我的办公室就是我的书房,大部分有关科研、教学的资料都在这里了。只要天气好、身体状态好,我会每天来的。”
记者得知,自1999年以来,黄院士开始为北师大物理系和相关院、系、所一年级本科生讲授选修课“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从宇观、微观和宏观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关于现代物理学前沿发展的概况,让同学们一开始就对这一学科感兴趣。
现在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每两周都开一次研讨会,院士都会参加,听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有时也会提些问题。“我现在仍然是个学生,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要了解就要学习。只有学得好了,才能教得好。”院士的真挚,也反映了他的情操。
问起黄老平时读什么书,黄老说:“现在想读的书很多,搞自然科学研究,读一些文史书是很有帮助的,我也喜欢,只是视力不如从前了。也希望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一点,自由一点。”
1944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抗战胜利后随清华大学回到北平就读。1948年毕业,继续攻读硕士;1950年清华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黄祖洽,1924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共党员。1950年清华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副所长、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物理学报》主编。先后从事原子分子理论、原子核理论、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以及输运理论的基础研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先后培养6名硕士和14名博士,共发表《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黄祖洽文集》专著及论文130余篇(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潘衍习 摄影/报道)
转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