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岱孙先生是清华1920级的毕业生,自1927年留学回国到母校任教以来,将其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清华,不仅培养了众多经济学人才,而且为清华经济系和法学院的创办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在西南联合大学教学时,陈岱孙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西服笔挺,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要言不繁,掌握时间分秒不差,下课钟声一响,他也刚好讲完。有一次他讲完了课还没敲钟,后来一查,原来是钟敲晚了。
1900年农历闰八月二十七日是陈岱孙先生的生日,他与孔夫子同一天出生,属鼠,19年过一次。1995年10月,北京大学盛会庆祝他九十五华诞,他说:“我只有六岁呢”……这位与20世纪同龄的老人,1997年卒,以97岁的高寿陪伴我们这个民族走过了20世纪。有人说他高寿的秘诀是“三清”:清高的品性、清白的人格、清贫的生活。
陈岱孙在漫长的一生中只做了两件事:读书与教书。从27岁开始的粉笔生涯,一直持续了70年,可谓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个儿高高的,西装顶挺,走起路来常带一根司的克(手杖),有着一副英国绅士的仪态,这就是经济系主任陈岱孙先生。陈岱孙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1927年加盟清华,第二年担任经济系主任,第三年出任法学院院长。他的一生教过多少学生,根本无法统计。
凡是与陈岱孙接触过的人,无论是共事多年的同事、朋友,还是受业的弟子,谈起他,大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gentleman”,敬佩他在治学、育人、待人接物上,无一不体现出的一种真正的绅士、君子所具有的风度。
陈岱孙给经济系大一学生讲授“经济学概论”,这是一门必修课,来自外系的听众使原本座无虚席的教室更加拥挤了。陈先生在刚开这门课时,一走进课堂,什么也不讲,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英文单词“Wants”(欲望、需求)。然后,由这个词讲人们经济活动的起源、动力,再讲效用、供求、价值,把这门课程的核心,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课堂上,陈岱孙堪称条理清晰、稳重得体和细致周密的典范。总是上课前五分钟到教室,板书当堂课的纲要和英语参考书目,上课铃一响,即准时开始讲授。讲演从容不迫,逻辑清楚,解释准确到位。因为听课同学太多,每每有些因上一堂课下课迟或教室远而迟到,则必再约略重复一次,以免迟到同学无法笔记。他一般很少提问,不过,学生的任何疑问都会得到陈岱孙准确清晰的答复,这是他授课的特点。然而,如果有学生第二次问相同的问题,他可能会叫道,“那么笨!”
陈岱孙讲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写道:“无论哪样艰深的理论,总是有条不紊的,分析得很仔细,灌输在听讲人的脑中;而且总是那样地从容不迫。”听陈岱孙讲课是一种享受。无论谁,只要上过他的课,不能不赞叹他的口才。虽然是福建人,可是国语讲得够漂亮,一个一个字吐得很清楚,而不显得吃力。在上课的时候,学生没有一个敢作声的,只精心凝听,因为他的声音是有节奏的,有韵律的,能使人如同听音乐一样,起着一种内心的快感。
课堂上的陈岱孙总是衣冠整洁,谈吐高雅,既有中国学者风度又有英美绅士派头,这给分散在海内外的西南联大的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课前一两分钟他已站在黑板前,难得的是他讲完最后一句话,合上书本,下课铃也同时响起,让同学们既惊叹又欣赏。他讲课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没有废言。他不念讲稿,但每次课后翻阅笔记,不增减就是一篇完整的佳作。任继愈先生撰文说:“这种出口成章的才能,西南联大教授中只有两位,一位是陈先生,另一位是冯友兰先生。”
1941年在西南联大,左起依次为施嘉炀、潘光旦、陈岱孙、 梅贻琦、吴有训、冯友兰、叶企孙
陈岱孙这样精确地掌握课堂每一分钟的本领,许渊冲的文章也有回忆。在西南联合大学教学时,陈岱孙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西服笔挺,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要言不繁,掌握时间分秒不差,下课钟声一响,他也刚好讲完。有一次他讲完了课还没敲钟,后来一查,原来是钟敲晚了。
西南联大有四位著名的单身教授:外文系的吴宓,经济系的陈岱孙,哲学系的金岳霖,物理系的叶企孙。虽然是单身,但他们的逸闻趣事和恋爱故事在学校内广为流传。清华大学单身教授多,这是一个很奇特而有趣的现象。杨振声曾写过一篇题为《释鳏》的文章,调侃他的朋友。相对于吴宓的多情多恋,陈岱孙没有“绯闻”,他一生未娶。当时他40多岁,在联大上课,是一个钻石级的王老五,让很多女生怦然心动。可见他的个人魅力。不少联大女生谈恋爱,冲着陈岱孙这样的标准,希望能找到像陈先生这样的男同学。
1980年,美国学者易社强为写《西南联大:战争与革命中的中国大学》收集资料,在采访陈岱孙时,易社强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像你这样的单身汉在战争期间有什么娱乐活动。“我们经常打桥牌。”陈岱孙说。
在朱自清的日记中,笔者发现陈岱孙的一副绝佳的联语。原来他和金岳霖一样,都喜欢作对联。1938年2月25日,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冯友兰、陈岱孙、朱自清等人到南宁,住在大升旅馆。同仁间产生摩擦,朱自清觉得“甚无谓”。陈岱孙可能有感而作,联语曰:
小住为佳,得小住且小住。
如何是好,愿如何便如何。
有南渡途中的乐观意味,有语言游戏的成分,但也可以折射出陈岱孙的精神趣味。(柳已青)
转自 深圳晚报 2009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