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少将
我好似扬子江中的一滴水,喜欢追逐蓝色的海洋;我要让战舰装上自己设计的“心脏”,驰骋在万里海疆;我似江中一叶小舟,惟有奋力划动双桨,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题记
他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曾创造了多项国内乃至世界的奇迹。他先后主持完成科研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10多项,出版专著数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荣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和第三届、第五届青年科学家奖等,41岁便成为中国工程院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他就是海军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马伟明教授,被誉为中国潜艇“心脏”的设计者。3月22日,马伟明院士如约来到江科大与数百名师生交流,记者慕名进行了采访。马伟明对从事的舰船电气理论如数家珍,字里行间透出他对舰船事业的热爱情有独钟,他在攀登科学的高峰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让我们沿着他奋斗的足迹,探寻中国潜艇走向大洋的航迹。
学海无涯志远方
扬中——四面环江的小岛,像嵌刻在扬子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1960年,马伟明就出生在一位普通市民的家里。他在扬中度过了小学、中学。1978年即将从扬中高级中学毕业,面临高考志愿的选择时,马伟明只说了一句,“一切交给组织。”那时填志愿都是老师帮助完成的,结果填报的几个志愿一个没有录取,反而被武汉海军工程学院提前录取了。每每说起这,马伟明戏言:多谢“阴差阳错”,以至成就了一番事业。1982年马伟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起先分配到一所军校做教员,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他要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要在母校的怀抱里不断地汲取营养,为此他对母校怀有一种感恩的心。1987年马伟明在海军工程学院获得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后,听从恩师的安排,毅然毕业留校任教,他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从此他把自己的心与海防事业紧紧相连,与潜艇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项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出,走向了海洋。
1993年,马伟明以《十二相同步发电机及其整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获准免试攻读我国知名电机专家、清华大学郑逢时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先有论文,后读博士,成为一段佳话。而此时的马伟明没有沉浸在喜悦中。他在苦苦思索如何瞄准国际前沿,拓展新的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他在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流的电力电子实验室,出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马伟明着眼长远发展做好新的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贮备。记不清多少个春夏秋冬,记不清多少个寒冬酷暑。马院士告诉记者,从考上大学到现在,扬中他仅仅回去10次,从来没有在家乡过一个春节……马伟明站在潜艇“心脏”设计的制高点上,不断地与时间赛跑,他要向着最光辉的顶点飞奔。
甘愿奉献为造“心”
潜艇在水下航行,需要发电机系统提供动力源。为潜艇提供动力源的专用发电机系统被称为潜艇的“心脏”。九十年代初,我国研制新一代潜艇,需要装配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当时,这一先进的新型发电机,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研制生产,我国还处于空白状态。在著名电机专家张盖凡教授指导下,马伟明毅然承担起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原理样机的研究任务。面对西方的严密技术封锁,没有任何资料、经验可供借鉴。白天,马伟明跑研究所,进图书馆;晚上,画草图,算参数,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长时间的劳累,他嘴上起满了血泡,连吃面条都得一根一根往下咽。为了保证加工质量,他和课题组的同志到车间和工人一起干,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我国首台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原理机诞生了。然而在做试验分析时,发电机整流系统出现了“振荡现象”。“振荡现象”是世界级难题,已困惑世界电机界20多年。如不能及时解决“振荡现象”,我军新型潜艇的研制和使用将受到严重影响。马伟明立誓:“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攻关,经过对上万组数据参数的综合分析和上千次的反复试验,马伟明终于在世界上率先发现和建立了“振荡现象”的判据公式,彻底地解决了发电机整流系统的“振荡现象”问题。就连一直向中国提供电机系统的外国人不得不花数百万元人民币买中国人的专利技术使用权改进其系统。清华大学的专家鉴定时给予高度评价,赞叹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奇迹!
马伟明有多次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外国老板提出请他留下,许诺给他丰厚了报酬。可他说:您所给予我的,中国暂时还不能给我,但中国给予我的,您的公司永远不可能给我。他谢绝了外国老板的挽留,毅然登上了回国的航班。中国究竟给了马伟明什么?外国老板也许永远不会弄明白。马伟明近1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90%以上及时应用于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在马伟明看来,这些凝聚着自己聪明才智的成果,就是祖国为自己的科技工作树立的丰碑,是祖国对自己最大的褒奖。
人生追求最闪亮
马伟明一本本工作日记本和用过的各种年历上发现,这些年来,他几乎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全部用在教学科研上了。马伟明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好多年他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有人曾算过一笔账:如果把节假日和加班时间累计起来,以每天8小时的工作量计算,马伟明每年的工作量相当于正常人的两年半。马伟明常年的工作劳累,身高五尺多的他体重仅有一百零几斤,10项生命健康指标中竟有多项不合格,他将医嘱放在脑后,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口袋里揣上各种药丸,照样奔波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心疼他的同志一再提醒道:“注意休息,不能累趴下!”马伟明一笑了之。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只有利用有限生命为祖国干更多的事情,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才能够说自己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既是他以往奋力拼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继续追寻的人生目标。
“马伟明身上有一股敢想、敢闯、敢干的科学勇气,他把他自己个人的名利看得非常淡,但是为了国家、为了国防事业,在科技奋斗上从来不服输,具有一种敢为中华写第一的奋斗精神,我们大家都非常佩服他这种精神。”马伟明一位同行这样评价他。“敢为中华写第一”,这既是同行对他的赞誉,也是马伟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令世界刮目,扬中华国威,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继续创造着人生新辉煌……
2002年,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国际电机界振奋的消息:“中国率先研制出能同时发交流和直流两种电的双绕组发电机!”马伟明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填补了一项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空白,被评为中国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从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再到高速感应蒸发冷却发电机;从电机工程,到电磁兼容技术,再到“舰船平台智能化”研究,有人说,马伟明为国家,为海军拼了命。马伟明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他善于把研究所里的每个人都调动起来,奏出和谐协助攻关乐章。
一艘艘“蓝鲸”解缆远航,潜入深海龙宫;一艘艘新型舰船吻别船坞,驰骋碧波大洋。马伟明,这位中国工程院年轻的院士深情注视的目光里,是欣慰,更是自豪。他把青春和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国防装备现代化伟大进程,正朝着军事高科技制高点发起新的冲锋。
勉励学子寄厚望
对于江科大,马伟明并不陌生,尽管是第一次踏进校园,他说他感觉比较亲近。“海工大船机电等专业与江科大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干事我是秉承的一贯方式。”“我不会躺在院士的功劳薄上享受,惟有奋力追赶,才能不负众望。”马伟明深情地说。“作为从长江边长大的孩子,我才刚刚学会了往深海里潜游,我永远忘记不了脚下这片深情的土地和蔚蓝的海洋。下一步,我要为家乡高校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
马伟明还勉励大家,研究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要能创新,同时创新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他希望作为江科大的学生,“首先是树立理想,定好位,清楚自己将来做什么;第二,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做事一定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能回避绕开它,一定要有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勇气。科学研究要经历失败,我也有过无数次失败,但我总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原因,勇敢地面对,继续战斗;第三,能力决定了你将来对社会国家有多大的作用,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实践等培养,有改进和发展的空间,认识跟遗传跟你受教育程度有关,态度跟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周边环境对你的影响。作为学生,你要不断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学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遇到的难题,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只有这样将来有一天你可以欣慰地对自己说,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为祖国和人民应尽了责任和义务,死而无憾……”说到这,记者见马伟明院士的眼眶含满晶莹的泪花,他站起身,向远处眺望,此刻他的心早已飞向了海洋……
来源:2009-03-24 江苏科技大学网 撰稿:夏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