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优秀数学教师、宝钢教育奖获得者殷锡鸣
一个人人生轨迹的变化存在着许多偶然和必然,偶然就是机遇、运气,必然就看你如何去把握未来、去付诸行动、去实现目标。
30年前背负青天,脚踩黄土在农田里辛勤耕作的殷锡鸣没有想到30年后的今天,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数学教师,并获得全国专门奖掖优秀教师的“宝钢教育奖”。
在农民与大学优秀教师之间用一个数学中的等号相连,或许让人觉得有些突兀,但殷老师以他的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和无私奉献,用了30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个等式成立。
殷老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学毕业。在当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插队落户到上海南汇乡村当一个出一天工,拿一天工分的知青。殷老师随遇而安,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好农民。寒冬腊月,酷暑烈日,他吃苦耐劳,积攒着每一个工分。一年后他以工分换回150元钱外加柴米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同时他因出色的表现而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晃三年过去了。如果没有1977年邓小平同志力主恢复中断10余年的高考,殷老师或许会成为乡村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队长或公社干部或因表现出色被推荐进城当个工人……恢复高考,对天资聪颖,爱好读书的殷老师不啻是一个特大喜讯,他抓住了这个从天而降的机会。
从1977年10月起,整整两个月,他四处借书、并且非常幸运地淘到了一套老高中的教科书,在复习迎考的冲刺阶段,殷老师可谓“头悬梁,锥刺股”。三年“农民生涯”,不仅锻炼了殷老师的体魄,而且磨练了他的意志。570万考生,录取27.3万,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当殷老师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乡村沸腾了,他是当地考生中唯一考上大学的,而且还是令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是当年清华录取考生分数最高的。全班40人,年龄从年近20至年过35不等。他们来自农村、矿区、工厂、学校,每一个人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大家学习上你追我赶,生活上互相帮助,殷老师所在的这个班曾连续三届获誉北京市“三好”集体。良好的班风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殷老师在此氛围中,学习上更加不敢懈怠。殷老师至今还记得,当时学校大操场每周都放电影,殷老师和同学开始去看了几次,但每次又让殷老师心生后悔,自责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以至后来殷老师多年没有再看电影。
在清华大学,殷老师遇到了几位令他终身难以忘记的好老师。这些老师们博学多才,诲人不倦,工作兢兢业业,他们将远离父母的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关心备至,让殷老师和他的同学们如沐春风。可以说,清华大学的老师言传身教影响了殷老师此后的人生道路。
1982年7月,殷锡鸣大学毕业来到了上海化工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华东理工大学成了一名教师。三年后,他又前往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1988年回校后继续从事数学教学。1991年他开始承担校优秀生班的“高等数学”课程。
殷老师说他做事的一个基本想法就是“要干就尽最大努力干好”。所以,无论是当知青,还是做学生都能做得很出色,当教师当然也要尽力当最好的。他热爱教学工作,近十年他奔忙在教学第一线,当一个“纯粹”的教师,心无旁骛,没有去开辟生财的“第二战场”。为此,他笑称自己很“懒”。或许正是这个“懒”,使他专注于教学,使他能够积累起许多教学经验、教学心得。积十年之厚而薄发,他提出“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和新的课程培养目标,重新设计优秀生的数学系列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并创造性地创建了“大学数学学习网站”,他负责的高等数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04年获得“宝钢教育奖”。殷老师在教学事业上进入了收获的季节。
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课课时短,内容多,进度快,作业量大,对一些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殷老师的忠告就是“吃苦”。殷老师至今还记得他的老师对他们说的,当你在学校里觉得学得累、学得苦的课程,将来运用的时候一定是最得心应手的;而你觉得学得很轻松、很舒服的课程,将来运用时一定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所以,殷老师常用这些话来告诫他如今的学生。殷老师还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校几年,要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将来会受益无穷。
殷老师对学生的教诲不仅在学习上,在思想上、生活上他也关心备至,学生视他为良师益友。
27年前,清华大学的老师为人师表,潜移默化造就了如今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那么,若干年后,在殷老师的学生中我们期待着出现又一位优秀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原载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