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芮沐先生的教书育人之道

2009-01-07 |

芮沐,中国杰出的民法学家,中国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学届泰斗。1908714生于上海,1930年获上海震旦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2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35年获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40年至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律系教授。

  读经典、坚持做自己的学问,

  坚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研究路向,

  要尽力多学一门外语。

   ——芮沐

  一、“不要与人商榷”

  先生一直告诫学生“不要与别人争论,有时间就自己做自己的学问”。在学生的记忆中,先生对于商榷一类的文章都不太感兴趣,他也不赞成学生写与别人商榷的文章。他说,如果要做学问,就自己做,老老实实做,和人家商榷什么?

  先生从来没有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但他就是不鼓励写。直到今天,学生也不敢问先生为什么不喜欢此类文章。

  从上学到现在,学生没有写过商榷性的文章,这与先生的教诲有关。师徒如父子,先生不让做的,学生就不会去做,也不敢去做。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回到家里,父亲就教训我说,1946年,他还在西南联大当学生时,先生就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了。

青年芮沐

  父亲说,先生是他的老师,所以,先生应该是我爷爷辈的大教授,对先生一定要毕恭毕敬。

  为什么不与别人商榷呢?先生不解释。先生的教诲,学生听了就是。后来,我越来越体会到先生教诲的深刻意义。

  论文的观点对与错,学问的好与差,都不是自己说的,也不是别人说的,而是由时间来评判的。有时间的话,不如多读些书,多看资料。争论的文章很难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们在争论中创造了新的知识吗?我们有什么贡献呢?只是参与了争论而已。时间是评判者,如果我们能看得到,时间一定会告诉我们对与错的,只怕我们看不到而已。先生最相信时间的评判,先生是百岁老人,先生看到的太多了。

  现在,一些论文方法就不对,资料也有缺陷,根本没有下功夫。这种论文根本不值得去商榷。如果说还有一点值得讨论的话,那就是要问一下:为什么这样差的论文能够发表,为什么真正用自己全部心血做学问的人少了?

  二、“要多看原著,不要多看解释文章”

  先生的外语非常好,不仅精通英文,德语和法语也很好,此外,先生还能看俄语。所以他总是建议学生不要去看中文翻译过来的资料。翻译的文本总与原文有些不同。中文资料翻译成为英文时,也会遇到文化差异,难以翻译。先生坚持“语言能够翻译,但文化不容易翻译”的观点。精通外语的学者,多持这种观念。对先生的这一教诲,学生的执行是毫无保留的。

  看原著,不但是看专著和论文,还包括看法律原文。我们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法,先生要求学生看有关的国际条约。这些条约多有中译本,但是,先生还是要求看英文版。

  在学习中国有关法律时,先生也总是问学生,看过法律原文吗?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先一个字不错的背下来。学生可能没有看过原文,只是知道大概的意思不会错。但是,原文用的是什么词?上下文是怎么写的?细微处见差别,也见水平。这是先生要求学生看原文的目的。

  先生还教我们读些古书。我们这代人,受到的传统教育有限,读古典文献并不容易,但我仍然坚持读,硬着头皮读,而且我一般只读原文,不爱读今人写的“心得体会”。

  三、“研究问题,要结合实际”

  先生经常对学生说,“研究问题,要联系实际”,先生还说“不要空洞地就概念而研究概念”。先生的观点,被当时的国务院经济法律研究中心的领导同志所接受。

  后来在教书和做研究时,我按照先生的教诲,研究真实的法律问题,研究真实的金融问题,而不是研究“金融法的定义”等问题,法律的“定义”是先生所说的“概念问题”。

  先生的学风,最强调实用,这一点我是最服膺的。学问要经世致用,空谈没用。

  结语

  我深深感到,这一辈子能跟芮先生学习,是莫大的荣幸。先生是一本渊博的大书,我有幸走近这本大书,阅读了其中的几页。但是,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章节,我还没有读,还等待我更加深入地阅读,也要等我的阅历增加,才能深刻理解。

百岁芮沐

  我估计,我这一辈子,恐怕怎样也读不完先生这本大书了。原因很简单,先生已经一百岁了,我才年过半百,已未老先衰。作为他的学生,我只能远远地望着先生的背影,永远都跟不上他坚毅而敏捷的脚步。(吴志攀)

  摘自 法制日报 2009年1月7

相关新闻

  • 112019.01

    教书育人的严与宽——陈述元教授讲述西南联大轶事

    金先生没有按死规定以50分的不及格评判一个学生,而是在认真执行校规与正确评判学生成绩之间,注意掌握尺寸。从金先生的这一做法,可以看出西南联大老师的一种....

  • 102021.06

    【视频】沈克琦:教书育人七十载 俯首甘为孺子牛

    沈克琦:教书育人七十载 俯首甘为孺子牛

  • 252021.03

    建筑学家秦佑国:清华园50载,最看重“教书育人”奖

    秦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师从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学科体系的开拓者。2021年的元宵节前夜,秦佑国离开人世。但在建筑学院的学生眼里,那个西装笔挺的老教授,“一直都在”。

  • 132024.05

    教书育人五十年 平凡岗位尽责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52007.07
  • 032020.07

    用心用情奏响教书育人的精彩乐章∣校党委书记陈旭在“云上学堂”交流会上的致辞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云上学堂”交流会上致辞(2020年7月3日)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云上学堂”交流会,总结本学期在线教学工作,部署暑期和下学期教学安排,展望在线教学的...

  • 302015.07

    “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记念冯契先生

    今年是冯契先生这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家诞辰百年。冯契早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中途赴延安参加革命,之后在西南联大复学,问学金岳霖、汤用彤,承继了他们逻辑分析与中国哲学的学问,抗战胜利后赴上海执教。“十年浩劫”中,其著述手稿被悉数抄走,直到80年代才得以重写。我们在这里回顾冯契先生的经历,记念他在20世纪中国度过的一生。   “给他贴任何一个标签都不太合适。”上世纪80年代曾师从冯契先生六年的高瑞...

  • 252017.08

    钱锺书谈饮食之道

    《槐聚诗存》中,他自我解嘲说“不好茶酒而好鱼肉”,并坦承自己“居然食相偏宜肉”;在另一首长序四言诗里,他不惜引经据典,申说作为一个“吃货”的最高境界:....

  • 062007.11

    顾秉林校长: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成功之道

    11月4日,在第二届清华大学高等教育论坛上,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顾秉林院士作了题为“创新:研究型大学的成功之道”的主题发言。

  • 302020.12

    “可喻之义”的教导之道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