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晓锋的清华情结

2009-01-15 |

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奖者中,有一位来自海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就是我校电机系校友、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院长张晓锋。最近,校友总会一行专程赴武汉,采访了这位为海军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学长。

张晓锋学长

“逼进”清华

张晓锋是文革后入学的第二届大学生,15岁从高一考入海军工程大学(简称海工)。毕业后他继续在海工攻读硕士,从而得以师从对他的人生有重要影响的张盖凡教授(1951电机)。张晓锋对张盖凡教授尊称为“老先生”,从进入海工他就受教于这位学识深厚、胸怀宽广、教书育人的老先生,从推荐学习书目,指点学习方法,到把他吸纳到某重大课题研究队伍,并被委以重任,张晓锋与张盖凡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说起进清华读书,张晓锋用了“逼进”二字。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赶上我国开展第二代舰艇的研制工程,张晓锋的科研任务非常饱满,已是小有名气,他和海工另一位年轻教师马伟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是张盖凡教授的得意门生。教授看到了他们两位很有发展前途,下决心培养他们,于是就想把他们送到清华大学学习。他说:“你们的知识还不够,一定要继续学习、开阔眼界,不要做井底之蛙。”并亲自与清华大学电机系高景德先生联系推荐。当时,他们对老先生的建议没有真正的重视,后来在老先生的再三动员、命令之下,于1992年一起考入清华电机系,师从郑逢时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后来的事业发展中,他们逐渐体会到了老先生的决断是多么富有远见。

临行清华时,老先生亲自嘱咐:“在清华一定老老实实读书,不要挂心其他科研,更不许出去开会干别的。”在清华读书的几年中,张晓锋遵守老先生的要求,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最长时有整整半年未回武汉。仅有的一回受邀去济南参加一个鉴定会,受到老先生一顿严厉的批评,此后他彻底安下心来认真读书。

感受清华

张晓锋记得电博3班一位同学说过:“到了清华才感觉是上了大学!”三年清华学习也使张晓锋对清华有了特别深刻的感受。

进入清华后,在英语分班考试中成绩落后,这是他遭遇的第一个“下马威”,从而对自己的“短腿”有了清醒的认识。在每周两次的英语听说课上,在圣诞的英语表演等活动中,他总是最认真的一个。

张晓锋说,他一直不敢称自己是一个“清华人”,但三年清华的学习让他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有了深刻的理解,每次听到这八个字都觉得是一次激励。在清华,老师严谨的教学、严格的要求,同学中“高手林立”相互的影响,晚自习时间寂静的校园,下课时南北主干道上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还有每天下午大操场上热火朝天的场面,清华的这种氛围对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作用。

当年各位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认真、细致、规范,不但课讲得精彩,而且每次都认真地批改他们博士生的作业;教研组的老师同学常常一起研讨,他开题时大家深入细致地帮他分析、提出建议;这些后来都成为他拿来教育海工船舶与动力学院年轻教师的素材。他说,清华学习对他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攻克难关的精神方面的培养非常关键,可以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一辈子都忘不掉。

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有每周一的形势政策报告,他曾经听过吴建民、王选、陈清泰、王大中等人的报告,听他们讲国内外形势、政策,讲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讲做人、做事的经验与心得。在完博士论文的同时,学校要求同时完成一篇哲学论文,他写的题目是:创造性思维的哲理性反思。他得到了一位社科系老师的热心指导,并且获得了高分。他感觉这种经历对以后的科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不知清华现在是否还坚持在这么做。

张晓锋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同步发电机整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研究,这篇论文曾经连续多年作为海工本专业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学位论文成稿的110多天里,他一天不落每天干到凌晨4点,睡4个多小时后爬起来继续写,以致论文写完后病了一场。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现在有谁可以这样做?

张晓锋认为,自己世界观的形成是在部队,包括性格、作风,是一种刚性的东西;而以人为本、对秩序和科学的理解与观念,一种弹性的东西,则是在清华形成的。他说他学会了“在眼睛里掺砂子”,进一步思考了新一代军官应该具备的素质。进清华之前,他对地方院校的印象是比较“散”,来清华后却发现清华也是讲“团队精神”,他曾经与同学们一起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合唱比赛”,为了集体荣誉刻苦排练的场景至今不忘。

三年清华生活也留给张晓锋许多快乐的记忆,西大饭厅看同学跳舞,陪同学“相亲”,应同学要求不断请吃饭(因为他拿工资上学),出钱“赞助”学生活动,着急地赶着上漂亮的女英语老师的课,等等。

离开清华

19967月,张晓锋获得博士学位后离开清华回到海工,不久被任命为舰船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晋升副教授职称,1997年又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多年来,有军队迫切的实际需求和国家强大的经费支持,他致力于舰船电力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的研究,科研成果在海军新型舰船上推广应用,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成为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

在海工这所海军最高学府的教学科研大舞台上,张晓锋不知疲倦地努力着,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此而自豪。他说“如果有哪个企业开口100万元聘我,我眼眨都不眨。军队给我的事业发展的机遇哪里都比不了!”

离开清华后,他始终与母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还多次回母校为学生作报告,与面临毕业选择“月薪多少K”的同学,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

张晓锋说海工的发展得益于建校初期一批清华教师、清华学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他相信在今天,清华大学和清华的学子们一定会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解红岩)

相关新闻

  • 252008.04
  • 102008.12
  • 062016.07

    父亲谢国章的一生及他的清华情结

    父亲谢国章的一生及他的清华情结

  • 242008.06
  • 022008.12
  • 292017.08

    一生情结,一身清风——梅贻琦与清华

    近日,王雪瑛的最新文集《倾听思想的花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为该书中“一生情结,一身清风——梅贻琦与清华”一节的部分内容——

  • 152009.06

    两代人的清华情结

    李曾中*我的父亲李宪之教授,是一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成回国,便来到清华大学为国效力,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又辗转到达长沙、昆明,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抗战胜利后,父亲带领全家随校复员回到清华。抗战出走南逃时,母亲正怀着我,在贵州盘县逃难途中生下了我,而当1946年返回北平时,我们已经是弟兄四人,年龄分别从3岁到8岁。四个活泼淘气的男孩子,在清华园的广阔...

  • 262009.05
  • 262008.09
  • 092022.11

    我的清华情结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