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从一个内蒙小城考入清华。1988年硕士毕业后,我留在自动化系检测教研组任助教。当时又教课又当班主任和年级主任。每天工作忙忙碌碌,根本没打算要出国,只想在清华好好干一番。1989年春,教研组主任王家祯老师找到我,说英国一所大学在招聘研究助理,让我代表清华参加应聘。
1989年10月我进入了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Teesside大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助理工作,兼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基于静电与核辐射传感器的颗粒流流量测量。到英不久,我发现Teesside大学地理位置偏僻,整体学术水平远不如清华,曾一度后悔不该出国。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决定既来之则安之。开始的三个月基本上是给导师打杂,所做的工作与博士课题毫无关系。记得当初我用很短的时间把一台气液混合流实验装置上的各种仪表和装置通过接口与PC相接,实现了数据采集和实验操作自动化。两位导师对此赞不绝口。我当时心想这种简单工作对于清华硕士毕业生来说真是小菜一碟。在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专致于博士课题。从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到制作样机和大量的试验测试。也可谓是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终于在第三年底完成并递交了博士论文。主考官评价我的博士论文是他审阅过的二十多本论文中最优秀的之一。我博士期间研制出的颗粒流量测量系统在苏格兰电力公司燃煤发电厂成功地进行了试运行,并引起了该公司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为此,苏格兰电力公司为我提供了两年博士后工作的资助以便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做博士后不久,系里要招一名教物理的讲师,两位导师都鼓励我申请。1993年9月,我正式成为了Teesside大学的讲师。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正是我学术生涯的关键一步。最初的两年,教学和科研都还算得心应手。后来逐步发现科研工作很难开拓,学校位置也较偏僻,不利于开展合作研究和获取科研经费,同时觉得在一所大学工作太久会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因此,我逐渐产生了离开此校独闯天下的愿望。
1996年9月,经历一番申请、推荐和面试,我被聘为格林威治大学工程学院的高级讲师。进入该校后,先后讲授模拟电子,微机接口,数字信号处理等本科和硕士课程。除了教学,我在科研方面也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借助于良好的科研政策和环境,加上勤奋耕耘,我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到五年的工夫,我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而且成功地从英国政府机构,各个基金会,欧共体和工业界等得到二十多项科研课题,研究经费超过二百多万英镑。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向英国贸工部及其相关机构共总申报了八个研究课题,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我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一个以科研组为技术中心,以多个工业伙伴为服务对象的合作网络逐步形成。以此网络为基础,我于1998年8月创建了格林威治先进仪表及控制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我们研制的新型静电式颗粒流量测量仪和数字式火焰成像监测系统成功地投入工业使用,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和赞赏。我们在英国学术界和工业界逐步赢得了自己的声誉,也与许多欧洲国家的同行,包括法国,德国,荷兰,瑞士,丹麦和葡萄牙等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国内同行,包括清华自动化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天津大学自动化系和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我的科研组每年在主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数被 SCI和EI 收录,并被许多行业的学者和技术人员引用。我先后成为英国测控协会和物理协会的会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高级会员,并应邀在多个学术机构兼职。由于科研成绩卓越,我于1998年9月提升为 Reader。三年后升为教授,成为格林威治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从讲师到教授,我仅用了八年时间,这在英国大学里并不常见。许多朋友和同事都好奇地问我有什么窍门,这么快就“爬完了学术梯子”,我回答很简单:清华的功夫加上严肃的敬业态度。清华堪称中国的剑桥,在那里苦练八年,功夫自然非同一般。另外我趁别人休闲的时候多登了几步,因此比别人快也就不足为奇。
自2002年以来,由于政府政策的改变,英国大学教育和科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在2004年6月我带领整个科研组连同所有科研经费和仪器设备,从格林威治大学移迁至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电子系,并担任嵌入式系统和仪表研究中心主任。肯特大学地处英格兰东南部,靠近英吉利海峡,这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加上肯特大学本身雄厚的研究实力,为我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似乎每一步都是机遇,但它确实充满了辛勤的汗水。这里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迷惑。在英国工作的十几年里,我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外国人的创业之艰辛。我常应邀在国际会议和专题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报告之后,常有人问我从哪来,毕业于哪所大学。我总是自豪地说我来自中国北京,毕业于清华。2003年我很荣幸地获得欧洲最大的工程协会——英国电气工程协会成就奖章。我也由此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首位华人。发奖大会后,很多人向我握手祝贺。那时候我知道我代表的不光是中国人,而且也是清华人。“清华人”是我最骄傲的名字。
《清华人》200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