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宁,1981-1988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读本科、硕士,1988年10月由中英交流项目公派赴英留学,1993获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博士,1992年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1998年3月回国,在清华大学环境系工作,现任系主任、教授、博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环境与观察编委,国际预测环境变化专家组成员,国际水协国际议程委员会委员,国际水环境系统分析协会副主任。
回清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说起回国的原因,陈吉宁很坦率地说:主要还是和清华的感情。当年他还在读书时就是环境系的团委书记、“三好学生标兵”,受到系里的关注。他还记得出国前环境系书记、主任与他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在国外10年来,他一直与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学校的情况,他始终很了解。因此,当爱人在1998年攻读完博士学位后,他在专业上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后,他们就回国了。
刚回来的时候,尤其1999年的头半年是最难的,做项目、搞研究、出差,什么经费也没有,都是自己掏腰包。那时不象现在有“985”“百人计划”等各种项目、基金,这与他在国外的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在英国,他一直从事环境系统领域最前沿的课题研究,因此一度在思想上产生过动摇。
在系主任的岗位上
1999年下半年,陈吉宁成了当时最年轻的系主任。几年来,虽然很累,但系里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不断开拓出新的局面,得到了学校和系里师生的支持与肯定,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说:“回国特别是回清华工作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陈吉宁刚上任时,为了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他定了一个规矩:除了国家科技奖,其他荣誉、头衔、奖项,班子成员都不参与竞争,把机会留给别人。显然,这样做自己要失去很多,但实践证明这样确实避免了很多矛盾,更能获得大家的支持。作为系主任他不参加系学术委员会,而是调动其他学术骨干的积极性,他认为这样更能体现学术民主化。
陈吉宁上任后,在调整环境系的学科体系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他调来了一些世界知名大学环境学科的教学大纲,召集全系教授讨论、分析,拿出了教改方案,最后经系学术委员会通过实施。新方案出来后,由于与国内其他学校完全不同,曾感到压力很大,而现在全国都已在推行他们的这套教学体系。
之后,陈吉宁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作一个重中之重来抓。针对当时博士论文水平参次不齐、论文答辩有流于形式化的倾向,他建议增设了预答辩这一关。在他的主持下,系里还改进了现行的推研办法,他认为学得好与不好,光靠分数拉不开明显的档次,不能最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他提出了"成绩+面试+科技写作"的考核办法,学习成绩只占60%,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都有明显进步。
陈吉宁说,环境系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好环境,有国家的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经费支持、大项目也越来越多,系里的科研经费从他刚来时的800万增长到了2500多万,发表论文、发明专利等也增长迅速。
办一流的环境学科就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在采访中,陈吉宁说的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国际化”。国外10年的学习以及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经验,给了他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他正在环境系的教学、科研、管理中,推行他的“国际化”理念。
陈吉宁认为,环境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学科,因此,我国的环境科学教育与研究必须参与到世界最前沿的创新讨论中,光有跟踪、学习是远远不行的。好在我国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给环境科学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我们已经与国际同行有了很多合作与交流。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达到国际化水平,陈吉宁不断请来国外的同行为学生讲课,荷兰、挪威、美国等一流的教授,不断为清华学生带来他们在环境科学方面的新见解。
2000年,陈吉宁从荷兰政府争取到一个1000万资金 "中国环境管理"的合作项目,由荷兰政府出资派教授来给清华环境系的本科、硕士生讲课,从而引进了十多门环境学科宏观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新课程。按照协议,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作为一名环境学家,陈吉宁正在不断地为国家在环境产业发展、资源规划等方面进言献策,如《污水治理的产业化政策》,为建设部《蓝线管理》,《中国水的战略性问题 水业蓝皮书》等。另外由他们发起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学术组织:水政策研究中心的“水业论坛”“清华水业技术沙龙”,不但在业内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对政府的决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把一座现代化的新系馆带回家
到过环境系的人都会发现,环境系馆在如今的清华园里已显得十分寒酸,也严重制约着教学科研的发展。不过这种局面即将成为历史,一座面积达两万多平米的现代化教学楼的模型已摆放在环境系馆的门厅里,这将是环境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这座耗资2.1亿人民币的环境系馆,既不是国家拨款也不是学校筹资,是陈吉宁配合有关机构做了大量工作,争取到的国际示范项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1997年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该组织计划在世界各地建设一批环保民宅作为示范工程,中国也成为他们的选择目标。经过陈吉宁等专家大量的工作,该组织同意建设办公楼,并使此示范工程“花落清华”。目前这座造型独特的环境系馆已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完成,资金也已到帐科技部,正在进行招投标。新系馆位于东门附近,按计划将于2006年6月建成,面积是现在的5-6倍,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绝无仅有的一座兼具环保、节能多项功能的特色建筑,将成为清华园里一处新景观。
在繁忙的系务工作之余,陈吉宁经常抽出时间与同学们谈心,他告诫大家环境工程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学科,不要轻易放弃;他还常跟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唤起他们对专业的兴趣,指导他们加强职业训练。
《清华人》2005年 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