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卫,1989年毕业于我校汽车系,2002年获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
方红卫学长近影
问:方学长,您能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陕汽的情况吗?
方红卫答:陕汽是我国60年代末投资建设的一个生产军用车的基地。他的第一任总工程师是咱们的老校友孟少农(40),他是陕汽的创始人之一,我们厂的展室就有他的塑像。厂里最多时校友人数约有四五十人。厂长、副厂长、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等重要的岗位上都是清华校友,可以说,他们为陕汽最初拥有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在这里工作的校友有3个人,我、袁宏明(82)总工程师、季同盟(86,在一个下属公司做副总)。
陕汽在汽车行业不算大,总资产20个亿,目前只有正式职工8000人。每年的产值是二十七八个亿,和一汽、二汽相比还是小多了,但在西部还是大企业,生产军用卡车、民用卡车、豪华客车等。
问:能给我们讲讲当初您为什么选择陕汽,这些年您又是怎样走过来的?
答:我们当时分配时属供需见面,陕汽到清华去要人,陕汽已有好多年没招到清华人了。当时的总工是咱们清华校友,他动员我们来,我也来看了看这个厂。说实话当时从环境等方面都没看上,只是感觉这个企业机会可能会多一些。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到一个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的企业,给我一个空间,踏踏实实干一些事情。
1989年来到宝鸡岐山县老厂技术研究所做新产品开发。原来说该厂二期工程就搬到西安,由于当时汽车行业不景气,企业效益很差,结果一拖就是六年。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对技术的投入很少,做技术工作看不到什么前途。我也曾想到过离开这个厂,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机会,因为没事干待着实在太难受。1995年,我有一个到厂里财务处工作机会,当时国家舆论导向加强财务管理,经济在企业中的支撑作用气氛越来越浓,但我们对经济是一片空白。我想与其在技术上没有发展,不如换一个行业试一试,于是,就到财务处做成本管理。干了一年多以后,我收获很大,觉得在企业如果将经济和技术结合起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视野宽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变了,自己的思想方式发生很大的转变,最后做了财务处副处长。1996年的时候,厂里领导班子调整,我被选为副厂长,主管财务,管改制,负责企业管理。1998分管销售和国际贸易,2001年10月又作了常务副总,2002年2月份集团公司成立后作了总经理。
问:您能走上今天的岗位,自身一定有许多特殊之处,您自己怎样看待这一点?
答:我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主要是作为清华人有一种做事情的理念:要么就做好,要么就不做,即使是对最简单的事情。
问:近些年来,国有企业非常困难,陕汽是怎样解决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答:90年代末,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1998、1999、2000年市场销售收入翻了两番,企业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企业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抓住了国家经济形势好转的机遇,而且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优先权,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候,我们引入了民营资本。2002年9月,我们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湖南一家民营投资公司合资,这是国家政策提倡的。由于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运行机制的介入,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活力。这是我们从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来考虑的,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保证企业永远有一个良性的发展。这件事是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举手通过的。国家提倡今后国有资本不再进入市场竞争强的行业,政府将把资金更多地用在基础建设和公益、社会保障领域。
问:在企业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做了其它的选择,您却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我看问题喜欢从积极方面想,感觉自己还年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山必须是青的。当时还有一点认识,国企机会很多。如果你真想干事情,企业会给你很多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想法至少是健康的。
做财务管理和市场的经验对我影响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企业运作比技术更重要。科学家是伟大,但科学如果和实际不结合科学家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一直在想,怎样把技术专长和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这些体验是以前做技术工作时所无法看到的。干技术工作时总感觉技术是老大,甚至有时瞧不上别人,现在发现错了。一个管理者包括技术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经济的思路,管理的观念,他最终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他的作用最多只能发挥到三分。如果他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思维,他的作用能发挥到八九分,这些对我的思想是一个升华。市场意识,经济头脑,对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都很重要。比如,首先要分析市场需要什么产品,这个产品的价格定位在多少,开发这项产品我能获得的利润空间有多大,反过来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在多少资金范围内开发这种产品。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必然为市场所接受。过去常常认为自己开发的产品很不错,但市场不接受。所以,我一直给我们的技术人员灌输市场观点、经济观点。现在我们也正在推广“价值工程”,产品的价值判断从设计时就开始考虑有没有竞争力。
问:当初企业选择您任管理高层时,是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答:不清楚,到目前为止我也不清楚。我任副厂长时只有30岁,在这儿,这么年轻的人提到这个位置上是史无前例的。担任厂领导前,我任财务处副处长,上面还有处长、所长等很多人都应该比我有优势。也可能是企业需要我,虽然我管财务时间不长,厂领导可能觉得清华的学生成长的潜力比较大。也是对清华人的一种认可,做事比较认真,含金量比较高。
问:刚才您讲了许多管理的体会和经验,您觉得在学校学的知识起了什么作用?
答:老实讲,学校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企业需要一个五年级学生,我就相当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至少差二级。但是我能很快学会,企业的要求和我的想象之间的距离很大。我原来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结果发现什么都不懂。当年在清华的时候,学校安排了一些选修课,有经济方面的。当时有心无心地去听,后来发现就是这些东西体现了我们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比别人能力高。像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一样,你看东西就是比别人看得远。对在校学生来说,这些课不见得给你多少知识,重要是得到一个引导。单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非常难的。现在有一些技术人员有这种想法,搞技术没前途,所学东西用不上。其实不是这样,关键是你要将自己所学溶入到社会发展中去。一个人要生存,一个企业要生存,都必须适应竞争环境。环境会给您提出很多要求,您必须适应和满足他,不然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问:前一时期也有一些传闻,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行了,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答:入世后,对中国汽车工业确实有影响,但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么严重,我们也在积极想办法,并不是被动等待。一个产品并不是技术的含金量越高,他的竞争力就越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就是有竞争力的产品。现在反而国外的汽车行业不行了,中国的汽车行业和中国的经济一样一枝独秀。国外有一部分企业反过来买中国的产品,中国的产品又便宜又好,他们的产品成本太高,这就是市场调节,他们的技术确实先进,但技术先进的产品不一定都是有竞争力的产品。
问:陕汽在下一阶段的长远规划是什么,您准备怎样实现他?
答:我们打算在3到5年的时间,产值翻两番,做到100个亿。用市场的眼光,经营的理念,使企业成为一个诚信的企业、发展的企业。
当然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是必然的,我们也欢迎清华的学生能来这儿。我们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硕士生是敞开的,有多少要多少。专业上也不是局限很死。待遇可以面谈,我们现在也制定了一套吸引人才的新政策。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都可以有区别对待。
问:作为过来人,您想对学弟学妹们有一些忠告吗?
答:我总的有一种感觉,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总是觉得企业应该先给我这个那个,踏不下心来干一些事情。企业也有顾虑,如果要来的人不安心,反而不如不要,企业也不敢用。在我以后也有清华人来,大部分都走了,干一两年就走。不能因为是清华学生,社会就必须给你什么条件,这不现实。应该说,清华学生应具有的素质是和社会有非常强的亲合力。一个人首先得适应社会才能改变社会。不能到这儿一看不顺心,到那儿一看不顺眼,和什么人都和不来,那不行。我觉得学生毕业以后首先得接受社会现实,能够用一种积极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社会现实。同时也不要丧失掉母校“自强不息”精神,不能随波逐流。有这样一种情况,清华的学生一开始还不如其他一般院校学生。别的学校学生势能低,他的定位也比较低,反而和社会很好结合。清华学生定位高,似乎一毕业就是人才,怎么让我干这个,反而和社会结合很困难。回想起来,我刚毕业时和我的同学来往书信很多,大部分内容都是发牢骚。不接受现实,觉得现实对不起我。所以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是很好的。国家培养我们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你不了解社会怎么为社会服务?认为自己一来就是改革社会的,这不行。学校有必要让学生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就企业吸引人才而言,我们可以提供优惠政策,但对企业要求不要太高。我可以保护你,给你很多优惠条件,这代替不了主动适应。我的企业有八千职工,我得让大多数人满意,我不可能为一两个人花费太多精力。
(黄文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