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李彦
谢立军与宝宝
2005年,谢立军出版了《回家:一只灰喜鹊受伤之后》一书。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讲述了一个真实而神奇的故事:2000年夏天,在美丽的清华园里,一群聪明的灰喜鹊奋力救护受伤的小灰喜鹊“宝宝”,并把它托付给善良的女教师(谢立军)。从此,谢立军一家人开始了救助收养灰喜鹊宝宝的不平凡经历。他们不仅把爱心奉献给受伤的小灰喜鹊,拯救了它的生命,而且给了它一个温馨的家。五年过去了,宝宝在人类家庭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从一只伤残严重、奄奄一息的小雏鸟生长成活泼可爱、充满灵性的大喜鹊,成为谢立军家中的一员。其间,演绎了一个个人鹊情深、相依成趣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美好和谐的画面。《回家》先后荣获了2005年“科学时报读书杯”科学文化·科学普及佳作奖、第八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第二届中国女摄影家优秀作品特别奖等多项大奖。如今,八年过去了。小灰喜鹊宝宝是否安好?谢立军一家和灰喜鹊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带着和无数读者一样的好奇心,记者走进了谢立军的家。
进入谢立军简朴而整洁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发、书柜、电器以及暖气上穿着的各式“外衣”,房间里许多物品遮盖着旧布,好像马上要进行大扫除。面对记者的疑惑,谢立军笑着说:“这是我们家的一道独特风景。为的是避免宝宝遭受意外伤害,减少宝宝捣乱带来麻烦。”
随着谢立军缓缓的讲述,记者开始置身于这个美丽故事之中。
灰喜鹊托孤清华园传奇
“那一天的奇遇令我终生难忘。”谢立军说。那是2000年6月23日,谢立军吃过午饭,正走在返回办公室的路上。呼啦啦,突然有十几只灰喜鹊急匆匆飞过去,忽而又转身返回,朝着她飞来。从小就是爱鸟之人的谢立军向这些飞鸟挥挥手,表示友好,继续前行。令谢立军没有想到的是,灰喜鹊们竟跟在她身后,边飞边叫,那声音透着几分焦急。谢立军很奇怪,停住脚步,站在人行道上观望。只见那群灰喜鹊先是在她头顶上方盘旋,然后轰然落在不远处的草地上,一起鸣叫,飞起落下,反复再三。谢立军向草地上望去,发现在灰喜鹊们站立的地方,有一只小灰喜鹊。它羽毛未丰,鹅黄未退,紧闭着双眼,耷拉着脑袋,左腿受了伤,伤口流着血,已是奄奄一息,软软地瘫在草丛中。谢立军走过去,轻轻捧起小灰喜鹊。它微微睁开眼睛,浑身颤抖着,那双充满痛苦的眼睛里竟闪着亮晶晶的泪花。谢立军的心猛地一震,一股怜爱之情油然而生。这时,那些站在附近草地和树上的灰喜鹊们停止了鸣叫,静静地看着她。就在谢立军与灰喜鹊们的目光交汇的那一刻,她一下子明白了:灰喜鹊们是在向人类求助,它们要把这个弱小的生命托付给她。谢立军的心中涌起一阵热浪,被灰喜鹊的聪明、友善和信赖深深感动了。
那天晚上,谢立军把小灰喜鹊带回了家。听了“灰喜鹊奇遇记”,她的丈夫毛教授和女儿雪鸥都被感动了。“灰喜鹊托孤,真是清华园传奇。”丈夫感慨地说。“我们一定要把宝宝养大,不辜负灰喜鹊们的期望。”女儿激动地讲。从此灰喜鹊宝宝成了谢立军家里的一员,这一待,就是八年……
八年如一日人鹊情意深
“我们把人类对动物的关爱呵护倾注于宝宝,无微不至地照顾它,宝宝则把动物对人类的信赖和友好回报于我们。”谢立军说。
在谢立军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宝宝一天天长大,虽然失去了一只小爪子,成了终身残疾,但是它依然活泼可爱。一头乌黑亮发,浑身蓝灰色羽毛,衬托着漂亮的长尾,真是美丽动人。长期的共同生活,亲密接触,使宝宝对人类非常亲近和依赖。只要家中有人,宝宝就一定要与人相依,陪伴左右。宝宝对家人的一些语言、行为、表情非常熟悉,能够准确地理解其中含义。如家人呼唤“宝宝”时,它会应声而答,飞过来站在呼唤者肩上,轻轻揪揪头发,啄啄耳朵,表示亲密。如家人呼喊“小坏蛋,你在干什么?”宝宝会立刻停止捣乱行为,飞到阳台上,去反思错误;家人出门前,它会飞落肩上,依依惜别;家人回来时,它会扑入怀中,热情迎接。
宝宝左腿伤残,有时很不方便,聪明的它学会了请人帮忙。比如:它想挠痒,就飞到家人面前,把脖子伸长,乍起羽毛。家人就会帮它的忙,挠完头顶,挠脖子;挠完前胸,挠后背。宝宝舒服极了,它半闭着眼睛,尽享幸福。
宝宝有个毛病,就是藏食匿物。什么沙发缝、桌布下、书本里,甚至家人的衣袖、衣领处,只要是有缝隙、褶皱和孔洞的地方,都会成为宝宝的藏食之处。一次,宝宝把米饭藏在了一本论文集里,结果把那珍贵的集子粘得一塌糊涂,气得毛教授举起大巴掌,狠狠打了自己几下,连声怒骂:“坏蛋!坏蛋!”宝宝好动,经常干些小坏事。一次,毛教授花了一上午时间,审阅完厚厚一摞书稿,找出几十处错误,分别夹上不同颜色的小纸条,做好标记。没想到,他离开房间不到五分钟,宝宝就把几十张小纸条都抽了出来,扔了一地。让毛教授哭笑不得,大呼气愤。宝宝却站在旁边“呀!呀!”地欢叫,幸灾乐祸。
许多人问过谢立军同一个问题:宝宝自由生活在家中,会不会随处排便?回答是肯定的。鸟类有随地“方便”的习惯。宝宝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自由飞翔,无处不到。尽情玩耍的同时,像天女散花一样,把自己的排泄物抛撒在各处。谢立军曾经想训练宝宝到卫生间里去排便,但是终究没有成功。宝宝的排泄物无臭无味,却有颜色,附着力很强,而且有微弱的腐蚀性,能使地板和家具上的油漆失去光泽。这也正是谢立军家中的家具和电器都要穿“外衣”的原因。
尽管宝宝时常惹祸,制造麻烦,但是谢立军一家人却从来没有嫌弃过它。“宝宝就像个淘气的孩子,它带给全家的快乐远远多于带来的麻烦,我们既然爱它,就应该宽恕它的所有过失。”谢立军深情地说。
宝宝多趣事家人尽欢乐
“宝宝聪明伶俐,令人喜爱,为全家带来了许多欢乐。”谢立军说。记者与谢立军谈话期间,宝宝像个乖孩子一样,静静地立在旁边,看着我们,听我们讲它的趣闻。
宝宝酷爱洗澡,这是人们无论如何想不到的。最初宝宝是站在家人手掌上洗“手掌浴”,后来是跳进水盆里洗“盆浴”,最后发展到在水龙头下洗“淋浴”。谢立军说:那是2002年的一天,宝宝忽然在卫生间里大叫,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赶紧跑过去看,原来是洗手池的水龙头坏了,滴答滴答地漏水。宝宝正站在水龙头下面,接落下来的水滴,它的头上身上落满了水,洗上了淋浴。从那以后,宝宝就爱上了洗淋浴。一年四季,不分冬夏,只要它想洗,就站在水池边大叫。当家人拧开水龙头后,它会先把头伸到细细的水流下洗洗干净,然后再把身子钻到水中洗个痛快。
宝宝很聪明,好奇心也强。它爱站在写字台旁看人写字,琢磨那枝“长棍棍”为什么能在纸上留下“黑道道”。为此它把各种各样的笔衔去“研究”,致使家中的笔经常不翼而飞。宝宝对电视机遥控器很感兴趣,对那上边的红色指示灯爱不释“嘴”,见着就啄。墙上的挂钟、水管中的流水都在宝宝的研究之列。
它时常望着挂钟上跳动的红色秒针沉思,高兴了就飞上去啄两下。站在水龙头上,观看潺潺流水是宝宝的一大乐趣,它百看不厌。宝宝特别喜欢计算机,时常趁人不备,跳到键盘上,嘴啄脚踩,书写“鸟文”。宝宝用嘴揭笔记本电脑的按键盖更是绝活,它小嘴一插,夹住按键盖儿,脑袋一晃,用力猛揭,那盖子就到了嘴中。宝宝揭了盖子,就忙着藏起来,家人必须紧随其后寻找。为此,宝宝揭按键盖已被严格禁止。
宝宝常常会有令人吃惊的举动。一次宝宝长了“针眼”,谢立军用红霉素眼药膏涂在它的眼角上,为它治病。宝宝很懂事,乖乖地配合着,它眨眨眼睛把眼药均匀涂开。第二天早上,宝宝竟嘴里衔着那支眼药膏,飞过来落在谢立军肩上,请家人为自己上药。又一次,宝宝嘴里衔着一颗煮熟的花生米,飞到谢立军面前,三番五次地把花生米往她嘴里塞,直到谢立军把花生米吃掉,宝宝才满意地飞走。从那天起,宝宝时常送花生、瓜子之类来“喂”谢立军。不管怎样解释宝宝的喂食行为,反哺也罢,育雏也罢,谢立军相信宝宝送给她的总是一片情意。
辛劳催成长奉献育爱心
“宝宝弱小但是顽强,充满活力,真诚友善,信赖人类,时时感动着我们,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教育。这也是一家人珍爱宝宝的重要原因。”
谈起女儿雪鸥的成长,谢立军认为灰喜鹊宝宝功不可没。2001年9月,谢立军和雪鸥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录制“喜鹊宝宝,动物朋友”节目,雪鸥在回答主持人问题时讲到:“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我付出了许多辛劳和心血,从中受到了教育和磨练,体验了责任和付出,培养了爱心和耐心,学会了理解和帮助”。八年来,雪鸥在宝宝的陪伴下走过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她们一起快乐,一起成长。她逐渐克服了一些独生子女所特有的弱点,具备了更加优秀的品格。大学期间,她默默而快乐地为同学们服务,成为优秀学生干部。如今雪鸥这个当年的清华附中学生,已大学毕业进入清华大学工作,也成了一名清华人。
200 7年7月,谢立军因病住院。那段时间雪鸥正忙着撰写学位论文,准备毕业答辩。谢立军做手术那天需要家属陪护,雪鸥毅然从学校赶到医院。“那天晚上她一夜没睡,一边看护我,一边看论文,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匆赶回学校,去参加答辩。”说到这里,谢立军的眼睛潮湿了。为了满足妈妈拍摄女儿学位服照片的愿望,雪鸥专程带着学位服回到家中,让病床上的谢立军为她拍下了这张与宝宝的合影,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纪念。
清华园里的喜鹊情缘未了,谢立军一家和灰喜鹊宝宝的故事还在继续。谢立军说:“据资料记载,灰喜鹊的寿命可达十年。再过两年,宝宝即将逝去,到那时我们将把宝宝安葬在清华园它出生的地方,让它长眠故里,魂归自然。另外,我还有一个愿望,要在《回家》一书的基础上再写一些东西。如此近距离、长时间的在人类家庭中养育灰喜鹊是一次罕见的尝试,我们可以根据宝宝与人类共同生活,亲密接触的难得经历,对灰喜鹊完整的生命周期和在人工养育环境下的习性、特点以及驯养方法做一些学术方面的探讨,也让宝宝为人类益鸟——灰喜鹊的科学研究做点贡献。”
为此,谢立军正在辛勤地努力着。
采访手记
采访完毕, 谢立军老师送给我一本《回家》,在书的扉页上,谢老师这样写道:祝健康、快乐、幸福!我感动于谢老师选择的这几个词组,那么美好,那么祥和。正是这样一个美好、快乐、幸福的家庭,才能孕育出一段如此美丽而神奇的喜鹊情缘。“我年过不惑,进入清华大学工作,很是荣幸。我爱美丽的清华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作为一名普通的清华人,我们是平凡的,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正是这千千万万个闪光点组成了大写的‘清华人’,并使之光彩夺目,无比辉煌。”谢老师对清华的感情溢于言表。
(《清华人》200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