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在小浪底
钱锡康(1958) 邢恒达(1962)
2001年12月27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电厂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这标志着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左起:林秀山(63)、陆承吉(小浪底建管局局长)、王咸儒(63)、曹征齐(68)。2000年4月在小浪底大坝消力塘边留影。
近十年来,在当年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一文中提到的王屋山下,万余名中外水利建设者,拼搏、奋战,硬是挖去了黄河南岸的一座高山,堆成了国内第一的气势雄伟的土石大坝,拦住了滔滔黄水,仅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挖空了一座小山,开凿了108条各种功能的隧洞,建成了中外水利史上密度最高的地下洞群,其中的发电厂厂房,向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电力。如今人们在高达154米的大坝顶上,西望刚刚形成的长达130余公里的北方千岛湖,不禁赞叹这些当代“愚公”的神奇伟力,盛赞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古代愚公移山、修路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30公里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是一座具有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总投资347.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11.09亿美元)。工程建成后,与三门峡水库(上游130公里)联合运用,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库容拦蓄泥沙,可使下游河道20年不淤积抬高;水库每年可以增加2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提高下游4000万亩灌区的灌溉保证率;电站装机6台各3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51亿度。小浪底工程规模宏大,地质结构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之一。
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0年提前一年正式拦洪蓄水,当年即显示出调节黄河水流显著的社会效益。1997年(非大旱年)黄河下游竟断流226天。而2000年大旱年,有关部门综合规划充分利用地处中下游的小浪底水库的蓄水能力,保证了黄河全年不断流。今年在罕见的北方大旱之年,前半年已调节补水46亿立方,确保了下游供水、灌溉的需要,现有4台发电机组已正式投入运行。
小浪底工程倾注了几代黄河人的心血。其中就有几位在技术与管理的重要岗位上为小浪底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清华学子。他们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副院长、小浪底设计分院院长兼小浪底设计总工程师林秀山(63水利),副设计总工程师高广淳(64水利),小浪底建管局副局长王咸儒(63水利),总工程师曹征齐(68水利),大坝监理工程师吴熹(61水利)等。
在小浪底工地,身负重任的林秀山、王咸儒两位学长,是同住清华园一个宿舍的“室友”,1963年初,同赴黄委会工作,80年代初从8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一同考取出国留学,作为访问学者分赴加拿大、美国深造,回国后分别担任了小浪底设计正、副总工程师,一齐投入紧张的前期工作中。他们和高广淳学友等几位设计副总工程师及数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地质勘探人员长年奔波在大河上下、试验室中、设计桌旁,为每一个方案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奋力攻关。无独有偶,林秀山、王咸儒二位从小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林学长出生山西太原,家乡的汾河号称“小黄河”,在幼年的记忆中,咆哮的黄河水给家乡带来的灾难多于希望。在五十年代国家发出的治理黄河激动人心号召的鼓舞下,他立志献身治黄事业,报考大学时,在全部四个志愿中,有三个是水利系,他如愿以偿地进了清华水利系。王咸儒学长出生于山东省的海滨城市———青岛,壮阔的海洋,激起他投身水利的豪情壮志。有趣的是,在清华园紧张的五年半学习生涯中,母校蒋南翔校长“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号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他俩和同时代其他众多的清华学子一道,在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是清华体育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不知是出于幼年的环境薰陶,还是未来事业的召唤,他俩一个是航海代表队的,一个是游泳队的,又整天和水打上了交道。二位学长谈起当年的这段经历,十分感慨,母校不仅给了他们今日驾驭小浪底工程的学识基础,而且炼就了他们健康的体魄,不屈的毅力,使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治黄”事业中游刃有余。
但是,面对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极具挑战性的工程,他们深感责任重大,担子很重:每定一个方案,修改一处设计,都反复斟酌,集思广益,吸取中外各大工程和同行的成功经验,获取中外咨询专家和设计院全院同仁的智力,构建这一世界级的跨世纪工程。他们带领设计人员先后出图四万余张,完成400多项多学科性研究试验,在大坝和防渗墙设计、孔板泄洪洞、地下厂房500吨桥机岩锚梁固结构等设计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林秀山学长深有体会地说:“有缘接手小浪底工程的设计工作,作为学水利、干水利的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工程所具有的技术难度而言,小浪底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具挑战的世界级工程之一,作为设计负责人,深感如履薄冰,责任重大。因为小浪底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林学长身患腰椎严重滑脱并局部断裂,他带着铁围腰,走路探着腰,仍常年奔走在工程第一线,人们要他手术治疗,他说:“工程正紧张,腰椎滑脱没关系,反正快60岁了,可工程关键部位滑脱了,怎么向党和人民交代!”
王咸儒学长在工程前期曾任设计副总工程师,和其他几位设计负责人一道参加了工程设计的决策工作,他们配合默契,为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竭尽全力,在讨论是否采用多级孔板式洞内消能方案时,争论很大,国内也没有先例,王学长带着这一问题,组织设计人员在西北某水利工地上说服建设单位,利用实际工程做了模型试验,为小浪底采用这一重大技术取得了决定性的实际观测数据。为此他们在工地奋战了半年,王学长曾四个昼夜不出工地。
小浪底工程是按“世界银行采购导则”和“菲迪克”条款要求进行国际招标,并按国际合同模式管理的一项国际工程。大坝工程、泄洪工程、引水发电工程三个主体土建工程标段分别由意大利、德国、法国三家公司为责任方,并有中国工程局参加的联合体中标承包,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利用外资规模最大,合同管理全面与国际模式接轨的水利工程。建设工地云集上万名中外建设者,其中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700余人,被人们称之为“小联合国”。由于工作需要,水利部调王学长任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副局长,他主管国际招标投标,标书编写,标书检查,接洽世界银行来华进行贷款的多种考察评估,赴美进行贷款谈判等大量的与外商进行的洽商谈判,以及频繁的外事接待,包括世界银行项目检查组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国外的各种团组参观。有时还要澄清外商对有关谈判的歪曲报道,等等。中国建设者和外商在共同建设工程的合作中,中西方文化由碰撞、磨合进入交融,从而赢得了工程的建设成功。几年来,他着手经办数以百计的专家咨询建议,想尽办法使聘请的专家能发挥专长,为工程出力。在中外合作建设小浪底的过程中,造就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人才。世界银行在竣工检查报告中对中国方面的配合十分满意,对政府(业主)的评价是“非常满意”。这是对全体中方建设者的高度评价。王咸儒学长提起这些往事,充满自豪和兴奋。他说:“我一毕业就到黄河,选择水利这条道路走到底了,决不后悔。为国家干成一件大实事,心里觉得踏实。搞那么大的水利工程,如有任何一点差错,后果不堪设想,这可是‘终身责任制’啊。”1999年,胡锦涛(水65)同志来小浪底视察时,对他们给予亲切的鼓励和肯定,鼓励他们为工程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浪底枢纽设计副总工程师高广淳学长是一位谦逊、内向的大坝设计负责人,提起他自己的业绩,总不愿多提个人,一再强调这是大家一起干的。小浪底大坝高154米,坝顶长1667米,最大坝底宽近1公里,总填筑量5185万立方米,是国内填筑量最大的土石坝。主坝基础防渗墙厚1.2米,最大深度达80米,也是中国最深最厚的防渗墙。整个坝体结构复杂,采用不同的土石材料达17种之多,经合理配置要挡住设计洪水147米水头的巨大压力使之万无一失。他主持的土石大坝的设计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高学长和大家奋战的杰作,已横跨黄河南北,阻挡着咆哮的洪水。
曹征齐学长90年代初,身为水利部建设司重点工程处处长,直接分管并参与小浪底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1996年在工程建设的关键时刻,出任小浪底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不久,小浪底建管局实行工程技术问题上的总工程师负责制,由总工程师代表业主(小浪底建管局)进行工程技术问题的决策,对水利部和国家负责,责任十分重大。几年来,曹学长主持召开各种专题技术会议和咨询会议等达200余次。一个个重大技术问题的及时解决保证了小浪底工程的顺利进展。曹学长说:“能挑战这世界级技术难度的宏伟工程,是多少清华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被我赶上实在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现在不干,更待何时!”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水利部和建管局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已提前一年左右基本建成,投资节省了数十亿元。建设者们手中诞生的这一宏伟工程,作为造福千秋万代的历史性丰碑,已成为闪耀在中原大地、万里黄河彩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清华学子为之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著名作家张贤亮在访问小浪底后,十分感慨地表示:在当今有些人正在浮躁地追逐其它东西的时候,你们坚韧地站在这片黄土地上,默默地奉献着,保持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节操。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