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他当劳模,我们服气”

2008-09-24 |

———记燕山石化化工一厂副厂长、全国劳动模范陈德烨

按:2006年2月21日,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和本刊编辑部钱锡康、黄文辉赴北京房山区燕山石化化工一厂,访问了燕山石化化工一厂副厂长、全国劳动模范、我校1986级自动化系校友陈德烨。

陈德烨校友在工作现场

一个人的位置到底应该在哪里?许多人找了一辈子,还是没有找到,有的人却能够非常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不断成功。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燕山石化公司化工一厂副厂长陈德烨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1991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的陈德烨来到燕化被分配到设计院从事装置自控系统设计工作。一年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主动要求到生产第一线去,理由是他还没有亲眼看到仪表控制回路在装置上的实际应用,缺乏实践经验。公司尊重他的意愿,安排他到了化工一厂仪表车间苯乙烯班。

燕化一厂苯乙烯装置较早采用了DCS控制(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光一种型号的DCS系统的各种说明手册就有三十多本,加上装置设计图纸和各型仪表说明书,初来乍到的人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而陈德烨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现场和书堆里。白天,跟班组人员一起去干活,积极学习操作经验;晚上,抱着各种资料常常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天亮……在苯乙烯车间摸爬滚打了半年,陈德烨基本掌握了装置现场仪表和DCS系统的奥秘。

这时,车间委派他全权负责燕化公司重点项目——动力车间化学水改造工程中的DCS组态任务。动力是维系全厂安稳生产的能源中枢,仪表是控制装置运转的敏感神经。没有任何培训,没有借鉴和实践,也没有任何工程控制逻辑说明。经过反复实践和摸索,他和同事们居然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成功完成了燕化这项大型化学水改造工程的DCS组态,受到了燕化公司的嘉奖。

燕化乙烯装置成功实施了第一轮改扩建以后,成为国内最复杂的大型化工装置。如果熟悉并驾驭了裂解装置后,其他装置就不在话下了。于是,一个新念头在陈德烨脑海中出现了:去化工一厂的龙头装置——裂解车间去锻炼!组织上又一次同意了他的申请,也就在这时,陈德烨考取了他的第二个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的研究生。

在裂解车间,陈德烨从普通操作工干起,无怨无悔地开始了新征程。尽管事前他对裂解装置的复杂已有了心理准备,但真到了裂解以后,才感受到它难以想象的庞大和复杂。他整天泡在现场,梳理着密如蛛网的管线;他彻夜攻读,攻读那一摞摞看不败、读不完的流程图。身边的人对这个勤勉好学的小伙子都竖起了大拇指,当大家得知他竟然是清华毕业的高才生时,更是交口称赞……

放弃自己热门的仪表自动化专业和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偏偏要从化工一线操作工干起,一些人很不理解。有人问他:你从设计院非要到生产一线,从仪表专业非要到化工一线,图什么?他沉思了一下说:“选择石化这个行业,就要付出全部的精力把它做好,争取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成为一流,所以,就必须熟悉一线、触类旁通,这也许需要十年甚至是毕生的时间,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和成就。”

作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陈德烨有着很好的技术理论修养,但他不自满,不骄傲,坚持踏实做人,扎实做事。燕化第二轮乙烯改扩建开始后,陈德烨感到报效国家、提高自己的机遇来了。他以超前的敏锐,开始抓紧时间自学当时国际上先进的工艺流程模拟控制软件ASPEN PLUS,并将他和乙烯生产和工艺流程实际相结合。他找来燕化乙烯第一轮改造时的全部原始资料——整整四个书架上的图纸和操作法,然后全身心进入了这如烟海的原始数据。

那时,高配置的计算机还没有达到人手一台,为了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在一线倒班的陈德烨把攻关时间全部安排在凌晨2点到早晨7点之间。下班后,同事们回家睡觉去了,陈德烨却留在办公室。伴随着裂解装置隆隆的轰鸣,翻看着深奥的英文专业说明书,盯守着计算机上一方小小的银屏,他一遍又一遍演示着复杂的程序,反复涂抹、勾勒着身边这套龙头装置不同物料间运行的轨迹。凭借着在计算机、英语和仪表自动化专业等方面的特长,陈德烨很快成为燕化公司第一位熟练掌握ASPEN PLUS软件的专家。大的裂解装置被他悄悄装进了小小的电脑里。

陈德烨作为燕化66万吨乙烯装置改造项目的技术谈判代表之一,参加了东渡日本的技术谈判。谈判中,陈德烨发现外方一些设计方案有问题,但一时又没有确凿把握。但他知道,工艺设计的缺失将会给生产造成致命的缺陷。于是,他在技术谈判和设计审核之余,应用ASPEN PLUS软件,对日本设计公司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模拟计算。结果,意外发现了不少漏洞和失误,同时也证实了他所怀疑的问题。在大量科学数据面前,自负的日本人不仅修改了方案,而且对中方谈判代表刮目相看。他们说:陈德烨确实是中国技术人员的精华,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日方代表也一改过去傲慢的态度,开始主动和陈德烨等打招呼、问好。

陈德烨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职工仿真培训提供了一个高水平平台。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技术人员开始接触这套软件。ASPEN PLUS技术与乙烯生产的完美结合,为乙烯装置的长周期运行和二轮改扩建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5年1月1日早8点,是一个中国石化史上令人振奋的时刻:经三轮改造后的燕化化工一厂裂解装置,年产乙烯一举突破了80万吨大关!刷新了国内单套乙烯装置年产量最新纪录。

手捧着新年第一天的生产调度统计报告单,眼望着乙烯年产量80.1万吨的统计数字,一贯平和、理智的陈德烨心底翻起了莫名的激动,不禁脱口而出:“这一年太不容易了!”

是啊,摆在眼前的成绩是骄人的,但骄人的成绩背后却凝聚着陈德烨和他的同事们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随着陈德烨在乙烯改造现场的名声鹊起,人们逐渐理解了他,并开始佩服陈德烨胸中的沟壑和高瞻远瞩。五年大学生活,同学们的思想异常地活跃,陈德烨也在苦苦地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报效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同学中有的选择了海外留学,有的选择了考研深造,陈德烨却选择了进国企、进工厂。他要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国家急需的效益。参加工作14年来,一直有一种信念支撑着他:“石化企业是国家大型企业,每个技术细节、管理决策是否正确,执行起来是否顺畅都影响到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知识和人才,国家培养出大学生,报效国企就是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激励他勇往直前的座右铭。几年来,凭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管理才能,陈德烨赢得了广泛赞誉,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2004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12月,他又竞聘到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岗位,人生的舞台愈加宽广。2005年他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职工们都说:“他当劳模,我们服气。”

(索 俐)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