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祖道:还原一段有价值的历史

2008-11-03 |

来源:解放日报 20081031

潘光旦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张祖道 图/文,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8月出版)

这是一段容易忽略的往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群众恢复了少数民族身份,各种各样的民族称谓纷纷出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到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统计出来的少数民族更是多达400个。我国是各民族人民当家做主、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国家。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我国有哪些民族,各民族分别有多少人、聚居在什么地方等作调查、研究。对当时的新中国来说,民族识别已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首要问题。

1950年,湖南湘西的女教师田心桃以苗族身份参加了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她向中央领导人反映,自己可能不是苗族,而是另一个有着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她的反映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研究。是否存在一个土家族的疑问逐渐浮出了水面。1953年,潘光旦接受了这一研究任务。195611月,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到川鄂土家聚集区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

随行中人,有《新观察》杂志摄影记者张祖道。作为清华社会学系的毕业生,由他来担任助手,跟踪摄影,实在是不二人选。张祖道果真不负嘱托,以图片和日记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了这次田野调查。2008年,在潘光旦去世40多年后,这个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人文故事呈现在世人面前。

张祖道的记述和摄影,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一路所见所闻。在他散乱而丰富的图文中,一方面展现了解放初期川鄂地区的真实风貌,还有土家族人原汁原味的生活。在近百幅的照片里,他们汲水、喂猪、赶场、筑堤、喊号子、抽闷烟、跳摆手舞、唱薅草歌,真实、自然而生动。这些活生生的民间生态,被张祖道一一捕捉下来,在50多年后被岁月赋予了珍贵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尽管张祖道从未将关注焦点对准名人潘光旦,但却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学者潘光旦的工作实况——

每到一地,潘光旦总是找来当地的志书,连夜挑灯阅读并作摘抄。白天,他听取县里的汇报,还要倾听当地老人朴实的声音,从他们简单的叙述、模糊的表达中,辨别、选择,去伪存真。如果当地有重要文物,他非要到现场见实物不可。

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一年的潘光旦57岁。他双目高度近视,只有一条腿(早年他在清华学校时,因运动致腿伤,后由于结核菌侵入膝盖而不得不锯去一条腿)。这个连日常生活都不甚方便的长者,居然深入到了千山万壑望不尽、峰峦叠嶂数不完的湘西北,跋涉、调查。他架着一圈圈的瓶底眼镜,拄着双拐,还不忘捏着心爱的烟斗,和众人一起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每当年轻人要来搀扶时,他总是说

潘光旦涉猎甚广,他早年学习生物学,后来又钻研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还参与人类学与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除此之外,他对中国历史地理了解之深,知识之广博,着实令人惊叹。在张祖道的记载中,一路所行,潘光旦总是故事不断,行到某地,对当地的历史溯源,历史人物在此地的逸闻故事,都能一一道来,即便是如斗笠这样的小事物,也能滔滔不绝。

而尤为难得的是,潘光旦并不因此自重,甚至架子十足。潘光旦也有在小事上判断失误的时候。此时,他往往哈哈一笑,自嘲一番,露出可亲可爱的一面。而且,他显然也不是一个书呆子型的知识分子。只要有澡堂可泡,潘光旦必定要把所有的服务项目都点个遍,好好享受。此时,一个活泼、生动的潘光旦仿佛出现在眼前。

此次调查一直延续到19571月。结束后,潘光旦交出了《访问湘西北土家报告》,加之他之前所做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等研究,国务院最终认定土家族是一个单一少数民族。1957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然而,仅仅时隔一年,反右风起。在土家族民族识别中辛勤而杰出的工作,竟成了破坏民族关系,成了潘光旦的罪名之一。1967610日晚,潘光旦死在学生费孝通的怀中。40多年后,由图片与文字还原的这段历史,铭记了他和他的调查行脚。(曹静 文)

据查,“行脚”原是佛家语,谓僧侣为寻访名师、或因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众人而云游四方,故游方之僧又称行脚僧。另外,“行脚”之不同于凡俗的“行走”,是因为它还包含有舍弃顺从与对立的执取、舍弃自负与自弃,以解脱生死为参访修证之根本目的。我倒认为,放在1956年的潘光旦,“行脚”之说别有深意。在“行脚”之前,潘光旦先生遭受了“思想改造”之变,其时心情上的屈辱已是外人所难体察。“行脚”之后,在1957年的“反右”中,潘光旦是人类学、民族学界著名五大右派之一,其“罪名”之一就是“破坏民族关系”,1956年的两次“行脚”考察、对土家族的民族识别工作竟然成了他的罪行之一。1967610日晚上,潘光旦在索要止痛片、安眠药无果之后,在费孝通的怀抱中逐渐停止呼吸。作为他学生的费孝通哀叹“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潘的英文水平备受同辈人的赞许,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留给人世至沉痛的话语也只能以非母语来表达:先生在去世前,用四个s开头的英文词,即surrender(“投降”)submit(“屈服”)survive(“活命”)succumb(“灭亡”)来描述自己的一生。(摘自 东方早报2008112“行脚”之后是……4S李公明)

张祖道 ,1 922年出生于湖南,前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他曾前后数十次陪同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到川鄂和江村等地进行社会学实地调查.并用摄影的方式对之予以记录。其摄影作品配合上翔实严谨的文字资料.以其所具有的文献价值,成为了用影像反映时代变迁的优秀篇章。张祖道也被评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里程碑式人物。2007年.《江村纪事》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同名影展参加“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获摄影艺术特别贡献奖。

潘光旦(1899.8.131967.6.10),字仲昂, 江苏宝山县人。1913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学校,编入1921(辛酉)级,后因运动伤腿致残(截去一腿),因养伤耽搁功课,改读1922级。1922年,潘光旦放洋赴美,入美国东部素以学术著称的达茂大学攻读生物学。1924年,他在达茂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1926年再获硕士学位。1924—1926年,他每年夏天利用暑假在纽约、长岛等地学习优生学、人类学、内分泌学、单细胞生物学等。留美4年,他奠定下深厚的生物学根基。1926年,潘光旦学成回国。其后一直在大学任教。先后在上海的吴淞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中国公学等校任职。1934年,应梅贻琦校长之聘,回到母校,从此成为清华最重要的核心和骨干之一。曾任教务长、秘书长、社会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还曾两度出任西南联大教务长。1952年院系调整,转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