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槃,1933年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1937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38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获硕士学位。1940年2月至1942年8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和机械系任讲师、副教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到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52年9月奉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1956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上校军衔,调赴北京,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副院长;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1982年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第三研究院科技委主任;1988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1993年后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开场白:
中国导弹的技术水平是全世界的军事迷们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因此每次国庆阅兵的时候,当中国的导弹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总会引起国际军事观察家们一阵热切关注的目光。他们纷纷拿他们非常熟悉的那些国际最先进的导弹武器来和中国的导弹做比较。那么中国的导弹研制的工作到底是怎样展开的呢?我们今天要采访的大家就是中国第一任海防导弹武器系统的总设计师梁守槃院士。
解说: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当中国的导弹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的外国专家一下子都站了起来,他们惊呼,“飞鱼,中国飞鱼”。被外国使官们称为“飞鱼”的导弹实际上是中国生产的“鹰击八号”,即C801反舰导弹。它们是当时中国最新一代的反舰导弹。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
“飞鱼”是法国代号为AM-39空舰导弹的名称,外国专家之所以会如此敏感,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外形与“飞鱼”极为相似,而是缘于发生在1982年的那次著名的战争——英阿的马岛之战。
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它位于南大西洋海面上,总面积达15800平方公里。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对它的主权而爆发了战争。
就在这场被世界军事家们称为二十世纪第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中,造价为1.5亿美元、被誉为“英国人骄傲”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却被阿根廷军队用两枚从法国进口的“飞鱼”导弹一举击中,顿时海面烟雾弥漫,火光冲天,第一次参加实战的现代化军舰“谢菲尔德”号很快就沉入大西洋海底。而将它击沉的“法国飞鱼”导弹却因此声名雀起,一时之间成为世界军火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式上,这批让外国人如此惊讶的“中国飞鱼”导弹,它们的总设计师就是梁守槃。
访谈:
主持人:飞鱼,其实在中国也有一个跟它很像的,这个也是由您来主持设计的?
梁守槃:飞鱼这个型号是这样子,是海军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海军就找我们,到这个到海军那开会,就提出说是要一个打50公里的导弹。
解说:
1969年10月,我国海军航空兵提出,希望研制一枚小弹挂飞机,其重量相当于空投鱼雷,射程为50公里。梁守槃被任命为该型号导弹的总设计师。前后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型号导弹定型试验成功,命名为“鹰击八号”,也就是被外国人惊讶地称为“中国飞鱼”的反舰导弹。
访谈:
主持人:后来我们的鹰击8号,它的这个实战指标跟法国的飞鱼比起来有哪些?
梁守槃:它那个37公里,我可以打50公里啊。
解说:
由于多年来我国的导弹研制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因此梁守槃的名字并不为大家所熟悉。而事实上,在我国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等一系列导弹航天事业的开拓性工作中,梁守槃都做出了他独到而重要的贡献,因此在我国科学界,人们钦佩地称他为“科技奇才”、“导弹怪杰”。
解说:
我国的导弹事业开始于1956年,那时钱学森刚刚从美国回来,在他的建议下,我国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作为导弹研制的中心。同时一批科研人员也陆续从全国各地调来这里。
梁守槃早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西南联大和浙江大学任教,解放后,他又担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教授。国防部五院成立时,梁守槃成为首批调到这里的科技工作者。
那时,前苏联还没有决定对我国提供援助,因此很多人对自力更生地进行导弹研制心存疑虑,但是梁守槃一开始就不这么想。
访谈:
梁守槃:当时苏联还没有决定要帮助的时候,我就跟那个,当时的那个一分院的副院长林爽同志争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怎么自力更生?我说自力更生不就是根据我们已经知道的理论来搞。他说已经知道的理论你看都没看见过,你那理论岂不是夸夸其谈吗?
主持人:看都没看见过,怎么能设计得出来呢?
梁守槃:我说当初德国人搞V2的时候,这地球上没有人看见过导弹。
主持人:还没有人发明过?
梁守槃:我说德国人搞是在1936年,他说人家水平高。我说他再高他也是1936年的德国水平,现在我们是1956年的中国技术水平,我不承认中国人1956年的技术水平不如德国1936年的技术水平。我没有说中国的技术水平赶上德国或者比德国高,但是我们也没有,我不承认我们落后20年还不够。
主持人:更何况当时我们已经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成功的这种导弹的经验。
梁守槃:在这里我又说,我说德国人做的时候是地球上就没有人做过,我们现在是,就是说中国人没做过,地球上是有人做过。我说我们不能够这么一点这个自信心都没有。
解说:
1957年底,前苏联援助的两枚P2近程弹道式导弹秘密运抵中国,仿制工作随即展开,梁守槃被任命为我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总设计师。但就在仿制工作全部结束,导弹即将运往基地发射时,苏联专家提出,中国生产的燃料——液氧不合格。
访谈:
梁守槃:60年苏联撤走专家时说,专家就讲了一句说,中国的液氧杂质太多,你们如果用中国的液氧来发射,不成功我们不负责任。这一下就把很多人吓住了,说苏联专家都不同意,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解说: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在中国的专家。如果苏联专家临走时留下的这句话是真的,在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苏联也不可能向中国提供任何援助的情况下,“东风一号”的发射将无从谈起。那么国产液氧到底能不能用呢?
访谈:
梁守槃:中国液氧到底敢不敢用,当然就要一分院要征求大家意见了,找我们这些个中国专家一个一个地问,看看,等于说分别投票到底行不行。找我的时候,他就说,问我:行不行?我说这个技术规格是苏联来的,也就是说是在莫斯科的苏联专家签字的产品,现在我们完全符合莫斯科的苏联专家给的指标。现在来中国的专家在北京,那是他个人的意见。我说我不能够,我不同意用在北京的个别的苏联专家的意见来否定在莫斯科的苏联专家的集体意见。他说那这里面有那些杂质怎么办?我说杂质数量是有一定的啊,也是可以烧着的,我说就好像你划一根烟火,你不会说划一根烟火把这个就桌子烧掉了,因为什么呢?因为烟火所给的热量只有那么多,烧不着这桌子。
解说:
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梁守槃对国产液氧的杂质含量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就在大家仍然犹豫不决的时候,梁守槃立下了军令状,保证中国生产的液氧完全合格。
访谈:
梁守槃:他说这还是要小心,要不然坏了以后不好交代。我说如果坏了以后我可以立军令状,杀我头。
主持人:您是觉得肯定不会杀您头?
梁守槃:因为那个数字在那里。
解说:
之所以能立下这个军令状,是因为梁守槃通过自己的计算发现,原来有人错把资料上杂质的气态容积当成了液态容积,导致结果相差了一千倍。在发现了这个错误后,梁守槃随即断定中国生产的液氧杂质含量没有超标,可以用来发射。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使用国产液氧,发射成功。事后,聂荣臻元帅风趣地说:“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杀你的头,这颗头还要等着为国家立功呢!”
解说:
1965年,七机部三院,即飞航式导弹研究院成立,梁守槃被任命为副院长和我国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当时已经完成对前苏联援助导弹的仿制工作。三院成立后,我国决定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增加射程,研制第一代的岸舰导弹。
访谈:
主持人:当时是在什么背景下我们提出来,要去设计制造我们自己的海防导弹?
梁守槃:当时在1960年前后,国家经济困难,所以当时就把这个其他的都停下来了,就尽全力保证这个弹道导弹成功。成功之后,就在1965年左右,成功之后大家都说我也可以搞。因为当时仿制的时候是在南昌三二零厂,是一个三级部的,江西的三级部的工厂仿制的,所以呢,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导弹要由三二零做。
解说:
导弹本身由320厂设计,地面发射的配套设施则由三院来负责完成。但是作为技术副院长,梁守槃认为,如果只做地面设备,那么三院二三百人的技术队伍则极有可能被闲置起来。于是他提出,能不能让三院也来设计一枚相同指标的导弹,而且射程要更远。
访谈:
梁守槃:同样的指标,两个单位做,那是没道理的一件事。后来我们就提出说,我们愿意按照在开会的时候,在讨论方案的时候,海军装备部曾经提出说是你们这个方案是打70公里,但是呢,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希望打100公里。三二零说那我们做70公里的我们可以从两岸对打,一边70两边就是140,那我们就可以封锁了。我说那打仗的时候那就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只要敌人把一边给你打垮了以后你的封锁就不可能了。所以我说我们必须在做一个难一点的,就是打一百公里。
主持人:等于提高了咱们自己的设计标准?
梁守槃:提高了设计标准。因为这样子我们才有理由另外做一个,要不然的话我们跟三二零厂的那个成双胞案了。赵尔陆同志讲了,说那将来两个弹都做成了,我只能够哪一个快哪一个先做成,哪一个做得好,命中率高我就用哪一个,他跟王部长讲说到那一天你不要怪我赵某人偏心。
解说:
这样,由三院研制的导弹被命名为“海鹰二号”。没有实践经验,导弹的射程还要加大到100公里,同时还要与320厂进行竞争,摆在梁守槃面前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访谈:
主持人:要打到100公里应该有很大的改变才行。
梁守槃:是。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装的油得够——燃料,因为你没有燃料肯定飞不了。40公里它油箱差不多有五六米长,你现在要打到100公里,那你不是油箱要加一倍长,那就太长太软了,所以我们就提出说我们的方案要用承力箱体。
解说:
梁守槃巧妙地将悬挂式箱体改为承力式箱体,这样减轻了结构重量,增加了推进剂箱的容积,使得“海鹰二号”导弹在重量增加不到二分之一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增加了两倍。1966年底,320厂的“海鹰一号”导弹率先设计完成,运往基地打靶试验。
访谈:
梁守槃:试验结果呢,这个导弹飞出去了,飞得很好。但是呢,雷达没有工作,本来再带上一个末制导雷达,应该飞到目标附近的,它搜索到目标然后就瞄准那个目标,对着目标冲下去可以,命中这个目标。可是呢,这个雷达没工作,那就飞走了,找不着目标,虽然飞到了全射程,证明它这个弹能够飞到70公里,这个它证明了。但是呢,不能打,打不着目标不能算成功。所以它就说,那可能是因为冬天太冷了雷达有问题。到第二年,就是66年的1月份,又打一发,又坏了。那么大家就说,可能是因为天气太冷了雷达不好。到四月又打一发,还是不行,所以就说那看来,不是天气冷不冷的问题,这个雷达本身是没有问题。
解说:
如果雷达本身没有问题,那为什么连打三发都失败了呢?就在大家觉得无计可施的时候,梁守槃又找来各种图纸资料,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访谈:
梁守槃:为什么打出去以后这个发射架振动有影响,我算结果,发现这个发射架动作的时候,跟这个导弹的动作有一个协同的问题,那就是说等于这一瓶水,有半瓶水,本来我导弹打出去等于它摇一下,一摇这个水它在瓶子里,当然就要动了。
主持人:等于这个导弹发射出去的时候,这样一晃动雷达就失灵了?
梁守槃:雷达就坏了。我就说这个不行,我们要把这个导弹在发射架上滑行的距离改短一点。
主持人:导轨截短还是?
梁守槃:导轨截短,本来发射导弹到这才抬头,那么到这的时候,我再在之前呢,在这儿就离开了,那么头当然就没抬那么高,同时又让后面让喷气压住发射架的尾巴。
解说:
梁守槃向试验人员抛出了他的“锦囊妙计”:将发射导轨锯短1.2米,同时将天线回调角提高0.1度。果然,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访谈:
主持人:就这么简单的一处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梁守槃:就这么简单,就是我目的在计算公式上,我算出来应该锯多少它才行。
解说:
困扰了大家几个月的难题,就这样被梁守槃鬼斧神工般地解决了。这件事被传开后,大家都不得不佩服这位导弹专家的神机妙算,连聂荣臻元帅也亲临发射现场,向梁守槃表达了他的惊喜和钦佩。
此时,三院研制的“海鹰二号”导弹也已设计完成,并且第一次发射就成功命中目标。
1970年,射程达100公里的“海鹰二号”七发六中,通过了定型试验,并装备部队。它就是后来被西方人称为“蚕式导弹”的我国第一代岸舰导弹。
访谈:
主持人:其实中国的导弹,大家也都很关心在您研制的时代,您研制的这批导弹,我们有没有跟国外同等类型的导弹做过一些比较?
梁守槃:这个海鹰二号,除了苏联以外,在西方国家还不设计这种导弹。
主持人:当时西方国家没有海鹰二号这样的?
梁守槃:没有,西方国家就没有打军舰的导弹。当时,西方国家什么时候才开始有军舰导弹的?最早时候是这个埃及曾经用这个反舰导弹打沉了以色列的一个船,打沉了以色列一个巡洋舰“艾拉特”号巡洋舰,打沉了。但是西方国家根本就没有注意这件事。
主持人:那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我们做出我们的这个上了岸的反舰导弹的时候,我们在国际上已经是属于没有同等类型的导弹?
梁守槃:这是,我说是不是我有点自我吹嘘,就是有一个美籍华人叫做Iris Chang。她曾经写一本书叫做《蚕式导弹的线索》。蚕式导弹就是当时中国的海鹰二号,她在序言里面写的说:中国生产了战斗力量很强的蚕式导弹,这个导弹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蚕式导弹为什么中国人能生产,就因为当初美国把钱学森放回中国,如果不把钱学森放回中国,中国不会建设导弹事业,也不会,也就不可能做出来蚕式导弹。就是因为放出了钱学森,所以才导致中国有了一个超过西方国家的反舰导弹。
主持人: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海鹰二号当时的威力,的确让西方国家觉得……
梁守槃:因为他没有啊。他再开始做也没100公里,他们只做的是几十公里。比如说苏联的那个什么是40公里,以色列打埃及的这个导弹舰,那个导弹本身射程更短,只有25公里。英国人更说,说是这种只是打这个,这样的战斗力只能打沉这些个过时的、老的巡洋舰,我们英国这个现代化军舰不怕这个导弹,一直到马岛战争。
主持人:英国人也吃亏了?
梁守槃:用的是法国的这个导弹,打沉了英国的这个“光荣谢菲”,那么英国才注意这个弹道导弹,不过射程也还是几十公里。
(本文来源:CCTV《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