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奖者中,有一位来自海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就是我校电机系校友、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院长张晓锋。最近,校友总会一行专程赴武汉,采访了这位为海军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学长。
张晓锋学长
“逼进”清华
张晓锋是文革后入学的第二届大学生,15岁从高一考入海军工程大学(简称海工)。毕业后他继续在海工攻读硕士,从而得以师从对他的人生有重要影响的张盖凡教授(1951电机)。张晓锋对张盖凡教授尊称为“老先生”,从进入海工他就受教于这位学识深厚、胸怀宽广、教书育人的老先生,从推荐学习书目,指点学习方法,到把他吸纳到某重大课题研究队伍,并被委以重任,张晓锋与张盖凡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说起进清华读书,张晓锋用了“逼进”二字。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赶上我国开展第二代舰艇的研制工程,张晓锋的科研任务非常饱满,已是小有名气,他和海工另一位年轻教师马伟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是张盖凡教授的得意门生。张教授看到了他们两位很有发展前途,下决心培养他们,于是就想把他们送到清华大学学习。他说:“你们的知识还不够,一定要继续学习、开阔眼界,不要做井底之蛙。”并亲自与清华大学电机系高景德先生联系推荐。当时,他们对老先生的建议没有真正的重视,后来在老先生的再三动员、命令之下,于1992年一起考入清华电机系,师从郑逢时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后来的事业发展中,他们逐渐体会到了老先生的决断是多么富有远见。
临行清华时,老先生亲自嘱咐:“在清华一定老老实实读书,不要挂心其他科研,更不许出去开会干别的。”在清华读书的几年中,张晓锋遵守老先生的要求,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最长时有整整半年未回武汉。仅有的一回受邀去济南参加一个鉴定会,受到老先生一顿严厉的批评,此后他彻底安下心来认真读书。
感受清华
张晓锋记得电博3班一位同学说过:“到了清华才感觉是上了大学!”三年清华学习也使张晓锋对清华有了特别深刻的感受。
进入清华后,在英语分班考试中成绩落后,这是他遭遇的第一个“下马威”,从而对自己的“短腿”有了清醒的认识。在每周两次的英语听说课上,在圣诞的英语表演等活动中,他总是最认真的一个。
张晓锋说,他一直不敢称自己是一个“清华人”,但三年清华的学习让他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有了深刻的理解,每次听到这八个字都觉得是一次激励。在清华,老师严谨的教学、严格的要求,同学中“高手林立”相互的影响,晚自习时间寂静的校园,下课时南北主干道上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还有每天下午大操场上热火朝天的场面,清华的这种氛围对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作用。
当年各位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认真、细致、规范,不但课讲得精彩,而且每次都认真地批改他们博士生的作业;教研组的老师同学常常一起研讨,他开题时大家深入细致地帮他分析、提出建议;这些后来都成为他拿来教育海工船舶与动力学院年轻教师的素材。他说,清华学习对他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攻克难关的精神方面的培养非常关键,可以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一辈子都忘不掉。
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有每周一的形势政策报告,他曾经听过吴建民、王选、陈清泰、王大中等人的报告,听他们讲国内外形势、政策,讲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讲做人、做事的经验与心得。在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学校要求同时完成一篇哲学论文,他写的题目是:创造性思维的哲理性反思。他得到了一位社科系老师的热心指导,并且获得了高分。他感觉这种经历对以后的科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不知清华现在是否还坚持在这么做。
张晓锋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同步发电机整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研究,这篇论文曾经连续多年作为海工本专业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学位论文成稿的110多天里,他一天不落每天干到凌晨4点,睡4个多小时后爬起来继续写,以致论文写完后病了一场。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现在有谁可以这样做?
张晓锋认为,自己世界观的形成是在部队,包括性格、作风,是一种刚性的东西;而以人为本、对秩序和科学的理解与观念,一种弹性的东西,则是在清华形成的。他说他学会了“在眼睛里掺砂子”,进一步思考了新一代军官应该具备的素质。进清华之前,他对地方院校的印象是比较“散”,来清华后却发现清华也是讲“团队精神”,他曾经与同学们一起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合唱比赛”,为了集体荣誉刻苦排练的场景至今不忘。
三年清华生活也留给张晓锋许多快乐的记忆,西大饭厅看同学跳舞,陪同学“相亲”,应同学要求不断请吃饭(因为他拿工资上学),出钱“赞助”学生活动,着急地赶着上漂亮的女英语老师的课,等等。
离开清华
1996年7月,张晓锋获得博士学位后离开清华回到海工,不久被任命为舰船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晋升副教授职称,1997年又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多年来,有军队迫切的实际需求和国家强大的经费支持,他致力于舰船电力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的研究,科研成果在海军新型舰船上推广应用,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成为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
在海工这所海军最高学府的教学科研大舞台上,张晓锋不知疲倦地努力着,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此而自豪。他说“如果有哪个企业开口100万元聘我,我眼眨都不眨。军队给我的事业发展的机遇哪里都比不了!”
离开清华后,他始终与母校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还多次回母校为学生作报告,与面临毕业选择“月薪多少K”的同学,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
张晓锋说海工的发展得益于建校初期一批清华教师、清华学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他相信在今天,清华大学和清华的学子们一定会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解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