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化工系1987届校友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喻宝才
钱锡康 解红岩
按:2002年10月,化工系原党委书记胡献华,校友总会钱锡康、解红岩,团委副书记匡辉,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伟,前往大庆访问校友,重点采访2002年年初提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总经理、我校化工系1987届校友喻宝才。他的奋斗历程,展示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喻宝才学长与母校来访的老师亲切交谈
2002年的春天,一位年轻企业家回到清华园,在化工系一间不大的教室里,他与这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弟学妹们,一起畅谈人生与理想。当他以自己在大庆15年的奋斗经历说出那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我的事业在中国,国有企业大有可为!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不仅仅是赞赏、敬佩,更多的是激励和思索。他,就是我校化工系87届校友、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喻宝才。
喻宝才,今年38岁。1987年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就到大庆,至今整整15年。这15年正值大庆石化这一国有大型企业深化改革、走出困境、重振雄风的15年。他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副总经理、一直到总经理,每每成绩卓著。为此,博得全公司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人们说他是“公司最年轻、最有开拓精神的领导者,是一位优秀企业家”。
“等你们学成归国,我愿意聘用你们”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喻宝才来说,最让他感到欣慰的一次选择就是他选择了大庆,选择了国企。
记得在1987年的夏天,这个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子在圆满完成了五年的大学学习之后,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学、中学、大学都是班长、三好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入了党,曾担任年级党支部书记。毕业时他被推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先工作保留学籍两年。在同学们纷纷选择出国、去大城市、去研究单位的时候,他郑重地宣布了自己的去向:大庆石化总厂。这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人才;对于个人,在实践中学习、磨练,会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他踌躇满志地对打算出国留学的同学说:“你们出国吧,等你们学成归国,我愿意聘用你们。”这在当时只当成一句戏言,恐怕谁也没有放在心上。
不料,在过了15年之后,在大洋彼岸的休斯顿,已是大庆石化总经理的喻宝才来到了同学们身边。他这次是到美国几家著名的工程公司和化工企业考察,为即将开展的80万吨乙烯扩建项目选择技术方案的。几位大学同学和校友正好在这些公司供职,老同学相见异常亲切。他发现在国外的同学大多生活舒适,业务能力也非常强,但事业难以有更大的发展,处境并不理想。同学们非常羡慕喻宝才事业有成。
回国前,他动员同学们:“回国工作吧,你们的业务能力是一流的,在国内可以大有作为,如果你们同意,我们公司愿意聘用你们!”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为自己付出15年的汗水与艰辛而拥有的事业感到自豪与充实。
虽说人各有志。但他认为,清华大学在国家的地位决定了清华人不应以实现个人的优越生活为目的,还应该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到基层磨炼自己是一生的财富
既然选择了企业选择了基层,喻宝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艰苦的生产实践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
但大庆的艰苦条件还是出乎他的想象,他坦言当时他产生过动摇。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重新坚定了信心。
1987年8月,喻宝才主动要求来到自己在大庆石化的第一个岗位——化纤厂丙烯腈车间的一个班组。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给几十米高的设备和管线刷油漆,他第一个系上安全带上去了。接下来是装置大检修,清理塔和罐,他又是第一个钻进去。在清理硫酸储罐时,里面闷热难当,透不过气来,酸渣烧坏了鞋和手脚,他仍然坚持到工作圆满完成。他与工人们一起上夜班、爬装置,下班打打扑克、喝一壶热酒,打乒乓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工人们了解了自己。从工人们关爱的眼神和举动中,他感觉他们已完全接受了这个大学生。直到今天那些工人朋友还不时地邀请他去聊天、打牌,他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员工中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988年7月,丙烯腈装置水吸收塔进行改造。当时对于如何弥补改造缺陷问题上争议很大,喻宝才经过几个昼夜反复调试和计算,以充分的论据支持并确认了正确的方案。接着,他与其他技术员连夜设计,仅用两天就拿出了设计图纸,半个月实施完毕。等开工时,他在装置旁连续守了48小时,几乎没有坐一坐,30多米高的塔,上下几十次。经过反复调试取得了最佳的生产效果。
1988年11月,进行丙酮氰醇提纯中试装置试验,他四次连续24小时守在装置旁,每隔两小时,他携带温度计、压力表,从底层一直到七层平台,对所有的塔、换热器进出口的温度、压力进行测量,取完全部数据需要半个小时。夜间,平台上寒风刺骨,取完数据他的手脚都冻僵了,下来刚刚暖和过来又开始取下一组数据。就这样,他以自己超额的付出,换来了实验项目的成功,为化工二厂年产1.5万吨丙酮氰醇提纯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化纤厂他当了7个月的工人,几个月的技术员,他觉得这段简历对他以后的发展,甚至一生,都是及其宝贵的财富。
做“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转眼到了1989年夏天,喻宝才在大庆化纤厂丙烯腈车间摸爬滚打,已经工作了整整两年,两年前保留学籍的同学都已经回校读研了。他决定回清华充电。
回到分别两年的母校,喻宝才感到十分亲切,但他却发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现象。由于那场政治风波刚刚过去,同学们的情绪十分低落、消沉,昔日他熟悉的那种紧张的学习风气,关心时事、激扬文字的政治热情,都似乎无影无踪了。
他开始失望,他在彷徨。他和学校的领导、老师、同学们交谈,他在思索路该怎样走。他觉得与其过这种自己不喜欢的生活,还不如再回到车间去更充实。就这样,他第二次离开了清华园,回到他奋斗了两年的化纤厂。
他的归来使厂领导喜出望外,书记厂长一起来跟他谈话,要他担当重任。1990年2月,他担任车间副主任,1992年9月,由车间副主任直接升任化纤厂副厂长,然后一干就是5年。在这5年中,他和化纤厂的干部、员工一道,狠抓技术改造,加强生产管理,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领导信任、工人拥护、有头脑、肯吃苦的管理干部在茁壮成长。
喻宝才啃下的一块“硬骨头”是产品积压如山、生产条件差、亏损多年的腈纶厂。该厂年产能力5万吨,积压竟有2万多吨,1997年亏损高达2.2亿。
受命于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1997年11月,喻宝才在人们不解的目光中挑起了腈纶厂厂长的重担,时年32岁。与他搭班子担任党委书记的是我校74届校友庞忠林,这位51岁的老大哥与他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他们提出:要以质量求生存,以成本求效益,以品种求发展,用三年时间让腈纶厂扭亏解困!
喻宝才上任专攻的第一个“顽症”是不求质量。接下来,他为低效运转的工厂开出一剂“处方”——减员增效。在全国普遍推行减员增效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容接受了,但在5年前,在积重难返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喻宝才无疑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当时,腈纶厂有职工2508人,超员1000多人。他们采取“送走一批、推荐一批、动员一批”的策略,硬是减员近千人,使人力成本大大下降。
在当时的大庆,奖金考核制度已被职工所接受,但工资部分号称“皇粮”没有人敢打主意。喻宝才却盯上了这个“大锅饭”的源头,在他推行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从每个人的工资中拿出500元放到按照岗位和考核成绩发放的奖金中,他说,有差距才有激励。方案刚一实行,就有五六十个工人来到办公室,挤满了里外屋,桌子拍得震天响,质问:“工资是国家给我们的法定收入,你凭什么拿去给别人?”喻宝才说“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要继续干好干坏一个样,那我们的企业就要垮掉,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们认为我改革的不对,可以要求我下台;如果你们盼望企业好起来,我希望你们支持改革!”一番话说得工人心服口服。喻宝才常说,其实职工是有觉悟的,再落后的人也希望企业兴旺,也觉得当劳模光荣。
喻宝才清楚地记得一天晚上值班时,有一位工人敲门进来,说:“这几天在上下班的班车上,大家都在议论厂里的改革和严格管理,我们觉得这些做法是对的,早就该这样做,我们支持你继续做下去。”顿时,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工人们与他的心是相通的。
除了抓管理,他因病施治,先后进行了5条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使腈纶厂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1998年到2000年,仅用三年,腈纶厂起死回生,彻底摆脱了亏损的局面,2001年盈利达到2700万元。喻宝才本人在1998年、1999年分别荣获“黑龙江省优秀企业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杰青年”等称号。
走上大舞台
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通过考试选拔干部赴美攻读MBA,经过认真复习、准备,喻宝才成为大庆石化惟一的录取者。去,还是不去?他遇到了一道从未有过的难题。他那时在腈纶厂当厂长,同志们来帮他分析:工厂经过整改,已开始走上正规,下一步还有好多事要做,工厂不能没有你。路上遇到几位不知姓名的工人,特意来跟他说:“厂长,咱们厂才刚刚好,你要走了可咋整?”
喻宝才感动了,他实实在在感到不但这里需要他,他更需要这里。他整整思考了一周,决定留在企业。由此,在国企这个大舞台上,他赢得了机遇和挑战,公司领导、职工终于又一次选择了他。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重组改制,将原大庆石化总厂的优良资产分离出来,成立新的股份制企业大庆石化分公司,喻宝才被任命为副总经理,主抓经营工作;2001年12月他又担起总经理的重任。
从领导一千多人的工厂到担任万余人的股份制企业老总,喻宝才的做法就是不断学习。他在哈工大获得了企业管理硕士学位,但更重要的是向市场学,向同行学,在管理工作实践中探索、提高。很快,在这个新的更大的舞台上,他开始挥洒自如,淋漓尽致地释放着积蓄多年的能量。
上任伊始,他以超凡的胆识和魄力烧了“三把火”:一是解散了设备、工艺落后每年亏损几千万的化纤厂;二是停掉每年损失近亿元的外供瓦斯气;三是全面实行财务一级管理,物资采购集中。喻宝才的人才战略也得到职工的拥护。从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竞聘上岗、人才队伍规划,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正在形成。
喻宝才的韬略让人折服,他组织制定的公司发展规划更是令每个员工信服。他们提出了“做好、做强、做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企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要建设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和中国石油最大的聚烯烃生产基地。
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赢得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如果感觉失望,我们可以离去;如果选择留下,公司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事业和生活将与之密切相连,我们的一生都要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认同她、热爱她、珍惜她。为了她能够更好,我们需要忠诚、勤奋和奉献,无需要求、无需监督,自觉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不抱怨过去,不抱怨环境,不抱怨他人,以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我们的信心、决心和齐心,战胜一切困难,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理想,义无返顾。”
这不是诗人发表的诗作,这是喻宝才为《大庆石化总厂企业文化手册》写下的序言。但这确实是一首诗,是一位忠诚的企业家对他的企业,对他的事业深情的誓言。
就像一个攀登者,喻宝才登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他看到的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作为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的领导者,他认为:企业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一个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来自企业文化。没有一套较为成功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其生命力是有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素质的综合体现,企业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来支撑。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推动企业与时俱进。
例如在《大庆石化总厂企业文化手册》中,他们提出:
公司宗旨:以卓越的业绩,回报顾客、回报股东、回报员工、回报社会,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经营理念:帮助顾客实现愿望,帮助员工实现价值,帮助企业创造效益。
生产管理理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向生产管理极限挑战,向精细管理要效益。
……等等。
喻宝才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也是宣传者,更是实践者。在大庆石化,喻宝才逢会必讲“企业文化”。在一次1500人全厂班组长以上干部会议上,喻宝才推心置腹地讲了三个多小时。他没有讲稿,大家安安静静地听了三个小时,没有人中途退场。如今,他倡导的那些企业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喻宝才有一个很著名的“口号”,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敢于对员工说“向我学习”,以人格的魅力在员工中树立起应有的威信,塑造良好的干部形象。他自己带头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的干部都这样说、这样做,一个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接触喻宝才,你会很快体会到他身上那种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在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时,他为什么能有那样大的胆略和气魄也就不难理解,一位职工说得好,“无私才能无畏,这就是我们的喻总”。
一位中层干部在介绍喻宝才时,用的一组词汇是:“优秀的品质,卓越的能力,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别人也许认为这是溢美之词,但我们无法怀疑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赞美。
大庆石化的员工们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一位德才兼备的企业领导者。他们感谢“清华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培养出了名牌大学生”。
在国际石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大庆石化经受了考验,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规模、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各项指标均在同行业名列前茅。他们的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问喻宝才:领导这样一个大型企业,竞争这样激烈,你一定很累吧?他笑了笑说:“不累,干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会累呢?”的确,在他从容自信的脸庞,你看不到半点疲惫。
我们邀请喻宝才经常回母校看看,多给在校的同学讲一讲国有企业,他愉快地答应了。他认真地说:“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这里非常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条件,只要能够在我们公司干上两年,我保证同学们会喜欢上我们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