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清华快20年了,当邓喜红回忆起大学时光的时候,一个情景总会浮现:奔跑,八百米的最后一百米,马上就要跑完了,场外的同学在呐喊加油,而她什么也听不见,只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跑,口里有血腥味。那时候她是体育代表队里七项全能的选手,每年的校运会整整两天的比赛,最后一项都是八百米。体力消耗得很厉害,结果怎么样谁都不知道,她只是竭尽全力地跑。“现在有时候很累很累,有的时候撑不下去了,我就会想起八百米的最后一百米,告诉自已:一定要咬着牙挺过去,不管结果怎么样都要尽最大努力!”
初入清华
1980年,邓喜红进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那一年,她还不到十六岁。和许多现在进入大学的新生一样,清华的压力也降临在她身上,“那时候刚从湖南来,生活能力一点都没有,穿的也很土气,不知道怎么跟男生说话,觉得自己就像丑小鸭一样。”
而本性向上的她是不服输的:“如果你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在那种环境下你会想去学,想去赶上。只有在周围比你强的环境你才能进步得更快,在一个对你要求更严的学校才能够做得更高,所以那种环境是一个好环境。”走出了艰难的适应期,邓喜红的生活开始进入正轨,操场上练习着七项全能,图书馆里读着哲学和文学,“有时候还写几首酸诗……”
谈起清华的培育,她说:“我学的是计算机,现在做的是金融,那时候上了什么课都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清华那种严谨的学风,对事情的好奇心,做事的脚踏实地与坚韧不拔,对任何事负责到底,这些无形的东西一直影响着我的一生。”
踏入华尔街
研究生毕业后,她选择了去美国继续深造,专业仍然是计算机。“那时候其实在国内工作都找好了,可是就想,真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1989年,到美国刚刚一年零三个月,好奇心带她走向了华尔街。“以前只在《资本论》里面读到过摩根财团,那时候特别想去华尔街看看,想知道什么是金融。去花旗面试的时候,第一次看到Citibank,还以为是个小银行,‘城市银行’,后来他们说他们有十万人,我都吓呆了。”
“刚进花旗的时候绝对不适应,连专业词汇都听不懂,压力非常大。经常是不回家,晚上就睡在桌子上,很不容易。在华尔街每个人都很聪明,就要拼勤奋,拼身体。”在清华练就的好身体这时候发挥了作用。
1991年底,邓喜红进入摩根大通银行。1994年被摩根派往香港,担任负责中国投资银行方面的副总裁;1997年初调回纽约,任全球股票衍生产品新兴市场交易部门副总裁,其设计与发行的结构性衍生产品被华尔街日报及Barron's月刊评论为华尔街上独一无二的产品。1998年任摩根集团投资股票证券集团副总裁。
然而,不同于其他华尔街的金融精英,邓喜红开玩笑说,她的金融是“自学成才”:“我没有读过MBA,是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于是她主动申请调动,由于此前工作出色,公司为她提供了专业的培训,从此她开始了金融方面的工作。
从1991年的associate到1994年的副总裁,这种升迁在业内是打破常规的。1994年到香港作中国业务,连续三个月没有周末,从早上9点干到夜里1点。“那时候中国的环境还没有现在这么好,经常一个人拎个包袱蓬头垢面地跑,吃了不少的苦。” IBM、西门子、雷神,当时都是她的客户。完全没有在中国开拓市场的经验,年轻的她边学边干,以自己出色的业务水平和对工作负责到底的作风,赢得了这些大客户的尊敬和信任。“清华培养的作风吃苦耐劳,追求卓越,不断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许多清华人来说,已经渗透在自己做事的风范上。”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身为中国旅美金融协会会长,她以协会名义力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官员以私人身份前往华尔街,为其主流社会讲述中国的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对华尔街增进对中国的理解、稳定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邓喜红作为被国务院邀请的回国参加庆典的100名杰出海外华人之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女孩子做事一定要大度”
1998年,邓喜红当选为中国旅美金融协会会长,昔日校园里的七项全能的她,在华尔街同样神采飞扬:游泳,高尔夫,拉丁舞……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短发的她仍然美丽,精力旺盛。她说,女性的细心,直觉和沟通能力是事业上的优势。
“但是女孩子一定要大度,女孩子天生心细,很容易计较一些小的东西,这会对事业有一些阻碍。细心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心胸狭窄。”
“现在看刚上大学写的日记,就觉得自己那时候怎么会是那样的?可是那都是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提起当初的青涩,她说,要肯学习,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清华给了一个足够的平台:“多看书,要全面培养自己,我从来不觉得工科做专才就可以了,你的演讲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大学的时候,她曾经参加演讲比赛,读研究生时还参加了清华第一个由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组织的企业。
回到中国
2004年,父亲病重,邓喜红回国了。已经十年没有深入地了解祖国,变化的环境中她在思考未来十年新的定位。世界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回到中国工作,是尽孝道,是圆实业报国的梦,也是新的机遇。从湖南到清华,到纽约、香港,又从美国回到北京,有意思的是,她现在的办公室距离清华只有5分钟的车程。回头再看十五岁时初见的清华,邓喜红感觉,是在清华,品德、事业和身体打下了根基。 “进清华的时候没有想到她对我的人生会有多大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的很多做法,人生的选择,生活的态度,都受到了在清华的培育的影响,厚德载物的品德,严谨求实的学风,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从清华出来的很多人都受益无穷,也是我特别感谢清华的。”
邓喜红说自己幸运,进入清华,上到了一个高的起点;去美国读书时候,拿到奖学金不用为生存担心;进入华尔街,看到了美国最优秀的东西。回归中国,从事并购产业投资,直接参与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好奇心和勤奋带着她一路奔跑,回顾毕业后的20年,她的概括那么简单:“这至少是一种丰富的人生!”
《清华人》2005年 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