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魁(1964自控)
从做客北方网“嘉宾网谈”节目中,我们认识了肖连望学长,也为他所描绘的那一条绚丽多彩的海河的未来所感染。
肖连望学长
五载寒暑,感悟清华精神
肖连望1961年生于天津,他从小生活在海河岸边,深怀海河情结。他说:“在我家附近,除了殖民者留下的洋楼外,多是低矮的平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很差,从而就想将来有一天我一定给人们盖好多房子,我那时以为学‘建筑’就是盖房子。”所以,1979年从第二南开中学毕业后,肖连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他很幸运,入校时恰逢清华进入“文革”后的恢复发展时期,老教师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吴良庸、汪坦、朱自萱等名师纷纷执鞭授课。耳闻目睹名师风范,受清华氛围熏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理念深入人心。他流连忘返于图书馆、教室、运动场之间,不知疲倦地在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汲取着营养。五年,清华带给他的不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一种清华人所特有的综合素质。
贡献家乡,回到母亲河畔
1984年毕业,凭着改变家乡面貌,为家乡多做贡献的美好愿望,肖连望放弃了考研,回到天津,在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当然,那时他早已了解了“建筑”的意义。他说:“我赶上了好时候,全国大发展、天津大发展,有许多百年难遇的大工程都让我们赶上了。”
1985年,肖连望主持了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规划项目——天津市古文化街规划。这是一条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然而在解放后逐渐衰落了。回忆起二十年前初上战场,他满怀激情地说:“当时让我这样的年轻人担当主持人的重任,我自己是有些紧张的。但是凭着在清华学到的系统的古建筑知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再加上我在校的毕业设计是做北京鼓楼大街的规划,我很快地把工作开展起来。当时体会最深的就是清华学的东西真管用!”一年多的时间,他参与了这个当时天津市重点工程的全过程。古文化街1986年元旦建成并开始营业,这个项目的规划获得了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奖”。这是改革开放后天津城市规划的第一个部级优秀奖。后来古文化街被评为天津十景。
1986年,他又开始主持天津市铁路客运站改造规划。该工程的难度非常大:首先是地形的限制,由海河和现有铁路包围的三角形地段既不规则面积又小,其次是施工期间火车不能停运,时间要求也非常紧。当时市政府和铁路部门组织各路人马,做了多套方案,通过反复比较最终选中了他的方案。他的设计方案特点是结合天津站特殊地形,提出了主、副广场的概念,将进、出站口设在不同的方位上,从而解决了进出站人流的疏解。这在当时是具有独创性的。随后,他调到天津站改造指挥部,负责天津站总图,一直奋战在施工现场,直到工程顺利完工。这个项目也获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奖”以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肖连望还获得了1988年铁道部、天津市政府联合颁发的“天津铁路客站建设一等功”表彰。1993年获得天津市十佳优秀青年称号。同年获得天津市团委授予的“津门建设青年功臣”称号。
从规划所主任工程师、规划院海河分院总工程师,到规划院副院长、规划局副总工程师;从普通的技术人员到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凭着饱满的热情、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肖连望在事业的征程中,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
矢志不渝,打造魅力海河
2003年3月,受市政府委派,肖连望到天津市发展海河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任总规划师。负责海河两岸地区综合改造的规划和景观设计的组织、协调和审批。
“规划”是龙头,总规划师这个角色很重要,责任也很大。肖连望说:“和在规划院不一样,现在进入了管理层,角色变了。过去,是自己做别人审,出现问题还能改,现在是别人做我来审,审完就实施了,改不了了。”由于这项工程规模巨大(仅基础设施投资就有150多亿),目标定位也非常高,请的设计公司大多数是国际著名的公司。要给他们来挑毛病,所以说是一次新的考验。
按照“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肖连望在工作中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人性化设计。注重利用世界一流的智力资源,引进国内外独特设计风格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先后组织了6段堤岸、12座桥梁、6座公园、20个经济区域以及若干个建筑、规划设计的国际招标,有12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策划和设计公司参加。这些设计方案,体现了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为高水平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海河重点工程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其中,堤岸景观设计获国际水岸复兴规划2005年度大奖;大沽桥获世界著名桥梁大奖——尤金·菲戈奖,水上运动世界在中国地博会上荣获“最具自然景观价值奖”。为表彰肖连望在开发海河经济中的贡献,2005年他荣立天津市政府“天津海河经济开发一等功”。
现在,肖连望又着手海河中游区域的详细规划,这是一个更具发展潜力和挑战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