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关悦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仿佛嵌在戈壁上的绿宝石。这里距离最近的酒泉市直线距离超过200公里,最近的机场也要驱车一小时才能到达。
有人用这样几句话形容戈壁滩:“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常年不下雨,风吹石头跑。”这里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多度,夏天最高气温又超过40度,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全年风沙不断。可是,这样一个生存条件恶劣、环境艰苦的地方,却是航天发射自然环境最理想的场所。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又称“东风航天城”)正式建立,现已成为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系列飞船均成功发射于此。
这里曾出现过很多清华人的身影。而且还在不断有新的面孔加入其中。近年来,清华大力提倡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就业,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会放弃大城市相对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选择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样亟需人才、环境又相对艰苦的地方就业。对他们而言,到能为祖国做贡献、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去,就是无悔的选择。
谷振丰:“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最重要”
谷振丰,清华航天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2006届国防生,军人,航院在读博士。对这个高高瘦瘦的河北男生来说,当初选择做国防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包括父亲在内的好几位父辈也都有过参军的经历,这让他从小就对军人和军队十分向往。高考时,成绩优异的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清华的国防生。
2006年,大学毕业的谷振丰选择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此,他说得很平淡:“其实航天口本来选择就是这些,也不能所有人都扎堆留北京。老师也都鼓励去基层,就去呗!”
其实,谷振丰在本科期间成绩极好,在大城市找个单位并不是难事。但在他看来,“毕业找工作最看重的是能学有所用。艰苦一点没什么,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最重要!”
对于酒泉,谷振丰除了知道那里是“神五”、“神六”的发射地,并没有更直观的认识。去报到的时候,还是他第一次踏上去西部的列车。在为期两个月的集训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东方红一号”发射架的那一刻:“现场看时,感觉特别高大!一想到这就是咱国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地方,说真的,那时候就没别的感觉,只剩下豪情壮志了!”
因为具备了保研资格,集训结束后,谷振丰被发射中心安排回到清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在谷振丰心目中,“军人”二字从他报到那一刻起,就已成为了自己最重要的一个身份。
亲眼见证“神七”发射
2008年9月,离“神七”发射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谷振丰坐不住了。他跟学院里的老师请好假,自己掏钱乘上了回酒泉的飞机。对他而言,“神七”的发射已经 不再像“神五”、“神六”那样只是一条新闻而已,而是发生在“自家”的一件大事。加上回校两年,又搞科研又做辅导员,一直没能有机会再回基地,这也让他很是牵挂。
到达酒泉附近机场的时候,已是发射当天下午,通往基地的路上早已因为提前清场管制而空无一车。幸亏碰上一批兄弟单位组织来看发射的朋友,谷振丰这才侥幸搭上了顺风车。
“那时候已经 开始戒严管制,进不去单位了,我就在外围的野地里远远看着。”谷振丰回忆当时的情景。周围人山人海很是热闹,地方军队、酒泉市民,都有组织或自发地来看发射。“那天风很大,而且隔着很远其实也看不太清楚,但能亲眼看到火箭腾空而起,感觉还是特别兴奋!”谷振丰说。“记得我身边有一位曾在基地工作过、已经 70多岁的老先生,为了看发射,特意从地方风尘仆仆地赶过来。他特别兴奋地让我帮他拍照,还跟我们讲他当年在基地时的情形,特别有激情。”老酒泉人的这种情怀,给谷振丰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航天员出舱的» 面,谷振丰是在基地和同事们一起看的电视直播。“因为都是‘内行’,大伙就一边看一边评论,感觉就像看球赛一样。”
又回到同事们中间,让谷振丰觉得又高兴又踏实。“这次回去,才真正了解了那边工作生活的状态。”他说。“这里生活条件不错,最大的挑战其实是那种与外界几乎隔离开来的状态。”但是对于未来,谷振丰已经 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那么多人在那都可以,自己也应该没有问题。在做出选择之前,你可能永远不知道哪个最好。但一旦做了决定,就要踏踏实实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不能让‘清华’两个字把自己晃晕了。”
蒋超:“先斩后奏”去酒泉
作为女生,蒋超去酒泉的选择在很多人眼里有点“另类”。2007年,当作为国防生的她从清华航院毕业、选择酒泉时,一直到签约前几天她才告诉家里人。“也算是‘先斩后奏’吧”,这个开朗的女生笑着说。可毕竟是女孩子,又远在千里之外,所以家人至今对她的选择还持保留态度,甚不放心。但她觉得,自己选择的是一份事业,与性别无关、与逞强无关、与生活条件也无关。况且,经 过她的亲身体会,酒泉基地其实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城市:“市场、邮局、超市、银行都有,生活其实很方便,规划得也很好。”
在酒泉,蒋超第一次感受到部队纪律的严格。“我们集训时住的都是独立的小院,出院门要请假,我去了半个月才第一次踏出院门。去超市也要大家排队去,纪律性非常强。”除了集训,教导员还会组织他们参观。于是,蒋超看到了游泳馆、运动场,甚至还有基地外围的农场。“虽然四周都是戈壁沙漠,但基地里面绿化还是不错的。大伙都知道在这里要养活花草树木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所以都非常自觉地爱护,特别珍惜。”
电话里,她告诉妈妈:“这里其实没有你们听说的那么艰苦。”在她看来,“部队其实是这样一个地方:一旦你适应了,就可以过得很好。”
“既然决定去部队,心态就一定要好”
和谷振丰一样,蒋超在酒泉经过集训,又回到了清华继续读研究生。但是,再回学校,心境却已不同。“神七”发射时,班里组织大家一起看直播,看着电视里那些熟悉的画面,蒋超会很兴奋地跟同学介绍那些场景。“以前是看别人的,现在觉得自己也是一分子了,特别亲切。我跟同学聊的时候,总是特别自豪地说:‘我们’基地发‘神舟’啦!”
蒋超在基地时被分配在发射站。听老同事说,这是一个工程实施岗位,对耐心、细心、业务熟练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火箭一来得连轴干,严格按照操作章程反复核查,没有发射任务时又会很闲。“在那边待了一段时间,就发现跟自己之前想的确实还是有区别”,蒋超说。“但既然决定去部队,心态就一定要好。大多数人一开始去,都不会马上给你很重要的事情做,这是肯定的。但是千万不能气馁,否则自己会无法适应。”
蒋超说,自己本科班里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毕业都去了基层。有同学去单位的头几个月所做的工作就是拧螺丝。“清华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很优秀,但到了工作岗位你就会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得尽快融入工作环境里才行。”
眼下,又是一波毕业生就业的大潮。有越来越多的清华人正在如谷振丰、蒋超一样,将眼光投到更广阔的天地里,选择到祖国需要的、自己能大展拳 脚的地方。他们的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清华人》20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