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访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

2009-01-15 |

  他的早慧让人称道,16岁,尚在昆华工业学校读高一的他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了班上最小的学生。

  他的坚定让人动容,27岁,他漂洋过海去到美国,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动力燃料,只为一圆在能源极度匮乏的云南建一个大电厂的夙愿。

  他的执着让人敬佩,从37岁到88岁,他始终如一地钻研、耕耘在我国航天技术领域,硕果累累,却从不言退。

  王希季,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云南籍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离开故乡云南半个多世纪后,应云南科学大讲坛之邀,88岁高龄的他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不管到哪里,我都不更姓、不改名、不变籍贯,我是云南人。”

  自称会说大理昆明话的王希季,对故乡云南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从昆明考入西南联大,又因为想在云南建电厂而考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动力和燃料专业,人生中的两大重大转折都和我们云南有关系。”时至如今,王希季仍记得当年昆明因为电力缺乏,自己只有凌晨2点起来读书学习的情景。“我是云南人,改变云南电力缺乏的状况是我的责任”,王希季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在自己手上建起一个大电厂。为着这个梦想,王希季在他27岁那年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195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王希季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时隔近60年,王希季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无比激动:“从我出生到出国,国家都是破碎的、不统一的。刚刚建立的新中国虽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它是一个统一的,让我激动的国家,我必须要回去为她服务。”满怀报国之心的王希季取道香港回到国内,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之路。

  从当老师教书育人到当总工程师研制火箭,从想办电厂转而到进行航天技术研究,王希季的研究领域从地面转移到了太空,并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成为了一个“生活在高处”的人:负责中国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升空、主持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工作、设计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难以一一细数王希季在我国航天技术中所做出的重大成绩,为了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热情。当我国航天技术跻身于强国之列,鲜花和荣誉潮涌而至时,他淡定地说:“科学家的责任就是报效祖国,这是我应该做的。”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离家已是半个多世纪的王希季仍是一口地道的云南话,他想念故乡的青山秀水,关注云南的发展变化:“昆明的变化越来越大,有些街道我都不认识了。”上世纪80年代初,王希季因工作关系在嵩明住了一段时间,滞后的城市建设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时隔多年再次回昆,他惊叹城市的变化出乎意料,但同时也对云南老乡们提出了一点建议:“云南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昆明是与东南亚联系的重要枢纽。将来,昆明不仅仅只是个边疆的美丽城市,而应该是东南亚的制高点,很多云南同乡在这方面的思想准备显然是不够的。我是云南的儿子,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同样,每一个云南人,都应该承担起改变云南的责任。”

胸怀责任,让王希季的工作生活精彩而充实。发已千茎白,心犹一寸丹,如今,业已88岁高龄的他,仍一片痴心在九天。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继续为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如何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在科学大讲坛,他大声疾呼:“当前是发展航天科技最好的时期,我们中国一定要迎头赶上。要增强太空疆域意识,大力开拓天疆,这是国家强大的希望所在。”(熊燕)

来源:云南日报 2009年1月14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