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工程院新选院士校友简介

2008-09-02 |

范本尧

飞行器设计专家。1938年8月生,上海人。1958年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和东方红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北斗一号总设计师。

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和强度分析及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参加解决返回式卫星再入舱理论和方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领导和技术负责东方红三号卫星设计、研制、生产并发射成功。国内实用通信卫星总体方案1989年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四完成人。东方红二号甲国内通信卫星1993年获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第二完成人。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1998年获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一完成人。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方滨兴

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1960年生,江西万年人。198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2002年度获得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首批获得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证书。

计算机网络与指挥自动化专家。1945年8月生,江苏阜宁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力系,1982年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入伍。先后任总参第六十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现为信息化总体部研究员。

长期从事指挥自动化总体研究和网络工程建设,主要研究方向是指挥控制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信息安全,是军队指挥自动化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主持了多项大型军事信息网络的设计;完成了典型的指挥控制系统的开发。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曾担任《军队指挥自动化》杂志主编,现为中国电子学会系统工程分会秘书长、指挥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陈丙珍女

化工系统工程专家。1936年5月生,江苏无锡人。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1962年在该校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围绕石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化工系统综合、在线数据校正及在线优化、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中,有不少创新性成果。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解决了大型石化装置在线优化的关键问题——异常数据识别和在线数据校正,实现了从离线优化到在线优化的技术跨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工业裂解炉模拟优化工程软件,对加快乙烯裂解炉模拟优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曾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1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

水文学与水资源专家。1953年8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1985年获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文水资源专业硕士;1989年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专业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研院水资源所所长。

参与主持“西北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东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合理配置研究”,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和工程总体规划研究制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145万平方公里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宏观布局、合理调水规模等重大项目,为工程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他在水资源评价、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管理等诸方面都有创新性成果,整体上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域水资源科学调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少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同。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培养研究生、博士后28人。

安继刚

核技术应用专家。1938年1月生,天津武清人。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1958年在工物系任教。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开创了我国充气电离室探测器的研究领域,为核反应堆工程及军/民用核仪表发展做出了贡献。90年代,倡议研发集装箱辐射成像检测技术,研制成功中国首套加速器集装箱检测系统;发明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达到同领域国际前沿,已装备我国海关及交通部港口等,出口非洲、独联体及南亚等地;发明和研制成功集装箱CT系统,为反恐斗争与保障社会安全提供更有效手段。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有中国发明专利8项及国际专利4项获权。已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60余篇。

陈念念

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1941年生,浙江吴兴人。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位素分离专业。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原院长。

四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我国的核事业,从事同位素分离工艺的研究和试验工作。主持设计建成了用于试验鉴定专用设备核心元件的模拟装置,使元件鉴定的周期和费用大大减少,为国家节约资金数百万元。在管理岗位上勇于开拓,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主持了多项先进分离方法的工艺研究试验,并于1994年—2002年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设备,经过考核试验后,现已开始投入工业化批量生产。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防科学技术、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郝吉明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1946年生,山东梁山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硕士,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长江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

主持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该项研究成果被国务院采纳实施。以北京为典型城市,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促成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的接轨。获得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10次,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获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著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