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颜 宁:梅花香自苦寒来(96级生物)

2008-10-23 |

近日,我得到了获得2005年度Science杂志(北美)青年科学家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高兴,特此向母校汇报。
我于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200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深造,在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生物系89届本科毕业生)的指导下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施一公实验室继续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综合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手段,系统地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我觉得,我从清华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那些具体的知识,而是“双肩挑”的训练。我一直在做学生干部,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常代会副主任、生物系学生会主席,要花很多时间在社会工作上;但几乎没有哪个清华学生不注重专业学习,两者都不想丢下的结果,就是学会了在同一段时期内很有效率地统筹安排几项任务,这对我后来同时进行几个相关课题的研究帮助很大,不然很难在四年内取得这些成果。我还担任了2004年—2005年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虽然这一年正在完成最艰难的一个课题,又准备博士论文答辩,但有了大学时期的锻炼,此时已经可以从容处之。
另一点,我们清华人有来自清华又属于清华的骄傲,什么时候都不想为人后。这种争强好胜对在学术上做出成绩也很重要。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现在的导师施一公教授。他1985年进入清华生物系,是生物系复系以后的第一批本科生,1989年以综合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还是校体育代表队的成员,曾经创清华竞走纪录。1990年赴美深造,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1995年毕业,1996年在纽约著名的癌症研究机构史隆-凯特林研究所(Sloan Kettering Memorial Institute) 做博士后。1998年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终身教授资格;在2003年又晋升为正教授,是这个系晋升最快的(在普林斯顿大学,一般从助理教授到正教授要花10—15年) 。
提施教授的经历是要说,有这么一位杰出的清华校友、生物系系友做导师,从一开始自己就有很大的动力要做出些成绩。他总是说要做就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这也确实成了我的习惯。在读博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是在尽着最大努力,做起实验废寝忘食是家常便饭。我一直开玩笑,博士是怎样炼成的?是用20斤体重换来的。施教授是运动员出身,所以非常强调“毅力、意志和坚持”。有时成功和失败只是差那么一步,就看你能不能在最沮丧的时候还迈出那一步,这对我们做生物实验的可能尤为重要。
“青年科学家奖”由Science杂志与GE Healthcare联合发起设立,分全球奖和地区奖,奖励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全球公认的杰出博士毕业生。我是清华大学生物系校友第二次获此殊荣,1996届时松海学长曾获得2001年度Science杂志全球最佳青年科学家奖。
明年2月,“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大会将在美国圣路易斯召开,我将出席大会并接受颁奖。

2005年12月29日于普林斯顿

《清华人》2005年第四期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