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给我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2008-12-05 |

谭浩强*1958

今年是清华大学成立90周年纪念,我曾在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了三十多年,从年轻时期开始,长期受到了母校优良传统的教育和熏陶,使我打下了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

谭浩强教授荣获吉尼斯中国分部颁发的《BASIC语言》创世界科技书发行记录证书和“个人编著科技书数量之最”的证书。

我是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58年自动控制系毕业的?80年代初以来,我除了完成教学和行政工作外,以很大的精力投入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普及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人说创造了以下三个世界纪录:1我和其他同志合著的《BASIC语言》发行量超过1200万册,创造了科技书发行量的世界纪录?220年来,我自己以及和别人合作共编著了130种计算机著作,此外还主编了18套计算机丛书包括228种书,是个人编著科技著作数量之最?3我编著的书发行量近3000万册,我主编的书发行量为1400多万册,二者合计是4400万册,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科技专家?

不久前,《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世纪评选”,评选出了对我国20世纪IT事业最有影响的10个人,把我列为第2,说我的功绩是“把千百万非专业的初学者引入了计算机的大门”?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同志给我题词:“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这是对我的勉励与鞭策?

在本文中,我想着重谈一下在校期间政治和业务“双肩挑”对日后工作的影响?

(一)

几年前的一天,我在清华大学第二教室楼前与艾知生同志当时为广电部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团委书记,我任团委副书记,在他领导下工作骑车相遇,他热情地招呼我,对我说:“我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你,你现在是全国著名的计算机大专家了,而过去你是一个学生工作干部,你转变如此之快,有什么经验体会”我不加思索地回答他说:“这要感谢蒋南翔校长提倡的双肩挑制度,使我们在政治上和业务上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以后干什么都没问题?艾知生同志说:“你这点体会很重要,看来一个人在政治上和业务上的能力是相通的,有能力的人干什么都行,没有能力的人干什么都不行?”他勉励我好好总结一下这方面的体会,给现在的大学生谈谈,使他们在年轻时有意识地全面培养自己,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

在他的勉励下,我总结了做政治思想工作对我日后从事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年轻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从事政治思想工作,使我在以下10个方面得到了锻炼:1具有较强的事业心;2有克服困难的毅力;3对新事物敏感;4有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思维能力;5善于联系群众,熟悉自己工作的对象;6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7善于分析问题,思想方法比较全面;8有较强的组织能力;9有开拓精神,即开创性;10安于平凡工作,又力求在平凡工作中努力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我的结论是:政治和业务在微观上?时间上是有矛盾的,但在宏观上是相互促进的?

许多人说我在80年代初善于抓住机遇,把计算机普及搞得轰轰烈烈,这是由于我在长期思想政治工作中锻炼了敏锐性?开拓性和工作干劲,以及愿作“铺路石子”的奉献精神?

BASIC语言》是我们为电视讲座而写的处女作,由于根据初学者的特点采取了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叙述,突破了传统的写计算机书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以该书为教材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达100万人,从此掀开了我国计算机普及高潮的序幕?

许多人说我写的书很容易看懂,C语言是比较难学的,不少人望而生畏,后来我写了一本《C程序设计》,许多人反映:“自从谭教授出版了这本书后,C语言变得不难学了”?现在这本《C程序设计》已累计发行了330万册,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大学计算机教材?作者写书必须考虑到怎样写读者才最容易懂,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讲课必须考虑怎么讲学生才容易理解,不能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在这方面,我做学生工作的经历帮了我很大的忙?过去我常给学生讲话?做报告,要做好报告,就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不能无的放矢?做学生工作最重要的是培养群众观点,一切为群众着想,不能脱离群众?这一基本功,使我今天受益匪浅?

我在写书时,特别注意研究各种不同读者的认识规律,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叙述方法?我提出“要将心比心”,要为读者设想?我把过去采用的“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教学方法,改变为“由实际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零碎到系统”?我认为这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这种方法在计算机普及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专家认为我“特别了解读者,深刻研究透了初学者的认识规律,与他们将心比心”,认为我开辟了计算机普及的新思路,创造了写作计算机书的新风格?

过去在做报告时,总是要力求生动具体,使学生喜闻乐见,学生是不爱听枯燥无味的报告的?我把这一点用到了计算机的教学和写作中?我从政治思想工作中受到启示,提出“要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它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工具”,“让群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走入计算机的大门”?

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很多人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我则努力把它们结合起来,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去说明计算机中一些复杂的概念?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递归是比较难懂的一个概念,我用了5个兄弟齐坐问年龄的例子把它讲清楚了?C语言中二维数组的指针是一个难点,几乎所有的C语言书都没有把它讲清楚,我用了在连队点名的例子使读者感到“原来如此,一点也不难”?清华大学一位已故的院士有针对性地说:“什么叫水平高,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复杂的概念就是水平高?”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生活中学习和培养?

(二)

我除了自己写书?上电视台讲课外,还担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副主任,20年来,承担着推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社会上计算机普及的重任?

我常常感到:在业务领域工作的人所遇到的并不仅仅是纯业务的问题?一个人在业务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其业务水平,而是取决于其全面素质?我长期“双肩挑”,既有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又有业务工作的经验,我努力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把业务领域中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例如在计算机普及中,有的同志缺乏具体分析,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要求公务员和一般初学者都去学二进制转换,考他们:3568.9654转为二进制数是多少不少计算机基础教材都是从计算机的原理入手讲计算机,许多人对此已习以为常?而广大群众反映:“想学计算机,但计算机难学?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计算机就难以普及?我觉得这是由于脱离实际,对工作对象缺乏了解?这不是一个纯业务的问题?要做好工作,既需要有业务知识,也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经验?我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一个误区》的文章,提出了要注意三个区别:区别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区别学校与社会,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对不同对象,应当区别对待;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初学人员,应该从应用入手;要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例如不同进制的转换;要根据初学人员的认识规律编写出一批群众欢迎的教材?搞计算机教育的人一定要面向广大群众,从实际出发,我之所以能在这个领域作出些贡献,的确得益于年轻时受到全面的锻炼,懂得思想要全面,方式要灵活,工作要讲究实效?

80年代初,我国许多人通过学习BASIC语言进入了计算机应用领域,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少数专家,以“高??尖”为衡量工作的惟一标准,瞧不起BASIC语言,认为它“低级”,说“学BASIC语言是走了弯路”,主张取消BASIC?在这个情况下,许多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感到无可适从?这时,过去工作的经历帮助了我,我觉得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全面分析问题,每一位专家的意见都应当重视,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和其他同志一起对国内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问了一些当年学过BASIC而现在是各领域的专家和在国外的留学生,最后召开了“BASIC语言及其前景研讨会”,100多位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参加会议,经过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共识,肯定了BASIC的历史作用?其实,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适用领域,也有其局限性,不同的领域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决不能强求一律,甚至强加于人?每一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证明BASIC—QBASIC—Visual BASIC一脉相承,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少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使计算机普及工作避免了损失”?

在我的后半生,能为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和普及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觉得非常高兴和自豪?

清华大学既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又有优良的科学传统,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和业务都优秀的人才?希望母校永远保持和发扬光荣传统,培养更多更好的跨世纪人才?

*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原院长,教授。

相关新闻

  • 042024.01

    杨洪:三十载鹏城领“航”,助中国汽车产业日新月“盛”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1.06

    做清华精神的传承者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这些年每年校庆,我都会抽空回母校转转,见见老师、老同学、老校友,还要专门到工字厅、荷塘、大礼堂、清华学堂、二校门等地标打卡驻足,这些熟悉的经典建筑见证了我们成长过程的青葱岁月。

  • 062023.06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成立与教学改革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1.07

    贺克斌:碳中和的未来之变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02020.12

    气候院开展跨学科前沿性研究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件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62007.09
  • 222008.11
  • 132010.10
  • 082023.09

    承继传统 坚守信念 创造历史——我所认识的蒋南翔

    蒋南翔,毕生与中国青年运动与教育事业结缘,被清华人亲切地称为“老校长”。笔者晚生,1975年到清华求学时早已没有可能接触到他,但“蒋南翔”的名字和故事却总能从各种途径汇入我的脑海。几十年来,随着阅历的不断加深,特别是通过对清华校史的不断关注与研究,我对他的了解逐渐增多,对他的认识也不断深刻,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愈加清晰。蒋南翔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清华既有的百余年历史上,对其产生影...

  • 272022.06

    校友代表吴放在工程物理系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清华工物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标志。自1995年毕业至今,我带着母校的荣光和师长们的嘱托,投入到祖国核能事业的发展大潮。近三十来年,一直在核能领域工作,主持了中俄合作核电项目——田湾一期工程调试工作,该项目为当时国内最大核电机组;作为业主单位领导,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CAP1400 技术路线评审和前期准备工作;全面主持了中美合作核电示范项目——海阳核电一期工程调试及运行。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