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1993级法律)
按:值法学院复建十周年之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树勤、王晨光院长一行于5月7日至9日赴广州、深圳参加法学院校友聚会,看望校友。其间,法学院吕晓杰老师和校友总会钱锡康专访了李波校友。
钱锡康主编与李波校友(右)合影
我是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95年法律系成立,1996年我又读了法律系双学位,其间还读了经管系的课程。到了1999年毕业时,6年我拿了3个学士学位。这使我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1998年底,《广州日报》的老总来学校招聘,和我见面后,当即拍板就选中了我。从此我就步入新闻战线,竟然当起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1999年7月参加工作进入《广州日报》社,先后在机动部、摄影部、政文新闻中心任记者,后调任《广州日报》社社委会办公室主任助理,从事新闻行政管理和新闻研究工作,2004年底我再次被调回政文新闻中心,任副主任。在六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中,我始终坚持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坚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从一名新闻专业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一名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采编技能的成熟的新闻从业人员,我的作品也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等奖励。
1999年底,为了提高对突发新闻的反应速度,并加大对全国突发重大新闻的报道力度,《广州日报》成立了机动部。虽然刚刚参加工作,但由于在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我与其余两位新员工一起组成了机动部的记者队伍。在机动部期间,我克服了刚参加工作欠缺经验的困难,参与了报社大量的重大采访工作,特别是对全国重大突发新闻的采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1999年11月下旬,烟台海域发生“大舜号”特大海难事故,在得到报社的指示后,我与机动部另外两名同事连夜赶往烟台采访,在当地事故处理部门严密封锁、国内许多媒体都无功而返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艰苦的寻访工作,甚至乔装改扮深入幸存者所住医院内部,终于挖掘出了许多独家的感人故事,并连续发回了十几篇长篇通讯,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通讯《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被大舜号吞没了妈妈的孤儿》荣获广州市新闻奖二等奖。此外,我还参加了发生在湖南岳阳洞庭湖的广东游客特大翻船事故、内蒙古的特大雪灾、汕尾特大海盗案、西部大开发系列大型采访等采访工作,并顺利完成了任务。
2000年7月,《广州日报》重组摄影部,着力解决报纸图片质量欠佳的问题。由于在机动部的出色表现,虽然我没有任何专业摄影的经验,但还是被报社挑中组建摄影部。进入摄影部后,通过刻苦学习,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摄影的基本技能,并充分发挥文字、摄影兼顾的优势,在加强摄影对文字稿件的领悟方面狠下功夫,拍摄了大量高质量的照片,并多次被评为月度“A稿王”。由于我擅长把握拍摄时机,拍摄照片质量稳定,后来还承担起对省、市领导同志的拍摄采访工作,照片较好地体现出领导人的形象。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时间以来《广州日报》领导照片质量不佳的问题,得到了报社的充分肯定。在摄影部期间,我还以摄影、文字记者双重身份参加了全国两会、香港财富论坛、广州市举办的大都市年会、深圳高交会等采访工作,并于2000年底前往柬埔寨、孟加拉完成了“新千年全球访贫问苦”大型采访活动。
2001年9月,我被调入政文新闻中心,从事政法新闻的采写工作。由于长期频繁调整跑线记者,《广州日报》的法院、检察院的新闻报道存在薄弱现象,有关单位对《广州日报》颇有微词。接线后,我一方面深入各级法院的庭室、办案部门,与具体的办案人员交朋友、讨经验,扩大信息源;一方面改变过去“等靠要”的做法,主动前往各个法庭“刨料”,彻底改变了《广州日报》法院、检察院新闻报道被动的局面。在此期间,我不仅参与了张林生系列案、广东省公路系统特大受贿窝案、周广龙带黑社会性质系列案等省市大案、要案的采访工作,而且还采写了大量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制新闻,以案说法,进行深度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我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背景,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热点法律问题,采写了大量的综合性深度报道,如相继采写的对探视权问题、执行难问题、诉讼成本问题、校园伤害的责任承担问题、个性车牌问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等的新闻调查,均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间,我荣获广东省人民检察院颁发的“弘扬检察主旋律”奖、广东省记协和广东省法制新闻协会联合颁发的广东省法制好新闻优秀作品三等奖等奖项。
2002年12月,我调任《广州日报》社办主任助理,主要从事采编行政管理和新闻业务研究,同时参与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工作。2002年12月《广州日报》创刊50周年期间,我为报社的庆典活动起草了大量的文字材料以及新闻通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2003年春节后,全国一些地方相继爆发非典型肺炎疫情,其间我不仅参与了部分抗非报道工作,而且还在抗非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及时起草了有关业务论文,对《广州日报》抗非报道的策划、实施以及效果进行了全面总结,这些论文后来刊登在《中国记者》、《岭南新闻探索》等杂志上。鉴于我的出色工作,我于2003年6月被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广州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此外,为了提高报社内部的业务研讨氛围,社委会决定在报社局域网上开辟“业务研讨”栏目,我协助总编辑进行该栏目的组稿、编辑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编辑上网业务论文50余篇,“业务研讨”也成为《广州日报》采编人员业务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社办期间,我还对《广州日报》的采编、广告及发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完成了2002年度、2003年度《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年度总结的起草工作,而且还撰写了大量的业务论文,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近年来的采编经营经验进行了探讨。
2004年底我担任政文新闻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市委、市政府的新闻采访工作。该岗位对记者的业务素质、政治敏感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时刻要求自己站在市委书记、市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新闻和评论,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被评为全市“新闻联络工作先进个人”。
几年的工作使自己得到了锻炼成长,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认可,不断地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使我有更多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人们反映清华的学生勤奋好学,工作踏实,起步较快,思维敏捷。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专业技术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艰苦努力,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争取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